「你見過凌晨4點的辦公室嗎,我見過」|下班為何成了件艱難的事?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特地問了就職於某巨頭互聯網公司的朋友:「你們加班那麼嚴重,你怎麼平衡工作和生活啊?」

他一臉淡定,說:「我不用平衡啊,工作就是我的生活。」

眾所周知,日本的加班文化是出了名的嚴重。BBC曾對日本工薪族進行過報道記錄,發現只有那些願意並能承受長時間加班(working long hours)的員工才能說服公司留下自己,成為兇殘戰場中的倖存者。

甚至「過勞死」(karoshi)一詞最初就產生於日本。

而據說,北京某互聯網公司招了個日本人做研發,上班第一天就對部門同事說:「我在日本是個工作狂,每天都很晚回家,希望大家能跟上我的節奏。」

一個月後,他辭職逃回了日本,扔下一句話,「你們這樣加班,整天睡在公司是很不人道的!」(節奏可不是那麼好帶的。)

也許這只是個用苦難熬出來的段子,但加班、無止境的加班、加班致死,這些卻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

而我們今天就想要和大家聊聊這個年輕人避不開的話題:加班(overwork)。

逃得了北上廣,也逃不掉加班

給你一張機票,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大理來段邂逅,西藏洗個靈魂。而在這一切結束之後,不得不面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你翹班甩掉的那些工作,都等著你回來加班加點完成呢!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無論是北上廣深,還是二三線城市中的年輕人,都把事業、工作看做生活的重心。

而其中又有一些職業和領域的加班現象尤為嚴重,以互聯網、IT為首,深夜12點燈火通明的大樓在北京隨處可見。深夜走在商業區常常有這樣的感受:一群群年輕的生命,燃燒了自己,照亮了整個城市。

除此之外,另一些特殊行業的從業人員也面臨著無可奈何的加班。例如,醫護工作者是基本不存在「準時下班」的情況的,並且即時在休假中,也要處於隨叫隨到的待命狀態。

那麼人們到底因為怎樣的原因,非要加班不可呢?

  • 單純工作量過大(job demand):可能因為目標設置不合理、上級指派任務過多;

  • 工作效率受阻:辦公室干擾物太多,工作時容易分神,導致效率低下,不得不用更多時間彌補;現在很多公司採用的「網吧式辦公」,看似是拉近的權力距離,更加扁平化,但其實卻造成了更多的干擾。

  • 工作設置不合理: 包括分工不明確、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溝通不暢(lack of communication)、員工掌握的自由度過少(high strain );

除了在工作場所消耗額外時間,加班其實還有一種隱性的形式,即工作事務突破邊界闖入人們生活的每個縫隙:在周末查看郵件,回復同事、客戶的信息,這些日常瑣事也會佔用精力和大量時間,使人們處於「精神在線」的狀態。

小編自己的感受是,生活中隨時隨地在找選題積累素材,看到什麼事情,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個能不能寫?它這個文章哪裡寫得好?

我的一個程序員朋友,洗澡的時候腦子裡都在review代碼。

在互聯網時代,很難有邊界清晰的工作。幾十年前的工作以體力勞動或機械作業為主,下班就是下班,離開崗位之後的時間是完全屬於私人的。而現今的時代,對大部分腦力勞動者來說,下班只是意味著「換個地點繼續工作」

這種「加班」在某種程度上講是自己主動選擇的,隱性加班的員工們可能想對老闆說的是:「我們的關係,全靠我的內部動機在撐。」

這或許是信息時代在人們身上產生的副效應,給人們的大腦蓋上了精神印章。

「感覺身體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

無論是社會學、心理學、醫學的大量研究,還是你爸媽分享的爆款養生文章,已經有太多的證據表明了:加班會對身體、心理健康造成極大損傷。例如:

  • 增加肥胖、患糖尿病的風險:胖是工傷

  • 心血管疾病

  • 肌肉骨骼疾病、關節炎

  • 癌症風險增加

  • 失眠、睡眠障礙

  • 飲食不規律造成的腸胃疾病

  • 抑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

  • 影響整體幸福感:降低生活滿意度,影響親密關係

  • 工作倦怠(burnout):指工作量過大、工作時間過長所導致的精力耗竭、消極情緒增多的身心俱疲的狀態。

這個列表可以無限地增加,但似乎都是指向員工自身的,上班族被無情的資本家剝削,剩餘價值在加班中被充分地利用了起來,公司和老闆成了加班的受益者。

網上就有段子說:

對待加班,管理者需要掌握尺度,既要保證工作順利進行,又要滿足員工對生活質量的需求,有些領導就因為掌握不好這個度,生意蒸蒸日上越做越大。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蓋洛普諮詢公司的調查顯示,美國10.8%的員工曾被診斷為抑鬱,而光抑鬱這一項,每年就造成230億美元的損失。因為工作倦怠產生的績效損失以及經濟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加班是一個回報遞減的過程:對於員工自身,長時間持續工作會損傷大腦認知功能,減弱記憶力和注意力,而在工位上多付出的那些時間,其實是「不出活兒」的。

從公司的角度,加班所引導的其實是一種假性出席(Prensenteeism)的狀態:是指因為身體或心理上的疾病,導致個體雖然勉強來上班,卻實則沒有任何工作效率和產出

也許你也有這樣的體驗:身體坐在工位上,心思卻不知飄到何方……時間一點點流走,但同事們卻都沒有「下班」的意思,也許同樣的疑惑瀰漫在每個人的心中,但誰也不敢邁出第一步,只得用抖腿來詮釋自己的焦灼。

統計結果表明,假性出席所造成的生產力損失、以及公司付出的成本,其總和甚至高過曠工帶來的損失。

「下班」為何成了件艱難的事?

當你看完上面這些加班的危害之後,或許和我的想法是一樣的:so what?

雖然明知加班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但每一個人都在活生生地詮釋著「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生命換績效」。

我們為何口口聲聲喊累,卻身體力行加班呢?

  1. 加班文化和群體壓力

    有一種理論認為,整個大環境是病態的,所有人,從搬磚到高管,都處於一個由經濟激勵、企業文化、和技術發展的漩渦中受到衝擊。

    「他不走,我也不敢走」、「你不樂意加班,那我找願意的人來替代你」。這些外界壓力使得加班成為了一種常態(norm)。

    沒有人真正制定了加班的規範,我們都只是對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宏觀力量做出反應,用腳投票投出了加班。

  2. 個人價值的體現

    努力和忙碌成為了新時代的美德,似乎所有人以有奮鬥綜合征(striver syndrome)為榮,認為只有努力工作的狀態才是有價值的,其他任何放鬆休閑的都是罪惡和浪費時間。

    文章開頭的那個工作狂朋友,他曾跟我說:「好像我要比別人都努力,我才有活著的價值。只有一心撲在工作上,我才能找到意義感。」

  3. 加班其實是一種逃避

    很多研究者認為,工作壓力比生活壓力要小得多,生活中的大多數事情都沒有固定的規則,比起這種不確定性給人帶來的焦慮的恐慌,工作上的一點壓力顯得不足為道。

    因此對於一些人來說,工作成了他們的避風港,一個讓人感到自信和可以控制的地方他們寧願在辦公室里躲得久一點,也不願面對瑣碎的柴米油鹽。

無論出於怎樣的原因, 當你將利益刺激、權威、紮根於內心的需求、動機結合起來,它似乎變成一種強大的力量,混合成一杯醉人的雞尾酒,使我們強忍著咽下。

難道我的青春就註定獻給加班?

電影《人生遙控器》中,男主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忽略了家庭。直到人生的最後時刻,才握著兒子的手,說出「Family first」(家庭第一)。

日劇《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那些有所感悟的時刻,往往都伴隨著悔憾。

這些話當然是出自「過來人」之口,他們經歷了一生,然後教導年輕人,不要忙工作,要注重生活中被忽視的美好、詩和遠方。

但無論是出於經濟因素、毒性的大環境,還是那些「無可奈何」,有一些人依然會在懂了所有道理之後,選擇加班。

既然如此,那我們來看看如何健康地加班吧?

  1. 做好時間管理,設置工作優先順序,不要讓回復郵件等瑣碎的事務佔用整塊的工作時間。

  2. 減少工作環境中的干擾物,一個整潔的桌面就可以使效率提高不少。

  3. 設置日常慣例(routine),減少規劃和決策(要做什麼)造成的精力消耗。

  4. 心理健康狀態是對人的日常影響最大的因素,卻也是最被忽略和低估的。花些時間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例如,在周末做一些冥想練習,每周和諮詢師約談,都可以幫助減少焦慮和抑鬱情緒所帶來的困擾。

生活的每時每刻都在做出選擇,我們不想倡導哪一種價值觀一定是對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東西,但只願我們在老去的那天,回想過往的時候,有憾而無悔。

我熱愛加班,加班使我進步。

References:

Bannai, A., & Tamakoshi, A. (2014).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ng working hours and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 health, 40(1), 5-18.

Carmichael, S. G. (2015). The research is clear: Long hours backfire for people and for compani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emp, P. (2004). Presenteeism: at work-but out of i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2(10), 49-58.

Kuroda, S., & Yamamoto, I. (2016). Workers』 Mental Health, Long Work Hours, and Workplace 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Workers』 Longitudinal Data in Jap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RIETI).

Van der Doef, M., & Maes, S. (1999). The job demand-control (-support) mode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review of 20 years of empirical research. Work & stress, 13(2), 87-114.

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簡單心理(janelee1231),查看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科普文章。

原文發佈於:「你見過凌晨4點的辦公室嗎,我見過」|下班為何成了件艱難的事?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請戳:簡單心理


推薦閱讀:

我不但不加班,我還害怕和經常加班的人一起工作
2017國慶中秋放假安排&加班費公式,我想,你是需要的!
節日怎樣安排加班,才能人人滿意又公平?
你以為有了考勤記錄就算加班了?別天真啦!
加班使人懶惰

TAG:加班 | 心理学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