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界的那些中國天才們(一)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意思就是,在某種程度而言,它是科學,在某種程度而言,它又不是科學。因此,相比於數學、物理、化學這種硬核科學,經濟學多少有些不同。

nn

硬核科學常出天才,高斯是也,陶哲軒是也,拉馬努·金是也,他們都是不世出的天才;經濟學很難出這種天才,不過,這樣的天才更因此而顯其可貴。

nn

什麼是天才?天才有可能是起的比你早,又比你努力那種類型的;也有可能是,雖然起的比你晚,但稍稍一努力,就能甩你一大截的。用經濟學的語言來描述,天才的努力,對於社會的邊際價值更高。

nn

本文主要講來自中國的經濟學天才,國外當然也有天才,也許更多,更強,但不甚了解,故不講。

nn

首先要講楊小凱先生。小凱的天才,是得到了「官方」承認的,19歲寫出《中國向何處去?》這篇雄文,被康生認定為「不是中學生寫的出來的,也不是大學生寫的出來的,後面一定有『黑手』操縱」,隨即以「反革命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雖然帶有些極左的偏激,但小凱的思想光芒,在此時就可窺見。在獄中,小凱自學《資本論》,獨立撰寫的經濟學筆記竟與先前西方經濟學家重要理論與模型相重合;出獄後,旁聽一年大學數學課程,就直接報考社科院經濟學碩士;之後三年內便出版《經濟控制論初步》與《數理經濟學基礎》。小凱的自學能力之強,對於知識之瘋狂渴望,不得不令人折服。「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小凱這樣的人物,一旦能進入主流經濟學界,接受嚴格、規範的現代經濟學教育,一炮成名是完全可以預見的。在1983年,其受到鄒至庄賞識,之後進入普林斯頓大學,4年完成博士論文答辯,這種速度,對於現在接受完整本科或碩士教育的學生來說,都是難度極大的。當然,如果故事僅止於此,小凱的成就或許只是能夠讓我們咋舌,而不夠讓我們以天才冠名之。

對於學者來說,最穩健最根本最客觀的評價方法,仍是評價其學術觀點,畢竟,這才是學者的本職工作。根據黃有光回憶,鄒至庄原本招楊小凱進普林斯頓大學,想讓他跟著其研究計量經濟學,這是鄒至庄的研究方向;並且,對於數理功底相對較好的華人來說,選擇研究計量經濟學,對未來的論文發表與學術求職,都是更為現實的選擇。但小凱卻一直秉持著自己的研究計劃。向著擴展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出發——採用超邊際方法研究專分工與專業化問題。

nn

人文學科中常有「師古」之說,不斷挖掘研究孔子、莊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先哲的思想,因為這些人的思想基本上界定了這些學科的研究範圍。經濟學也有這個傳統,以阿羅-德布羅意框架為基礎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很大程度上,其最終目的就是論證競爭均衡的存在且唯一性,即所謂「看不見的手」。不過,作為經濟學家公認祖師爺的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不僅僅是強調「看不見的手」,而且也十分重視分工與專業化問題,並且認為二者是不可分離的。小凱的研究是重要且主流的,就在於其沿著亞當斯密的思想軌跡,對經濟學者們忽視的重要傳統觀點,在數學方面提出了嚴謹的形式化總結,擴展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故其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

nn

僅憑這一點,就足矣得出,小凱是離諾貝爾經濟學獎最近的中國人。這種判斷,不依賴於到底小凱獲得過多少次諾獎提名,在頂級期刊上發表過多少篇文章,或者國內外經濟學家給過他多高的評價,等等。原創性的思想,對於諾貝爾經濟學獎來說,更加重要。

nn

不幸的是,小凱罹患肺癌,過早地向世人告別了,享年56歲。在攀登經濟學的高峰過程中,過早地休息了。實際上,在我看來,小凱文章的引用數不夠高,缺乏學者跟隨其研究方向等問題,如果小凱依舊在世的話,這些問題都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學術不單純是思想的呱呱墜地,也是一種事業,需要時間、激情投入之,在這一點上,林毅夫老師應該是模範。

nn

人們常說,天妒英才,這是一種很無奈的說法,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一種語言發泄罷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莊子的話,或許更接近真理些,不過,也就更殘酷些。無論怎樣,小凱的逝世,對於經濟學界,對於中國,都是莫大的損失。

nn

小凱的天才,可以用「窮且益堅」這四個字來形容,即使被時代耽誤了數十年,即使面臨無數的折磨與苦難,志向卻依然堅定。不妨讓我們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吧!假設小凱能夠接受正常的高等教育,假設小凱沒有罹患肺癌,中國人還會哀嘆沒有任何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嗎?可悲的是,歷史不允許我們作哪怕一丁點兒假設。

nn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商人破產了一般如何東山再起?
金融學有必要讀 PhD 嗎?
開放與利益集團:20世紀金融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無背景圈子小的金融學子出路何在?

TAG:经济学 | 金融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