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周榮揚:不迷信過去,不奢望將來,做編劇從動筆開始
編劇,作品有電影《大明劫》、電視劇《斬首》等。
聖堂編劇工作室早期成員,現為眾元傳媒合伙人。
「如戲·故事+」劇本創意大賽合作導師。
「醫家傳統,祖宗療法,就算不能救人吧,也不至於殺人吶。這是哪不對了?這是哪兒不對了啊。」
——電影《大明劫》
以上台詞是出自由周榮揚擔綱編劇之一的歷史災難作品《大明劫》,而這句台詞出自影片中錢學格飾演的藥局提領趙川之口。他按照以往的經驗方法論結合先輩傳下來的書籍,結果不但沒讓軍帳中的士兵轉危為安,反而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瘟疫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相繼死去。由馮遠征飾演的吳又可接手治病,兵行險招,效果卻出奇的好。
人物動機與所處時代有何關係呢?我們在採訪周榮揚的時候發現了答案。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所有出現在他劇本中涉及到的歷史,包括年代特點、有跡可循的大事件是一定要力求準確的,但是這個人物在歷史的成長中是如何自處以及他當時的狀態是怎樣的,只能根據有限的資料去推斷,而只要他的行為動作是符合當代(註:此處的當代指的是人物所處的時代)風貌就是可以的。比如《大明劫》中吳又可在史料中的描寫少之又少,相對的本片另一個主角孫傳庭的生平卻是有料可考的,比如他的仕途、從軍過程到戰死等等,如何將二者聯繫在一起並展開一個合理的假設和想像,這就是編劇該做的事情。
當然這句台詞放在編劇這個行業中也不無道理,迷信傳統只會固步自封,如何開始編劇的職業生涯,第一步其實就是動筆寫。在解決了自己的生存問題之後,寫你想寫的東西、寫你由內而外想表達的、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風格和可能性,找到你的「天花板」,朝著這個目標去寫吧。
但是你要清楚一件事情:如果你發現自己確實不適合這行,那就不如趁早改行,死磕下去對你沒有好處。當你回歸到編劇本身的身份,安定地坐在書桌前,鋪開稿紙或者打開電腦,靜心定性地寫出一個打動人的故事,這才是編劇最核心、最過硬的素質。
有的人相信只要掌握的所謂的技巧就可以一步登天,像有一些編劇培訓班提出用「三幕劇」的形式,把三幕劇分成 12 個模塊以此造成一種所謂的結構主義速成攻略來哄騙編劇。對此周榮揚認為各種編劇理論或者其他的輔助手段其實都是工具,作為使用工具的人來講,各有各的道理,但始終都是有短板的,打動人本身的不是技巧,不是工具,是故事本身。
就像電影《大明劫》中吳又可提到瘟疫和傷寒的區別時說的一樣:傷寒之邪通過肌膚傳入,就像浮雲沒有根基,下藥即除,疫邪藏在膜原,就根深蒂固了。
技巧再華麗也是治標不治本,想解決藏在膜原的疫邪就必須從根著手。在寫《大明劫》的時候,周榮揚坦言他並不是一個中醫粉,但主人公是一個中醫,理所當然對中藥非常了解,於是他做了兩件事,一是搜集近三十萬字的相關資料,二就是去中藥房按照藥方的劑量親自去煮、去嘗、去聞、去感受。
帶著人物的狀態,摸索他當時可能生活的環境,也就是周榮揚提到的,編劇是需要懂表演的。類似吳又可這種歷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在創作的時候會有參考資料,但如果是潘金蓮這樣虛構的人物,長期被當作蕩婦的形象存在與人們的意識里,這樣的人物如何創新?李碧華和魏明倫在創作的時候就引起了學界的爭議,認為他們在為這樣一種形象翻案,但他認為這只是換另一種形式的表述。這種賦予當代意識的寫法,即使帶來爭議也是一種有意思的嘗試。
當然,不能為了翻案去翻案,就像編劇不能為了吸引人而去博眼球,編劇要有基本的是非觀,最基本的原則是一個屠城的惡魔不可能被強硬美化成救世英雄。
確定自己有能力並且有決心要走編劇這條路後,新人編劇如何積攢自己的資源和人脈?除了毛遂自薦外,還有像「故事+」這樣的比賽平台也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周老師提到,有很多編劇會選擇自己投遞作品到影視公司,但最後往往石沉大海。原因是公司的負責人為了規避法律上的風險,甚至這些劇本都不曾被翻開過,直接拒絕的也並不少見。
「如果未來我做了相同的題材,恰好我又曾經收到類似題材的劇本,在很多方面都會有麻煩,所以從開始就杜絕也是無可避免的。」
如果有專業的經紀團隊來對接像周老師這樣的優秀從業者和影視公司,很大程度上是降低了雙方的風險和人力資本。了解行業內需要的劇本類型,不同公司擅長的類型等工作,單靠編劇一己之力很難能解決問題,而且還會影響創作的激情和作品的質量,更不用說後續的問題了。
在美國是有編劇工會來維護編劇的相關權益,反觀在中國,行業內其實是一個金字塔一樣的體制,在塔底的人掙扎生存,在塔尖的人其實已經反而把流程簡單化了,大家對於自己的分工都心知肚明,只要作品好,後續的事情就會非常順利。
拿香港舉例,邵氏或其他片場學徒制的誕生是因為老闆對新人導演不放心,但是又雙拳難敵四手(開玩笑),就會找行業內的老前輩在片場幫忙監工,這也是監製這一工種的雛形。
最早,監製只是一個類似傳幫帶的存在,但無可厚非這個工種的出現是對行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所以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湧現出一大批青年導演和香港新浪潮的興起,這與經驗豐富的監製群體是密不可分的。周榮揚認為有豐富經驗的行業前輩做監製是好事,但是需要找到真正能負責的好監製則鳳毛麟角。
最無可避免的還有版權問題。周榮揚提到版權受重視是個好事,作為一個創作者也好,亦或一個影視公司的合伙人也好,對版權尊重也是對自己尊重。
把創作和創作者擺在首要位置,尊重創作規律,預留足夠長的故事開發周期,絕對不允許拖欠創作者稿費,讓專業的人做合適的事,這些都是沒有捷徑可走的,任何新的模式和理念都比不上真誠做一件事的來的重要。
推崇大 IP、大數據妖魔化對於創作本身並沒有幫助,千萬不要去迷信這些。周老師在談到與鳳凰傳奇影業合作,今年將要開機的電視劇《斬首》就提到,每次面對一個新題材和故事的時候,以往的經驗只是以往,最好的狀態是以一個新手第一次寫作時的狀態,充滿熱情,愛上自己的故事。
《斬首》改編自著名作家趙本夫的小說《浦口·1911》,周榮揚在拜訪趙老先生時,老先生提到「作為原作者,我深知改編不易,但只要在保留原作核心的情況下,放手去改,千萬不要因為原作的存在而畏手畏腳。」如此虛懷若谷的魄力,對比時下各色 IP 作者對於編劇與改編的種種苛刻條件,高下立見。
對於未來的展望,周榮揚提到眾元傳媒不做傳統電視劇而選擇做網劇,是因為網劇的體量和題材的靈活度,已經實現了他之前的判斷——中國的視頻網站,很可能出現美國幾大電視網或者像 Netflix 那樣的巨頭,每一家都會有自己的口味和策略去實現觀眾的分流。除了網劇的開發製作,院線電影的開發也是公司發展方向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司是由人組成的,對公司的夥伴們有期待也保持信心,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猶如春播秋收。
如戲也希望在未來能跟周老師有更多的合作,以編劇為根,以劇本為本,為你創作一個好劇本,為世界講一個好故事。
|完。
「如戲·行+」編劇專訪系列
在探索「編劇經紀」疆域的過程中,我們見到了大量優秀卻又不為人知的影視從業者。他們的睿智、 經驗,足以令這個世界驚嘆不已。因此,我們希望將這些人記錄下來,嘗試用一個平白直述的方法將他們的經歷與內心,那些值得我們反覆品味的思考展現給儘可能多的朋友。我們希望與優秀的同行一起做得更好。
點擊查看更多:
史航:我承認我自己是一個「話癆」應蘿佳:從製片人到編劇背後的女人朱志濤:沒學過導演的責編不是好製片
余飛:編劇行業的雜家萇江:創作兩件寶,顏值和「大腦」張小北:愛電影的我們,終將彼此相遇黃海:做編劇,我們是認真的唐龍:同學,你的劇本有大問題潘朴:編劇創作「莫問前程凶吉,但求落幕無悔」韓景龍:不正經的美食家,正經的懸疑編劇賈東岩:編劇叢林中的野蠻生長法則李曉兵:編劇是一個造夢的過程,前提是你要活在現實中武瑤:寫不出來作業,就別想出去商務合作 & 「故事+」報名、諮詢電話/微信:
18516867591(王小昆)
合作郵箱:
storyplus@ruuxee.com
推薦閱讀:
※如戲簽約編劇馮逆:經紀人是過去,劇本是現在和未來
※為什麼你要找借口來騙自己?
※斬獲國際電影節大獎新銳導演邢健:《冬》是孤獨是每個人內心的縮影
※金庸VS江南:關於同人作品的侵權問題
※你只知道freestyle,其實精準分類才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