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探究選擇過程與評判滿意度的關係

又是一年的高考季,又是一年的畢業季。記憶中四年前那個高考理綜考完了就哭嚎著要復讀的夏日愈發模糊;而四年後,小夥伴們對於再次來臨的畢業與別離普遍顯得理性得多。大家最近談論的話題,也無外乎繼續深造或是進入社會工作。對於工作黨而言,海投、秋招、一輪一輪的面試到拿到心儀的職位,當一切塵埃落定後再回首過去的選擇,你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拿到一份眾人稱謂的「好工作」,真的可以給你帶來愉悅和滿足嗎?

發表於 PSYCHOLOGICAL SCIENCE 上的文章 《Doing Better but Feeling Worse: Looking for the "Best" Job Undermines Satisfaction》對找工作這件事情進行了一項有意思的研究。正如標題所言,研究發現,那些拿著高起薪(比起對照組高出20%)的畢業生往往對自己的求職過程有更多的消極情緒,就算是拿到了工作後相比於對照組也表現出較低的滿意度。

文章的作者Sheena S.Iyengar對於「選擇」這個課題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她首先將需要找工作的畢業班學生分成了 Maximizers和Satisficers兩個類別 。對於Maximizer而言,他們總在尋求生活中的「最優解」,他們會多花時間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衣服,不厭其煩地調整音樂頻道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歌曲。他們希望尋求的是最好預期收益,最高的效用,而與之相對應的Satisficers則表示那些沒有強求「最優」,而是選擇較為合適的同伴。因此在求職過程中,Maximizer會申請盡量多的工作,想方設法地拿到更多的消息,希望得到更多的面試和錄用機會,最終做出看上去更優的選擇。 然而,經歷了這樣殘酷過程的他們,對自己的選擇是否是滿意的呢?

從研究的結果可以發現,雖然不能證明Maximizer獲得的面試機會和工作數會更多,但Maximizer確實可以獲得更高的起薪(超過對照組20%)。但與此同時,他們在求職過程中會感到更加多消極的情緒,在得到工作以後會對自己的工作滿足感更低。作者推測,這跟Maximizer的高預期是緊密相關的。過去帶來的成功導致他們對自身的期望值更高,是否是名校出身,是否是自認為是能力出眾者,這些都與對於結果的判斷有聯繫。對於「最好」的追求永無止境,注重結果是每個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不可迴避的最重要的一環。或許對於下一份工作更高的期待便是這些Maximizer之所以不快樂的原因吧。

參考文獻:Iyengar, Sheena S. ; Wells, Rachael E. ; Schwartz, Barry (2006).Doing Better but Feeling Worse: Looking for the "Best" Job Undermines Satisfac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 February 2006, Vol.17(2), pp.143-150

寫在最後:關於Over Choice的研究,推薦Barry Schwartz教授的書籍 《The Paradox of Choice : Why More is Less》 (選擇的悖論),書中提出「少即是多」的觀點,對於人們在選擇決策中要遵循的原則進行了闡述。Schwartz教授提出,人們要追求Satisficers的狀態,而不是永遠只關注Maximizers的結果。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蠻有意思的問題,問的是被名校連環拒是種怎樣的體驗。看到各路大神申請都是藤校或是四大橫掃一遍,這當然是獲得最大化收益的手段了。高考放榜之際,清北冷門專業vs.復交熱門專業之爭又成了刷屏的熱點。老生常談的大概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時候太多的選擇反倒成了甜蜜的負擔。此外,在選擇以後,人們應該要足夠理性地把選擇過程與滿意度評價分離開來,專註於自己的經歷而不是當初的選擇。我想,這是這篇文章教給我一點關於生活的思考吧。

感謝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選擇工作
多一條路
經濟寒冬期的職業選擇(引子)
攝影相關的職業選擇、作品集和簡歷準備,網站推薦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UEFI固件工程師

TAG:心理学 | 职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