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歸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來學習
原文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GeekArtT
《道德經》的解讀、《論語》的研習、程序技能的進階、管理技能的掌握、數學境界的領悟,都不存在一種所謂的「正確」「官方」的材料去引領你到達所謂的目的地。這些東西就像是生活本身,不具備處處適用的條目,它們僅僅是一些指導原則。
這些被稱為官方、正統的材料,其本身的存在性就是可疑的。試想,如果你被告知有這樣一份材料,並要求你按照它的路徑學習、實踐, 請問:
你如何能夠確保它的「正確性」?
它為什麼是正確的呢?
正確所依靠的證據是什麼呢?
這就涉及到對材料本身的求證問題。而求證過程本身,其實也就是學習過程的本身。你需要通過你的實踐去了解、分辨、判斷各種指導原則的適用性、局限性以及它的特定所指。
有一些意見、見解之所以需要耗費時間進行學習,而不能夠在朝夕之間被掌握,源自於「學會」本身需要有你的「失敗」「挫折」等實踐經歷來做鋪底。而要吸收這些以失敗做根基的東西,你不僅僅需要時間來獲得實踐的機會,更需要時間去消化、反思這一個個失敗的案例。
某種意義上講,要體會某些詞句或是見解的真正意思,它的起始積累時間量就是三年五載的practice案例積累。沒有足夠充分的異質性數據樣本,你就無法去分辨指導原則的真偽,知道它們被限制於其中的特定情形,也無法根據自己的經驗得出特有的結論。
讀懂經典的過程,需要配合你自己的實戰經驗。因為實踐才能給你提供真實世界的反饋,你才能夠得以去思辨、去習得。而這每一項,都需要時間,需要日復一日dirty task的積累,需要日復一日在療傷過程中的分析、復盤。如果要說什麼是學習,那就是不斷地總結、消化自己的經歷,這是唯一的學習方式。所有其他的材料、前人的忠告都僅僅是一個個的指導原則。它們可以給你啟示、給你指引方向、可以成為你的磨刀石,但卻無法代替你自己的鑄造的刀、無法代替你在這個方向上需要行的路、無法代替你在某個啟示之下需要的修行。
所以,沒有必要執迷於尋找捷徑的材料,因為即便它是存在的,你也需要帶著你不可省略的修行去對這份材料做出自己的驗證:
你需要通過自己的經歷去驗證這份指導原則是否適用於自己(考略到自己的智商、情商、性格、生長環境、特定的思維方式);
更需要去驗證這份指導原則所暗示的解決方案,是否適用於自己當前所處的實際環境(考略到自己所在環境的顯性/隱性限制,自己在這個環境所處的優勢/劣勢,自己對環境的熟悉程度和影響力)。
這些現實的限制與細枝末節,足以讓你不敢掉以輕心、不敢在未經過自己的獨特性格和所處的獨特環境的驗證之前就貿然採用現成的解決方案。
你學習的源泉不是源自於外在,外在只是一個催化劑。你學習的源泉是在自己,在自己每一時每一刻的當下、在自己每一段的生活經歷。只有將發生在自我歷史節點上的事務進行思考、消化,將思考出的結論進行試驗、運用,你才能夠真正開始習得某項技能,開始領悟難以言說的道。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或分享,請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謝謝!
推薦閱讀:
※聽了那麼多課,卻感覺沒學到東西?
※拆掉經濟學學習的高牆
※長時間墮落懶散後,要怎麼樣再重新找回狀態?
※整理:最被推薦的兩個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