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那時此刻:一封寫給華語電影的情書
這不是一部無聊的歷史紀錄或者報導影片,也不只是金馬奔騰過50年的回顧,除了眾多的名導、巨星現身說法,分享當年的奇聞趣事、創新革命之外,更加入了屬於民眾的回憶與感動。
不論是離鄉背井的女工如何藉由觀看愛情電影寄託情感,還是血氣方剛的少男,受愛國電影影響,立志報效國家,他們為了電影又哭又笑,原來爺奶、爸媽的年代也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為「操你媽的台北」熱血,為「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決定自己的樣子」感動。
導演楊力州這樣介紹本片:「從經典到潮流、強人到百姓,每個人的金馬故事,匯流成這條浩瀚蜿蜒的電影長河。 精彩的不只是影壇耆老坦承當年恩怨,或是電影運動背後的篳路藍縷,更特別的是庶民。」 關注微信公眾號「凹凸鏡DOC」回復「我們的那時此刻」獲取紀錄片資源。
「在電影中成長的台灣」
作者:柯志遠
一個好電影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跟類型沒有關係。有些時候,甚至不完全因為創作上的「思維」或「才情」,而是深刻而微妙地為觀眾保留了一個參與進去的「位置」,參與進去,然後投射,共鳴,感動。觀看《我們的那時此刻》,不只是欣賞一個紀錄片,而是一次珍貴的心靈體驗。以觀眾的成長記憶為基底,衍生成「撫今追昔,眺望未來。由電影,到人生」的奇特后座力。從電影這樣的窗口,擴大去擁抱了跨越幾個世代台灣人的悲喜。真摯,宏觀,彌足珍貴。
《我們的那時此刻》涵蓋著兩條漫長跌宕的時間軸,一個是五十年來的台灣社會變遷,一個是金馬獎從民國51年首辦之後的替嬗沿革。
電影,做為兩個時間軸重迭的交集,既是台灣這個特殊環境在無數次時代的「荒謬與折衷,激進與妥協」等等異常蛻變元素強烈激蕩、抗衡下的產物,也反過來,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哺育著被這些時代的波濤拋來拋去的,卑微人民們。
△本片導演楊力州(右)
導演楊力州處理這兩個龐大時間軸的筆觸,是細膩而精淮的。「細膩,精淮」的不是事件時間點的對切與銜接,而是彼此激蕩、相生的情感,以及它們互為因果的關係。
所以,《我們的那時此刻》不是一個鉅細靡遺,照本宣科的流水帳,它從電影看台灣,從電影看這段歷史,以及觀眾現實生命里的這段人生。他關照了變遷,紀錄了集體記憶,解讀了記憶中所承載的庶民情感,也從一個創作者的立場提供了視野與態度。這個筆觸,是沉澱了厚實的「電影VS.人」的理解,整個消化之後,才有可能如此信手捻來的筆觸。
在這個紀錄片中,電影,是主角;時代的年輪,也是主角。這兩者之間的「生、滅、因、果」,是值得玩味卻又哭笑不得的一筆錯綜複雜的帳。這個紀錄片的橫幅縱深,對於某些觀眾(比方說:我)來說,湊巧到讓人心驚地簡直就像在看著自己倏忽一生的編年史。電影,做為一個符號,一個刻痕,或者一個身體皮膚上的傷疤,牽繫著觀眾們在不同成長年歲中的華美,蒼涼,寂寞,悲歡離合,莊周,蝴蝶,真耶?非耶?感受極其特別。
紀錄片里,頁頁鮮明,觀眾腦海里的記憶,栩栩如生。因此,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觀眾自己,何嘗不是主角?觀眾在看的時候把自己的現實歲月拉成「第三條時間軸」,無縫接軌地迭合了上去,被保留了一個冷暖自知的,無可替換的位置。
對於更年輕世代的觀眾來說,《我們的那時此刻》中電影的片段,像是一個眼見為憑的見證,經過流暢的編織,經過帶著活力和感情的剪接,觀眾們還是可以感同身受地去體會到那些「台灣,之所以轉變成現在的台灣」的時代切面,於是,你看到幾千個女工騎著腳踏車從工廠下班的畫面,是一種多讓人動容的卑微與榮光。你終於能夠明了瓊瑤的電影所曾經構築的,是整個社會基層多少少女憧景幸福未來的夢。你終於有機會進一步去體會當蔣公逝世、台美斷交帶來的社會人心恐慌,其實數倍於「921大地震」。你也搞懂了台美斷交的「悲憤」與野百合學運的「激憤」,完全是不一樣的東西…
這些時代軌跡里的橐橐跫音,被轉化成不同類型的電影,出現在那個映射的年代。楊力州的整理,那麼敏銳也尖銳,觀眾不再只是觀眾,也紛紛成了電影里的當事人。當你聚精匯神去看,感受到的是熱辣辣的一記記耳光,打在心上,還有臉上,時而感動,時而震撼,時而對某些你對時代產生的誤會,心生愧疚。電影里那位聊起瓊瑤電影的"昔日女工",那三位聊起愛國電影猶自熱血沸騰的「到現在還留這種頭」的大叔,他們臉上的表情,那種溫度,那種光,本身就是戲,一種叫做「人生」的戲。
這是一部很容易引人落淚的電影。那個流淚,無關悲情,試問面對"逝水如斯"的感慨,誰不硬咽?而要能那樣沉甸甸滾燙燙地,把歲月逼近到你面前重演,除了需要傑出的電影感和組織能力,還要具備更深一層的,柔軟多情的胸襟,這一點,楊力州導演做到了。
最後,桂綸鎂在觀眾席坐了下來,這個安排,真乃神來之筆!銀幕上下的距離,電影內外的兩個世界,原來可以這麼近?這麼沒有界限?
最後的最後,那麼多優秀的電影人,一人一句「謝謝」,究竟是誰謝誰呢?觀眾跟電影,究竟是誰給誰的更多?其實,什麼都不需言明,無盡聯想,浩瀚的情感空間,不論付出的或收穫的,那個事隔數十年還能在無數觀眾腦海心版中不褪色的魅力,或許正就是來自每個世代電影人所共同擁有的初心,叫做:感恩與謙卑。
真的必須說一句,在這樣紛擾低迷的社會氛圍中,能夠留下一部像《我們的那時此刻》這樣的電影,其意義是格外發人深省的。尤其對於極多數有太多話想說卻在時代隙縫中不得不選擇沉默的觀眾而言,這部電影重新還原了那個年代:那個最艱苦,卻也最踏實的年代!那個最拘束,卻也最簡單、敦厚、雋永的年代!那個最堅毅強韌,卻也最受誤解的年代!那個最貧乏不足,卻拼了命有要讓自己燦爛輝煌的年代。
那個屬於我們的電影年代,以及,在那個電影年代中一無所懼地,熱烈活著的我們!
關注微信公眾號「凹凸鏡DOC」回復「我們的那時此刻」獲取紀錄片資源。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加微信?aotujing-doc 進紀錄片分享群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推薦閱讀:
※看不懂電影怨導演,看不懂畫怪藝術家:《羅曼蒂克消亡史
※鏟屎官必看的貓科喜劇,《喵星人》萌翻你的宇宙觀
※《瑪麗和馬克思》(Mary and Max) 這部電影最感動你的是什麼?
※如何評價甄子丹的動作設計風格?從他年輕到現在的轉變又怎麼體現在電影的武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