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那些事|王老虎:鹹魚翻身 博山煎餅卷咸大魚攤雞蛋
漢·劉向《說苑·雜言》曾云:「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這裡說的「鮑魚之肆」是指賣漬魚的店鋪,所以此「鮑魚」說的不是今天吃的鮑魚,而是「漬魚」,就是鹹魚。
古有「來鰣去鯗」一說,「鯗」是指剖開晾乾的魚,舊時特指的是鰳魚。產卵前的鰣魚和剛產完卵的鰳魚被認為是魚中珍品,因此「來鰣去鯗」與「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菊黃蟹肥」一同成為舊時美食的代表。
「來鰣去鯗」太過難求,鹹魚,其實就是舊時漁民以鹽腌漬後晒乾的魚。是因舊時無低溫或保鮮技術,為防鮮魚腐敗利於儲存的無奈之舉,誰想無意中卻別有一番風味。汕頭的魚飯,徽菜中的臭鱖魚,也是這個道理。
製作鹹魚有兩種方法,其一,是將鮮魚發酵數日,再加鹽腌制,風吹日晒後,有一種奇特的發酵香味,肉鬆軟,咸且香;還有一種,是直接用鮮魚鹽腌後風吹四曬,肉結實,咸而鮮。
鹹魚吃法很多,老虎最喜歡幾種,一是將鹹魚溫水微泡回軟,清蒸讓鹹魚干吸足水分,魚肉鮮糯微有韌勁,這種做法特別適合肉厚的鹹魚。二是油炸或油煎,吃的是鹹魚酥脆咸鮮的味道,這種做法特別適合小而薄的鹹魚,但不管哪種,配著一個貼餅子或大餑餑,是味蕾極大的享受。
老虎的老家博山還有一道菜,叫煎餅卷咸大魚攤雞蛋,在別處還真沒見過。咸大魚是博山的俗稱,其實就是白產自東海一帶的咸白鱗魚。在海邊鹽腌日晒的鹹魚到了博山,博山人還要進行二次加工,一層魚一層鹽碼在瓮壇中,加上一些磨綠豆,玉米,小米糊的磨糊水,密封存儲。磨糊水的最大作用在於讓鹹魚二次發酵,產生一種奇異的糟香,相比較於普通鹹魚,咸大魚聞起來要更「糟臭」,肉更紅潤,味道更咸鮮,所以咸大魚在博山賣的很貴,是一般鹹魚的幾倍。以至於在博山的老民俗中,新女婿五月端午見丈母娘,得提上一對咸大魚才算夠禮數。
咸大魚在博山最家常的做法是油煎,待煎得即將熟時,打入一碗攪好的雞蛋液,讓蛋液裹住大魚,上桌後咸香撲鼻,魚肉不是酥脆而是鮮糯之感,拿一個剛攤好的熱乎乎的小米煎餅,卷上大魚和雞蛋,一口咬下,香極了。
本來是漁民儲存的無奈之舉,本來是窮苦人家為了下飯極盡鹽鹹的持家之法,卻造就了味蕾上的另一種享受。
鹹魚,翻了身。
堅持原創美食文章,央視《味道運河》《吃貨傳奇》美食顧問,搜狐吃貨自媒體聯盟執行秘書長,美食紀錄片《搜鮮記》總策劃王老虎與你共同搜尋舌尖上的「鮮」!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wlhxxj (王老虎尋鮮記首拼);微博@王老虎尋鮮記
推薦閱讀:
※魯菜那些事:糟溜三白
※「小蔥日食記」——糖醋鯉魚:品味魯菜,品味不一樣的糖醋鯉魚!
※假裝在山東
※豐澤園在中餐館中是什麼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