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動機揣測,少做價值判斷?

幾年來,逛知乎總會碰到如標題的說法——不做動機揣測,少做價值判斷。

一直很困惑為啥要這麼說、到底是什麼意思、適用範圍是什麼……因為做產品的過程中,不就是整天在探尋用戶言行背後的動機,判斷需求場景的價值么?

於是,各種查,發現一般是這樣的語境:

怎麼理解異性交往中的「不做動機揣測,少做價值判斷」

重建知乎上相互信任和友善的氛圍,需要「不做動機揣測,少做價值判斷」

……

看起來,這句話主要是指人際交往、溝通協作的時候,不要太過主觀地評判他人,不要亂貼標籤,更不要「誅心」。而要就事論事、關注客觀的事實、有理有據。

舉個例子,比如今天我剛看到的知乎問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出了2.0,副標題:寫給泛產品經理。怎麼評價?

回答中有人說「忽悠,繼續忽悠」,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主觀評判,言語之中似乎表達了一些不滿的情緒,但並沒有基於客觀論據的推演。這種情況下,多說說事情給自己帶來了什麼感受和困擾,會更利於溝通的繼續、問題的解決。

更多相關內容,可以翻翻一本叫《非暴力溝通》的書。

__________

弄明白了以後,我找了一個問題探討了一下——

為什麼猜測別人動機不是個好習慣?

1. 要看猜測動機的動機/目的,如果是沒意義的評判別人的行為、甚至惡意歸因,那確實不可取,但如果是為了幫助別人,則可能是個常用手段(產品經理經常要探尋用戶言行背後的動機,從而設計更好的解決方案)。

2. 要看怎麼理解「猜/猜測」,如果是字面意思(字典上說:猜有揣測,推測之意和疑恨,忌恨之意;猜測為推測,憑想像估計),則真是有點貶義,而如果理解成「探索/探尋」,有一定的方法論和事實依據,則在很多場景下可用。

3. 要看猜測了動機之後的下一步動作,如無確認、驗證行為,則是真「猜」,而如果有任何形式的驗證,能有個閉環反饋(如言語上和對方的確認,或者做了個產品,通過用戶使用情況的反饋獲取信息),則有點價值。

跳出來,分享一個自己的觀點——任何太過肯定的說法,一定有其適用範圍,包括這句話本身。

以上。

__________

iamsujie,前阿里產品經理,寫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淘寶十年產品事》,現在做創業者服務,『良倉孵化器』創始合伙人,『B12』合伙人。


推薦閱讀:

如何在即興演講時更有結構性?
如何正確的評價他人?
和父母不能溝通到底是誰的問題?
如何在老闆很著急的時候,跟他說「不可行」?
做好自己,對於婚姻並無益處

TAG:产品经理 | 沟通 | 人际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