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始瞄準開採小行星啦
眼看著母國航天科技能力大爆棚!一系列高密度的太空探索項目頻發,叫人有些眼花——2015年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2016年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中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2017年即將發射中國第一個X射線太空望遠鏡(HXMT)、年底前發射返回式月球探測器(嫦娥5號);2018年即將開建中國首個太空站(天宮號)……厲害了,我的國!
n最近幾天,美國NASA宣布:2023年發射靈神星探測器——鎖定一顆全金屬小行星(點擊詳見:NASA正瞄準史上最值錢的東西 - 知乎專欄,或者在「三體引力波」微信訂閱號里回復:金屬小行星)。
n幾乎同一時間,中國航天界權威人物放出風來:中國開始著手開採小行星計劃。這將是太空探索史上一項重要開端,貌似新版的太空競賽開始了?
n
這位航天界權威人物是誰?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另一個身份更有分量——中國嫦娥探月工程總指揮和總設計師。國際編號為456677號的小行星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n(當然了,小行星命名的背景圖是這樣的:截至2015年10月27日,小行星中心共收錄小行星1,266,470顆,獲得永久編號的有450,133顆,已命名的小行星共19,513顆。)
n最近,葉培建院士在一個小行星探索論壇上披露:每年約有900顆近地小天體從地球身邊掠過,大都含有豐富的稀有金屬,比如鉑、銥、鐒。不僅是地球稀有金屬,更重要的是未來建造太空站、甚至是太空城,發展尖端科技的稀缺資源。
n
所以呢,他大力倡議:應該把開採小行星計劃列入正在起草的「十四五規劃」里,也就是2021~2025年的國家發展規劃綱要。n具體怎樣開採小行星呢?
n葉培建院士給出了幾個步驟:①先派探測器先期探路;②捕獲小行星,控制在預期軌道上,比如地日拉格朗日點/環月高軌道;③開展機器人開採或者載人資源開採;④運回稀有資源,或者在太空軌道上加工使用;⑤有些小行星更適合作為星際探索基地,就地取材加工開發。
n看起來設想很美好,但跟現實還隔著諸多關鍵技術的坎兒。比如說,鎖定什麼樣的小行星?需要從大量小天體中篩選,要有伯樂相馬的眼光;著陸探測器需要搞定長距離、長時間飛行的動力問題;對小天體這種深空暗弱目標,如何做到精準導航?針對弱引力小天體如何著陸、附著、捕獲、改變軌道?如何消除小行星、小天體的自旋,具體如何開採礦產資源,如何運輸……一連串前所未見的技術難題,統統需要攻關。
n儘管道路崎嶇,但前途無量,把科學幻想變成科技現實,這就是科學家們的偉大價值。不光是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刷科學成就感!而且看在值錢的份上,也是巨有財富成就感!
n要知道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小天體,身價至少高達400億英鎊(¥3536億元人民幣),NASA2026年飛抵探測的靈神星,光是鐵含量的價值,就高達1000億億美元(¥7000億億元人民幣)!
n最後一個關鍵問題:開採小行星計劃,到底得多長時間才能實現呢?葉培建院士給出的時間是,10年內中國就能搞出第一個開發工程來,但要實現大規模開採,大約需要50年左右。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地球第一个星际访客?
※地球經歷了40多億年,內核溫度為什麼不會變冷?
※如果一顆直徑1千米的小行星落入太平洋的正中心(落水直徑),會發生什麼?
※NASA是如何判斷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是否是已經被發現的?
※怎樣才能取得一顆小行星的命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