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先有的端午節,還是先有的屈原跳江?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一曲兒歌唱罷,端午又至。現在大家對於端午節的認識就是三天假期,但父母們已經要開始面對孩子們的問題:什麼是端午節呀?然後初為人父人母的答案自然是圍繞著印象中的屈原、粽子、雄黃酒的故事展開,其實,這裡面有個誤解,那就是先有的端午節,而屈原的死只是恰好選擇了這一天。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的夏至習俗,從夏朝開始古人就有了對於天象的觀察,並誕生了曆法的概念,我國依次出現過夏曆、商曆和周曆,三種曆法的不同主要區別每年開頭的月建不同,夏曆以建寅之月為首,商曆以建丑之月為首,周曆以建子之月為首,現行的陰曆,是夏朝採用的正月建寅的太陰曆,故又名「夏曆」。

夏曆中已經有了對於節氣的劃分。夏商周時期在臨近夏天的時候有許多節俗活動,均與夏令有關,且與夏至時間相鄰,故稱為「夏至節」,在此日要進行各種驅蟲、洒掃、祛暑等傳統的習俗,來迎接夏天的到來。

到了西周時期,吳國和越國地區又融入了以「龍」為代表的圖騰祭祀活動,龍舟競渡以及粽子,粽子是我們常叫的俗稱,它的正式名稱叫做粽籺,是龍舟競渡的時候投食江里的蛟龍的。

到了春秋時期,對於端午節又賦予了多重意義,吳王夫差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夫差將其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為紀念伍子胥之日;此外吳越兩地還在這一天紀念為救父而投江的孝女曹娥;此外,浙江還有端午節來源於勾踐操練水軍之說,龍舟競渡活動,被認為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的歷史。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在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身死,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到了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農曆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五月五日這一天倍認為是「惡月惡日」,《呂氏春秋》中就有規定說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所以從先秦以後,五月五日便倍認為是不吉之日,在此日應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大概就是全國衛生日的概念。

而「端午」一詞,最早的出處就是在晉朝,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書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

周處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是他除三害的故事,晉代周處在《風土記》就說過:「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

粽子也是在這時候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的,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也許早在戰國時期,我們的偉大詩人屈原也曾吃過粽子,不過那時候還叫做角黍。

端,在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自此,端午節的稱謂便流傳開來。

古老的端午節民俗不僅僅是吃粽子、賽龍舟,其實在端午節民間還有插「五端」、吃「五黃」、吃「五毒餅」辟「五毒」、系「五彩絲線」,佩帶香袋香囊等習俗,在古時候,端午節時就有「插五端」、「吃五黃」、「吃五毒餅」、「系五綵線」「佩帶香袋香囊」等眾多與「五」這個數字聯在一起的習俗。

「插五端」是指插掛菖蒲、艾草、葫蒜、榕枝和石榴花於門窗上以辟不祥。

食「五黃」、吃「五毒餅」是端午時的重要食俗。五黃指的是黃花魚、黃瓜、蛋黃、黃豆、雄黃酒。易經術上認為,黃色可以解毒制煞。按祖國醫學認為,端午的五月初五的中午,正值一年中人體的陽氣最盛之時,黃魚、蛋黃、黃豆(粽子內加入黃豆)都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及維生素、黃瓜、雄黃都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古代人雖有些迷信但卻也知按節令保健養生。

「五毒」指的是蠍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餅就是用雕刻了五毒蟲圖案的印模子,加蓋在那時人們喜歡吃的玫瑰餅上而製成。吃五毒餅寓意把一切毒蟲吃(消滅)掉,使它不再傷害人。

從兩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帶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習俗,端午節時更必佩帶。香囊內裝有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藥,富貴人家要加裝些檀香、麝香。從醫藥學看這些葯確有一定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帶還常放在床前及枕邊。

舊時女孩們在端午節前還常用棉織絲緞剪成多種式樣,並用五彩絲線綉成王字或五毒蟲等圖案,年年有翻新可謂女紅競巧,女孩們還用鳳仙花塗染在指甲上,因這些習俗端午節又有「女兒節」之稱。

因為屈原出彩的文筆及傳奇的故事,現在民間傳說中端午節關於屈原的傳說影響最大、範圍最廣,人們也普遍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忠臣屈原。

但其實端午節歷經前年,承載了人們對所有美好的期盼、對健康的追求、對疾病的防治、對聖賢的緬懷……

如此說來,應該是先有的端午節這個節日,但那個時候不叫端午節這個名字,後有的屈原投江,加深了這個節日的意義,到了晉代之後,這一天有了固定的稱謂——「端午節」。

那麼究竟屈原為什麼選擇「端午節」這天投江呢?眾說紛紜,但以下猜測均為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或許是因為買不起粽子,或許是為了後人能有三天假期,或許是高考將近,他悲慟地發現自己數學不會、英語不會、文綜不會、理綜不會,唯一作文有點把握,還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怒火攻心,一氣之下……

我編不下去了……

這這裡說一點有用的,因為從夏朝開始,端午這天都是被用來驅蟲除病、龍舟競渡以求健康的,所以在端午節這一天相互問候的時候不能沒文化的發一句「端午快樂」,而是應該表現出讀過書的樣子,說一句:「端午安康」。

最後問一句,你們那裡的粽子是甜的還是鹹的?

我先來,我們山東的粽子是甜的,有時候還蘸糖吃!

歡迎關注公眾號:景辰(iJingChen)


推薦閱讀:

端午節到了,來看看古人都是怎麼出門旅遊的?
端午啟示錄:屈原大夫的歡樂頌
端午與粽子
我們聽著屈原和楚王的愛情故事,評測了48種粽子

TAG:端午节 | 屈原 | 中国传统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