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端午節|如何利用龍舟打造戶外運動特色產品?

導讀:戶外運動起源於歐洲早期的探險與科考活動,於上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從其發展趨勢看,中國的戶外運動正在向產業化、教育化和本土化三種趨勢快速發展。

如何抓住趨勢,強佔風口,對戶外運動俱樂部來說,產品創新就成為重中之重的事情了。如今,又逢端午節,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龍舟運動這種中國古老的民俗體育活動,從社會到高校,從政府到民間組織,整體都將呈現出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站在戶外運動的角度看,如何順應本土化趨勢,將龍舟和戶外運動結合起來,是打造本土化戶外運動產品的最好方式。

可能有人說,龍舟競渡是非常有季節性的活動,受水域和教練少的制約非常大,事實確實如此,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何改變這些困局,把龍舟這個傳統文化的優質IP,打造成全年,全民嚮往,人人都可參與的活動呢?

一、從「項目移植」到「本土化」創新

30多年,無論對一個人,還是對一個行業來說,都可以稱得上非常年輕。戶外運動自傳入中國起,其發展狀況一直是項目直接引入的模式,這種模式帶給我們連鎖反應的惡果就是,相關的創新理論研究非常少,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了戶外運動附屬的戶外器械與設備行業里,而真正核心的東西,諸如戶外運動的安全保障與法規建設、行業規章與人員管理、人才培育與技術標準等一系列支撐體系得不建設,或者說難以形成中國特色,從而嚴重影響了戶外運動的發展。

那麼要形成中國特色的戶外運動產品,應該怎麼做呢?對於俱樂部來說,一定要把目光聚焦到戶外運動本身的產品和服務上,一定要多做戶外運動產品本地化的嘗試。

龍舟、竹筏等都有著非常鮮明的中國特色,如果與戶外運動結合起來,肯定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也許,這也是中國戶外運動產品創新的突破口。產品創新對於任何一個行業來說,都是決定企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龍舟和竹筏都是水上項目,一個做水上項目的俱樂部,如何才能把這些中國本土的優質IP植入到自己的項目中呢?這裡拋磚引玉,簡單構想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要做好產品,首先得考慮你的用戶是什麼,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一般來說,針對不同年齡或身份的客戶,我們可以進行細分,找出最精準的那一部分客戶,然後根據他們的需求去打造產品。

比如針對C端客戶,俱樂部可以為他們提供划龍舟技能培訓服務,當然也可以延伸到划船、劃皮划艇等。或者是針對水上項目運動達人,定期開展各類」龍舟「比賽。如何把龍舟這種載體和形式用好用活,可探索的東西有很多,比如結合傳統文化、民俗和歷史,以及體驗式旅遊等。

面對B端客戶,比如說是企業拓展客戶,可以根據拓展企業的要求來包裝龍舟,或者挖掘端午、屈原相關的文化主題來包裝龍舟和活動,比如用屈原忠君愛國的主題,可以引申到員工對工作忠誠,熱愛企業等主題上,總之,戶外運動俱樂部要多挖掘那些方便在全年開展的活動主題。

當然如果想要玩的更高級一點,還可以把龍舟、竹筏等打造成水上主題IP,讓消費者明確的沖著它們而來(因為很多消費者不知道自己要玩什麼),然後再把生活消費,比如說吃住等結合起來,再把島嶼或文化景點做成旅遊途中的一個節點,把水上相關項目串聯起來,從培訓到完成運動比賽,最終打造成一個綜合性的水上深度體驗項目。

至於具體的龍舟賽程可以從常規的500米,拓展到5000米,甚至更長。每隻龍舟上不一定非得36人,可根據情況安排10-12名劃手,1名鼓手和1名舵手。在運動內容上,可以把類似搶灘奪島的遊戲引入進來,每到一個目的地,優勝者可以優先選擇住所等。

另外,因為一年一度的龍舟大賽,大多是各地政府在運作,這對要做龍舟項目的水上俱樂部來說,是挑戰,也是機會。挑戰是,在端午期間,大眾的目光可能會被這些大的項目吸引,小俱樂部可能受關注較少;但機會是,俱樂部可以帶隊參加比賽,或者承接部分項目和專業服務。

而竹筏則可以採用自扎竹筏漂流、泅渡等方式來進行,具體做法就是讓大家共同努力,建造一個可以承載全體參與者的竹筏,然後順利到達彼岸,最終總用時短者獲勝。通過這個項目可以考驗團隊的協作能力,提升團隊的凝聚力。當然竹筏漂流,也可以利用島嶼資源,打造成深度戶外運動產品,再與原始的吃住結合起來,讓遊客更多的體驗這種原始的野趣。

站在現代的視角上,把龍舟與戶外運動結合起來,可以說是實現了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統一。在龍舟競渡中,大家同舟共濟,在表達龍的傳人,傳承民族文化等精神實質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二、把業餘龍舟隊隊員發展成會員

龍舟運動在我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南舟北移更使得這項古老的運動開展的更加廣泛。如今,龍舟運動並不僅僅限於端午節,在廣東等地,每逢春節等重要的傳統節日里,一些大的的水面上,都會有龍舟競渡的活動。

據《廣州日報》的一篇文章說,「長久以來,龍舟往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符號存在,說起龍舟,就會提到端午節、屈原,而作為一項競技運動,特別是被提升至職業化俱樂部層面,乃至民間有推動『龍舟進入奧運會』的呼聲。於是,龍舟作為一項體育運動,更加快速地在各地鋪開,打破了時間、群體、職業等諸多藩籬界限,掀起一股傳統體育文化的熱潮,被視為『龍舟現象』。」

如此看來,遍地開花的龍舟運動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現象了,那熱度自然是比以前高了,參與者也是在逐年上升之中的。每年的龍舟競賽,除了職業參與者以外,業餘參賽群體也非常大,對戶外俱樂部來說,為龐大的業餘參賽群體服務,也許是一門很大的生意。因為從人性的角度來分析,每個人都想要有名次,每個人都最好再有個運動方面的正式身份。

據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碩士張麗萍研究稱,「中國目前業餘龍舟隊隊員的構成基本有農民、工人、公務員、學生和個體戶主等,其中農民23%、個體戶24%、工人19%、公務員16%、學生7%、其他11%。「農民和個體戶參與人數較多,是因為農民受傳統風俗習慣影響較多,而個體戶則是經濟狀況較好。

而以上龍舟隊的訓練情況,據張麗萍研究顯示,賽前突擊訓練的為67%,無規律性訓練的為20%,規律性訓練僅為13%。而教練的總體現狀是,老一輩有經驗者佔77%,專門教練為13%,相關領導為10%。如何改變這種落後的現狀,讓龍舟運動訓練規範化,是相關管理機構和水上俱樂部應該著力推進的事情。

如果一個俱樂部能夠將這些業餘龍舟參與者變成自己的會員,為他們提供訓練,為他們參賽提供服務,那麼還何愁沒有市場可做呢?

三、如何把龍舟運動變成常規運動?

其實,把龍舟變成一項常規的運動並不是什麼難事,早在2002年,北京就有通過中國龍舟協會,申請場地,由外國龍舟愛好者成立的龍舟俱樂部。他們每到夏天都會去後海參加訓練,到端午去參加龍舟競賽,平時也會訓練和指導新加入的會員。當然這些都是比較傳統做法,還可以往深度和體驗上去做。

那麼如何做出深度和體驗呢?武漢科技大學旅遊管理專業碩士李艷在論文中說:「基於遊客體驗進行旅遊產品深度開發應從開闢新旅遊線路和新的旅遊項目入手,對現有線路進行精加工,大力開展專題旅遊、專項旅遊。對整體旅遊產品全面優化,尤其是旅遊項目的優化,改善和完善旅遊大環境。」因此,龍舟和竹筏都是很好的切入點,完全可以打造成有中國特色的專項戶外運動項目。

什麼是體驗?約瑟夫·派恩指出:「所謂體驗從本質上說就是指人們以個性化的方式來度過一段時間,並從中獲得過程中呈現出的一系列值得回憶的事情。」如何把用戶的體驗做足?除了產品有特色之外,服務也要有特色,要能給客戶帶來驚喜。

總之,水上俱樂部應努力圍繞深度和體驗這些要素進行開發,加入本土特色,優選合作水域,力求打造出更多精品化和本地特色化的產品,畢竟中國人喜歡的始終是中國特色的產品。

本土化,是中國戶外運動未來的發展的主流趨勢之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質IP與戶外運動結合起來,把傳統文化傳播出去,對戶外俱樂部來說,是責任,也是機會。但不論怎麼發展,怎麼結合,中國龍舟運動的本質「特性」一定不要改變。

轉自:俱牛戶外運動經理人 公眾號


推薦閱讀:

聊聊搭檔(1)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在懸崖邊吃牛排
聊聊搭檔(3)
老闆來點適合新手的登山滑雪路線吧
「黃河05」日本人為什麼在黃河源頭立碑?

TAG:户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