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諮詢中,錢是怎樣一種存在?
最近這些年,我沒少給身邊想學心理諮詢的朋友潑涼水,每當有朋友問我學心理諮詢怎麼樣時,我往往會先問一句:你準備投入多少學費啊?如果朋友的打算是三萬五萬,我一般會勸他別學了,與其拿這些錢去學諮詢師,遠不如去找個信得過的諮詢師做幾年諮詢,因為這幾萬塊錢若是變成諮詢費,至少可以幫助朋友增加對自己的理解,有可能改善生活,但是如果放在學習心理諮詢上,只能算是杯水車薪。
何況對於心理諮詢這個需要終生學習的職業來講,每年花上十萬八萬的學費是常態。我認得一些已經做得很好的諮詢師,每個月的固定學費支出還會保持在兩萬左右,不為別的,只是因為只有保持不斷的學習,才不會被這個正在快速發展的行業淘汰出局。如果沒有做好高投入的準備,靠什麼支持自己在學習的道路上堅持下來呢?既然一個優秀的心理諮詢師,基本可以說是拿錢堆出來的,在沒有做好燒錢的準備之前,還是慎入比較好。
學知識易,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成長,難就難在人格的發展與完善,而這個部分,又與諮詢師自己被治療的程度高度相關。諮詢師自己燒錢被治療的過程,恰又是可以幫助他去感受和理解錢在一個人情感中的意義的過程。
一個諮詢師,修通在錢方面的困擾,與自戀方面的修通、性困擾方面的修通、生死態度的修通等等,是同等重要的,因為,在心理諮詢(尤其是精神分析)的過程中,太多太多的內心情境,是藉助於錢來表現的,當談到錢的時候,其實錢早已經超出了錢本身的含義。
「心理諮詢竟然要花錢?真沒人情味…」
常有人在知乎私信中大段留言給我,向我講述他們的苦惱,聲明「因為心理諮詢收費不低,所以才留言給你……」如果我如實告訴他「這樣的文字交流很難幫助到你,最好是去尋找心理諮詢的幫助」,他們常常會表達對於沒有被滿足的失望,也許會繼續表達「真沒人情味兒」之類的抱怨,於是我只能簡單的告訴他「心理諮詢是最安全的尋找幫助的方式,缺少了設置的保護,隨便向別人講述你的故事,你的情感世界就會冒被傷害的險,而別人也並沒有陪你聊天的義務,所以這也會讓你自己的傷痛處於隨時被擱置的危險中,所以,對自己負責的方式是去尋找專業框架下的諮詢,而不是隨便拽過一個人來聊聊」。
其實,其實很多時候,這個對「人情味兒」的渴望,對「理所當然地被照顧和滿足」期待,恰恰就是痛苦的源頭。就像優秀心理諮詢師的衣食無憂源自在學習上的高投入一樣,「獲得」哪裡有不是建立在「付出」基礎上的呢?
當我們還是剛出生的小嬰兒時,的確曾「什麼都不必做就會完全被滿足」。可是當我們開始會發出一些音節,開始學會用哭和笑來尋找成人的關注時,我們就已經離開了那個天堂,已經開始為獲得被滿足而進行努力了。而當我們的身體在長大,對被照顧和滿足的期待還停留在初生嬰兒期時,在社會中遭遇大大小小的挫敗感,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於「心理諮詢竟然還要花錢」這件事,憤怒的強度可能同時也就意味著一個人發展受阻的程度。藉助於錢表達出來的內心世界,是五花八門的,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通過對付費這件事不同的態度,可以折射出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心理諮詢的過程只是社會關係的一個投影罷了,所以一個人在社會關係中的表達方式,早晚會出現在與諮詢師的關係之中)中所投注的情感、期待,以及對關係的幻想。我們無法盡數人類會有多少種藉助於錢所表達出的內心世界,如果我們願意去理解,我們往往可以透過錢,看到比錢複雜得多的情感世界:
諮詢收費讓我感覺自己不被愛
——「愛我的人願意給我花錢,諮詢師如果愛我就不應該收錢。」
錢的獲得與失去,是可以非常直觀地被感受到的,所以,很多時候,錢也就可以被用來考量內心情感的得失。尤其是那些從物質匱乏年代走過來的人,感受被愛的方式,往往就是「對方願意給我花錢——Ta願意用物質餵養我,讓我活下去」。對於成長於物質、精神都匱乏的家庭中的人,就更容易見到這樣的感受方式,因為當他們將對情感滿足的需要物質化後,就可以幫助自己遠離因情感缺失而帶來的巨大痛苦:我只要得到了物質,所以我可以放棄其他需要了。
這一類人容易忽略掉與諮詢師的關係中,情感部分被理解和抱持的可能。他們內心中將與諮詢師的關係簡化為錢的關係,簡單感受為「我花錢聽你說話」,所以,當他們忽略了諮詢過程中的情感元素時,他們往往更難以耐受諮詢中的不確定性,如果諮詢師沒有開口講話,而是幫助他去體驗情感世界時,他往往更容易呈現出對於「諮詢還要收費」,或者「我花了錢你卻沒給我我想要的東西」的憤怒。
因為他們無法接受自己已經永遠的失去了那個「我會被無條件滿足」的樂園,所以收費這件事在他們內心,常常被感受為「你拿走了我的錢,所以你一定是不愛我的」或者「我本來就什麼都沒有,你還要拿走我的僅有的好的東西,僅有的資源」,他們有可能因為諮詢收費而感受到強烈的被剝奪,甚至被虐待。
他們因為無法在心理諮詢這樣一個平等的關係中,獲得他所幻想的「愛我的人就是無條件給予我的人」,而將諮詢師感受為「他只在乎錢而不在乎我」的迫害者。而這,恰恰可能在他內心喚醒了強烈的焦慮,於是試圖在與諮詢師的關係中重塑他曾經歷過的關係模式,他會用他曾經被對待過的、傷害性的方式來對待諮詢師。
我只有用錢來換取你對我的愛
——「我們之間因為有錢所以才有關係,才安全。
有時候,當討論到與諮詢師的關係時,一些來訪者會說「我覺得很安全啊,畢竟我給你交了錢嘛」;如果再進一步去問他們對於交錢這件事的感受,他們往往會談到對於關係非常不安全的體驗:「我很需要你,但是我只能用錢留住你,如果我不再向你交錢的話,你一定會拋棄我」。
對於一個缺少對「被愛」的確定感的人來說,他無法感受到自己僅僅是作為一個人而被關心、被接納,自己本身就是一個被愛的對象。他往往會在關係中感受為:自己只有符合對方的某些需要才會被接受,比如必須學習好,或者必須聽話,或者必須對對方有用……
所以,為了保持與諮詢師之間無衝突的關係(其實這是一種不真實的關係,反而是有破壞性的),他們會隱藏起自己對收費不滿的部分,小心避免諮詢師知道他們內心的痛苦體驗,從而避免幻想中的被拋棄被拒絕的發生。
「交錢」賜予我特別的權力
—— 「你收了我的錢,就應該(必須)……」
還有一些人,會將交費體驗為一種控制諮詢師的權力,他們會因為自己支付了費用而要求諮詢師不斷服從他、滿足他,有時這種服從的要求也會帶有隱晦的羞辱的味道。
此時錢的意義已不再是諮詢的費用,而是一種自戀性需要的資本,當他擁有這個資本時,就可以處於更優勢的位置,避免在諮詢關係中感受到自己弱的部分以及被幫助的需要,或者避免幻想中的被諮詢師控制、羞辱、吞噬等的發生。他可以藉助於錢,逆轉諮詢師與自己的關係,將自己從尋求幫助的人轉為施予者,從而避免在諮詢中喚醒依戀的需要。
在幻想中,只要自己放棄依戀的需要,他就可以在感覺中避免被拋棄的痛苦。
還有一些人是這樣的……
——「不急,反正我有錢」
他們在諮詢中不急不慌地交錢,按時與諮詢師見面,常常表達對於收費的理解,但是,就是難以進入自己的內在世界,去更多地理解自己、理解與諮詢師在關係中呈現出來的各種現象。
他們有可能會懼怕探索自己的痛苦,也有可能習慣了依賴他人而拒絕自我探索,還有可能是懼怕因為成長而帶來的分離。
此時,收費上的輕壓力,反而可能成為他成長中的重要阻力。
——「你應該多收一些錢,否則我很內疚。」
有些來訪者對於諮詢師的收費低會呈現出強烈的內疚,他們可能因為自己的成長巨大而感覺期待回報諮詢師,從而期待諮詢師提高收費;也有可能因為自己的收入遠遠高出諮詢師的收入,而感覺自己冒犯了諮詢師;還有可能擔心諮詢師因為對收費不滿意而拋棄他,等等。
他們通常可能成長於從小被父母嚴格限制的家庭,且家庭不能欣喜於孩子的成長與超越 。他們會因為自己生活得好,而擔心激怒諮詢師,所以期待諮詢師提高收費,從而緩解內心的恐懼與擔憂。
——「我不能生你的氣,但我可以忘記付費」。
忘記付費,也是很多人表達對諮詢過程不滿,或是對諮詢師表達攻擊的重要方式。這種情況下,他們並不是在意識中與諮詢師抗衡,而是真的忘記了。
對於很多人來講,表達攻擊性的情感是非常冒險的事,因為有可能造成衝突,所以他們往往會壓抑自己的憤怒,但是這個壓抑又不能使他的憤怒真的得到釋放,於是就會以一些替代性的方式來處理這部分被壓抑的情感。當他忘記付費,而不是故意拒絕付費時,就可以既攻擊了他的諮詢師,又不至於產生正面的衝突。
如果諮詢師足夠敏感地去捕捉忘記付費背後的情感,往往會發現很多非常隱秘的情感處理方式。
所以,在心理諮詢(尤其是精神分析)的過程中,太多、太多的內心情境,其實是藉助於「錢」來表現的。當諮詢室里談到「錢」的時候,早已經超出了其本身的含義。
錢在每個人內心代表的,可能是非常廣袤的意義:可能是愛,可能是權力,可能是能力,可能是安全,可能是擁有所帶來的快樂,可能是抵抗風險的保障,還可能是得失平衡間的控制感,等等。所以,如果你願意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去看一看錢對你的意義,也許你就有機會透過「錢」這麼簡單的一個字,發現一個你完全未知的隱秘世界。
推薦閱讀:
※關於愛 心理諮詢有什麼用?
※遠離這樣的「心理諮詢師」
※自信,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報案人以託夢里的內容報案,並提供夢中詳細的出事地點,警方是否應該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