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親子關係的「秘密武器」—— 「儀式感」
一個成熟的家庭,是能夠用它獨特的方式,在家庭成員最絕望時向他/她伸出援手,一把將其從黑暗邊緣拉回來。
nnnn大家好,我是陳棉棉。坐標溫哥華的兒童教師,堅持每周更新,與讀者分享北美幼教專業知識和工作中的趣事。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微信公眾號:「愛麗絲與奇妙豆」。文章配圖全部來自網路,侵刪。文章中的鏈接都可以直接點擊閱讀~
nnnn我們六月份的文章主題是:幸福家庭的「儀式感」。我會圍繞主題的不同方面寫成四篇文章,也會酌情考慮讀者的留言調整文章內容,爭取每周推送一篇。
nn今天我們來看看,幸福的家庭之間通常有什麼樣的共性,它們在親子關係方面有哪些規律可循。
nnnn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nn
一個年輕人決心自殺。在自殺前,他給父親打了最後一個電話,想聽聽父母的聲音再上路。在電話中,他絕口不提自己的自殺計劃,只問父親在做什麼。
nn父親回答:「我在煮速食麵。」
nn這個年輕人靜默了一下,說:「爸,凈面不好吃,你多卧一個雞蛋吧。」
nn父親咂咂嘴,笑了:「那還用說!除了雞蛋,我還得加上榨菜、香菇、辣椒油和昨天炒的肉絲,那味道聞上去就香啊……」
nn接著他又問:「仔,你那邊吃什麼?多吃好的,別虧待了身子。」
nn年輕人喃喃的應了幾句放下電話。他突然間很想吃一碗父親煮的那種速食麵。
nn這種想法越來越強烈,把死的念頭完全擠到了一邊。於是,他去超市買回了所有的佐料,開始精心炮製那一道按父親的食譜煮成的速食麵。
nn廚房裡香氣四溢,煮好的速食麵堪稱活色生香。
nn年輕人狼吞虎咽的吃完了那碗面,他再也不想死了。
nn他買了車票,打算回家陪父母多吃幾頓飯。
對於這個年輕人而言,這是「一碗泡麵拯救的人生」的故事。其實拯救他的不是泡麵,而是家庭生活在他生命中留下的美好印記。正是這些有氣味的回憶,在他最脆弱最危急的關頭拉了他一把,讓他懸崖勒馬,沒有做下不能挽回的事。
人們說「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他們敬畏遠在雲端的成功人士,艷羨生活圈裡光鮮亮麗的「人生贏家」。他們瞪大眼睛,想挖掘出這些人家庭幸福的「秘密武器」——這些人的成功到底有沒有一個可量化的標準呢?
這些家庭成員的親子關係健康,彼此深愛,聯繫緊密,他們有什麼秘訣嗎?
nnnnnnnn在最惡劣的外部環境下,為什麼有的家庭還是運轉得如此成功呢?
(配圖致敬:楊絳先生全家福,「我們仨」共同經歷風風雨雨)
為此,心理學博士Barbara Fiese和她的團隊研究「家族儀式傳承」超過了50年。他們得出的答案竟出乎意料的簡單:
幸福家庭的維持良好親子關係的秘訣,其實就是這個家庭能夠一代代有效的傳承他們的家庭「儀式感」。家庭中的「儀式感」會漸漸融入這個家族的血脈,成為每位成員身上有血有肉的一部分。
他們發現,家庭的「儀式感」具備強有力的「黏合」家族成員的作用,即便是在最動蕩壓抑的社會環境中,仍然能穩定人心,讓成員體驗到歸屬感和安全感。
他們還發現,家庭的「儀式感」還和家族成員的婚姻滿意度、個人身份認同、孩子的健康程度、成績高低、家庭成員的情感紐帶等直接掛鉤。愈是具備「儀式感」的家庭,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成功和滿意度就愈高。
因此,他們得出了「家庭儀式感是天然、積極而有益的」這個結論。
就像不同文化環境下的國民會有不一樣的習俗,中國人過春節而美國人過聖誕節一樣,家族與家族之間的傳承和儀式也是不同的。家族的傳承和「儀式感」,能讓哪怕最幼小的家庭成員感受到只屬於這個家族的印記,由此而擁有身份、記憶、目標、野心,乃至該家族所重視的精神力量。
家庭「儀式感」的作用還不僅僅是如此。它還直接建立、維繫和傳承了一個家庭所特有的價值觀,並讓父母和孩子對此有所期待。
比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家庭每到冬至都會包餃子,大家說說笑笑的一起動手擀麵、和餡兒,孩子眼巴巴的在一旁流著口水等熱騰騰香噴噴的餃子出鍋……
這樣一來,每當家人想到冬天,他們就會想起大家歡聚一堂包餃子的場面,也會對冬天的到來懷有更好的期盼。孩子將來長大了,離開家了,還是會想起那一碗餃子的餘溫。也許將來他自己在異國他鄉建立家庭後,也會將這一碗充滿溫情的餃子一代代傳遞下去。
「儀式感」對於溫馨的家庭生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生活中我們容易建立和實施的幾種「儀式感」如下:
1. 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和家人聊一聊
家庭成員聚在一起主動交流溝通,和被動的被安排勉強坐在一桌相比,前者更能建立好的家庭「儀式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家人圍坐桌邊共進晚餐」就比「一邊吃飯一邊心不在焉的看電視」要強得多。每天一起吃晚餐,同時討論「今天你的學校/工作中發生了什麼」,能從彼此那裡獲得情感支持和有效建議。
每天的晚餐時分,還是父母觀察孩子有沒有異常行為的好時機。一旦孩子出現了長期的情緒低落、甚至悲觀厭世的行為,父母就應該及早進行干預。
最近網上盛傳,在厭世的年輕人之間興起了一種「自殺遊戲」:參與者由輕微的自殘開始,每天的尺度逐漸加深,直至最後完全放棄生命。國外已有數百位年輕人因此殞命。我們痛恨這些死亡遊戲的發起人,竟如此冷血的踐踏生命。發起自殺遊戲的人,自己是不會去自殺的,他們只不過拿著別人的生命來賭注牟利而已。
與此同時,我們似乎也該嚴肅的思考一番,那些逝去的生命最缺乏的是什麼?
他們並沒有一個溫暖的家,這幾乎是一定的。會選擇自殺的年輕人,大約是缺愛、缺關心理解、也缺乏來自父母親友的包容支持。試想想,那些人的父母是多麼冷漠無知,才會對自己孩子手臂上日益加深的傷痕毫無覺察,任由他們一步步滑向死亡?
這裡順帶說一句題外話:一旦大家發現有任何類似的「自殺遊戲群」,希望能迅速舉報為要。作惡的人只要少一個,世界就會光明美好一點。
2. 傳統節日時的家庭聚會
家庭成員一起慶祝傳統節日,也是一種最典型的家庭「儀式感」,能讓人產生「生活是穩定的」體驗。
儘管兒童和青少年常常「像彗星一般」追求刺激和冒險(比如常常撂下碗跑回房間打遊戲),但他們其實是最需要「穩定性」的群體。在所有人中,青少年對於穩定感的需求最強烈。他們的成長是劇烈、困惑而痛苦的,因而特別需要獲得家人的情感認可、生活支持和社交助力,方能順利渡過艱難的青春期。
3. 家庭成員定期出外旅行
外出旅行,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坐最豪華的郵輪,只要一家人有商有量,說說笑笑的聚在一起,共享美好時光就很棒了。
至於旅行的目的,可以有很多:美食、美景、徹底放鬆、磨練意志力、鍛煉身體、見識不同的文化……當家庭旅行也成為一種「儀式感」刻入成員們的腦海,他們至少會對於這個世界有更深的認識和更好的期待。
看到更大的世界以後,方知道自身的煩惱渺小。
有了豐富的經歷,體驗過人生的巔峰和低谷,我們才能體驗到,原來人不可以躺在原地自我禁錮。
下一期文章,我們主要聊一聊:
哪些「家庭儀式感」對孩子是有益的?它能帶給孩子什麼樣的感受?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AliceandMagicBeans(愛麗絲與奇妙豆),實時接收我下一篇文章的推送。
往期文章回顧:
「性情兒童」的情緒安撫:馴服心中的「小怪獸」「尿布寶寶」的如廁訓練指南兒童的「真性情」:孩子打滾撒潑、哭鬧不休怎麼破?兒童雙語繪本:優質繪本的中文版TOP 102016聖誕特刊&年終總結——新年快樂,我的老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