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為什麼不喜歡比稿?

幾乎每一位設計師都有過比稿的經歷,這場充滿花俏各式心機的戰爭,只為贏得最後的勝利。

設計師為什麼不喜歡比稿

這就像是問設計為什麼要收費?!??

我們都想當人生的贏家,但大部分時候只能無功而返。該如何看待比稿這種形式的存在?對需求方和設計師而言,這會是最好的相處方式嗎?

01

比稿某種程度上就是免費設計

什麼是比稿?國際通用的解釋是有的廣告主不會將廣告計劃立即委託一家廣告公司,而是讓多家廣告公司彼此競爭,再從中選擇最優秀、最滿意的廣告公司,並支付每位設計師一定費用。

但隨著比稿模式的演變,在設計世界裡,這往往意味著免費的設計。比如要求幾位設計師先給出一份設計方案再進行篩選,或者舉辦一場設計大賽徵集作品,選出最後的優勝者。而對於那些淘汰的設計師而言,可能白白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卻什麼也沒得到。

「走過最長的路就是客戶爸爸的套路。」??

試想,我們去餐廳吃飯會要求試吃滿意了再付錢嗎?去律所會要求找四五位律師各自研究案件,選一位最好的嗎…可以發現,在其他行業很少有人會認同「免費工作」這種荒謬的方式。但在設計行業似乎已成常態。很多時候需求方會理所當然地要求比稿,大環境下,設計師儘管內心不願意也只能選擇接受。

國外知名機構Zulu Alpha Kilo創始人Zak Mrouch曾經呼籲設計行業拒絕不公平的比稿,他說:「如果我們都不願意替人免費工作,為什麼還要求設計師呢?」

免費比稿從某種角度是對設計創意價值的不尊重。當設計方案還未最終成型時,我們常常會忽視設計師在最初創意和布局時所耗費的大量心血,將其視為產品的附加值卻不是產品設計的重要環節。

來自英國的世界頂尖建築設計師Zaha Hadid,有著建築界「女魔頭」稱號,也曾多次在國際設計競賽中失利。1994年,Hadid艱難獲得了英國威爾士卡的夫灣歌劇院競圖方案的一等獎。但是,來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對最終扼殺了Hadid方案的實現。他們不願意讓一個口音濃重、深色皮膚的倫敦女人主持一幢威爾士重要文化建築的建設。

最受爭議的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5年7月17日宣布,修改2020年東京奧運會主會場「新國立競技場」的建設計劃。這意味著,Zaha Hadid為東京2020年奧運會設計的「造價最昂貴的體育場館」擱淺,前後歷時兩年,兩經易稿,最終卻歸為一張白紙。即使打敗所有的競爭對手,她的方案依然可能被棄用,而這背後又花費了Hadid工作室ZHA多大的精力與付出。

設計師對每一個設計作品的投入,從零開始,從無到有都是一個艱辛創造的過程。希望通過好的設計直達用戶心底,為需求方實現真正的商業價值。然而當越來越多的比稿邀約以及隨之而來的打擊和失望,設計師的價值認同感被剝奪,甚至有借比稿競賽之名剽竊設計師創意,辛苦創作的成果卻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時,設計師又如何認真對待比稿,設計出需求方想要的方案?

02

比稿有時會阻礙偉大創意的誕生

比稿往往是設計師與需求方沒有充分溝通所設計出的方案,無法體現設計師的創意品質。需求方在最初簡單說明產品設計需求後,數位設計師根據所描述的這些概念進行設計,過程中可能不會進一步交流。

優秀的設計師在真正投入設計前往往需要投入50%以上的精力資源做調研,並與需求方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甚至引導潛在的產品需求,研究目標用戶心理、競品分析、過往的產品形態…才能設計出真正偉大的創意。

比如全球知名設計諮詢公司IDEO服務過的客戶遍及各個產業,包括蘋果、微軟、百事、寶潔等知名企業。IDEO在創意初期會採用特有的基於觀察的調研工作進行充分需求採集,並讓客戶一同參與到創新的過程中真正了解用戶情感訴求。正是秉持這樣對客戶負責的理念,才能在全球範圍內至今擁有長盛不衰的影響力。

IDEO為蘋果公司Lisa電腦設計的第一隻滑鼠

讓我們回顧一下比稿的歷史,據稱比稿最先源自《Strategy》雜誌的加拿大年度代理競賽,這樣看來設計師一定不會為《Strategy》雜誌貢獻一毛錢??

當比稿模式發展至今,我們越發看到比稿是對設計資源的巨大浪費。甚至有些設計師已經熟悉比稿的套路,積累大量各種風格的模板,當遇到比稿時直接選出一套往上套,或者費心研究需求方喜好,設計華麗的作品風格吸引眼球,卻不會認真研究產品設計需求,從本質出發解決問題。

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意識到投入並不意味著等值回報,而選擇以這樣的方式應對。萬一中標了呢?夢想還是要有的,否則和一條鹹魚有什麼分別?!沒中損失也不會很大,抱著可有可無的心態參與比稿,又真的是需求方期待的結果嗎?

03

比稿最終兩敗俱傷

需求方往往想通過比稿慎重選擇一位優秀的設計師,但卻忽視了比稿雖然能帶來許多不同的創意方案,但卻並不是尋求設計合作的最好方式,甚至會造成一些潛在的壞處。

設計師在比稿過程中所完成的設計,沒有充分理解需求方想法,缺乏針對性,但這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在比稿中,設計師可能會依據自己的個人設計風格和對產品的想像力進行設計。需求方不能真正了解每一位設計師的水平,對最終作品篩選都是憑藉自己的感性認知做出判斷,而不是專業理性評估,以至於合作中間過程中才發現這或許不是理想中的好拍檔。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

——原研哉

比稿是一種過時守舊的方式。與其著迷於一份比稿作品的創意,我們更多地是看設計師過往的設計作品、有無相關項目經驗、設計背景等,整體判斷一名設計師是否適合做項目的產品設計。

在過程中,與設計師持續有效溝通,將你的產品需求充分表達,或者給到一些設計風格、設計案例的參考,將產品設計需求充分成型,減少後期修改的次數,節約時間成本。並讓設計師在理解產品需求的基礎上自由發揮創意和靈感,也許會誕生下一個偉大的設計作品。

我們把創意集中於真正有需求的行業領域,建立長期信任合作,共同通過好的設計來解決商業問題,這才是所期望看到的設計生態願景。

??

你希望你的產品被真誠以待嗎

到Designup

與設計師建立長期穩固的關係

通過設計創造出每一個偉大的創意

??

到Designup 用可靠設計師 | 公眾號:Designup第三市集

推薦閱讀:

除了高迪,西班牙還有他的天才設計
既然CorelDRAW可以做平面設計,為什麼還要學PS?
情緒管理 | 決定菜鳥設計師發展速度的軸心
世界上最經典的字體來砸場了!
這組有顏有才夫妻檔,偏偏對垃圾情有獨鍾

TAG:设计师 | 产品设计 | 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