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不夠,視頻來湊——知識經濟,還能怎麼玩?

用視頻答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最近,來自美國的社交問答類網站「Quora」,正在內測一種全新的答題模式——視頻回答。

圍觀地址在這裡,有Quora內測資格的用戶才能看到視頻答案:

How do you do a right round-kick?

為什麼要推出「視頻回答」呢?Quora官方解釋道:

針對某些特定的問題,用視頻呈現的回答,更具有演示性;

我們已經受夠了,傳統的圖文排布式答案,它們顯得蒼白無力,又篇幅過長,提問者有時候還看不明白;

視頻回答的好處多多,你可以成步驟地,生動地向提問者們,展示你解決問題的技巧,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親自撰寫答案,會消耗答主大量的時間,甚至你還要正襟危坐在電腦前,像寫論文一樣。但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機,和Quora,你就可以輕鬆地錄製出,同樣優質的回答。

就在早前,除了文字和圖片外,Quora也允許用戶,插入包含鏈接、來自YouTube等第三方平台的嵌入式視頻。

不過這次,Quora似乎要把包含視頻的資源,也當做自己的「親兒子」來運營。

視頻問答市場的風起雲湧

Quora並不是第一個嘗螃蟹的創業公司。

1.另一家主打視頻回答的APP「Whale」,受到了不少風投機構的歡迎,這款名叫「Whale」的應用,簡直就像國內「分答(值乎)」語音回答的增強版:

提問者向答主付費提問,價格由答主來定,然後雙方建立一對一的60s私密視頻聊天。

Whale給普通用戶和行業里的頂尖大牛,建立了一個交流的平台,打開Whale APP的視頻問答界面,你會發現,它與直播軟體相比,並無兩樣。

問答結束後,提問和回答的記錄,都會保留下來。其他用戶,可以隨時搜索到該提問,然後付費查看視頻答案。

Whale的視頻時長很短,只有1分鐘,只要有人願意來收聽,問答者和答主都能獲得相應的提成。也就是說,Whale「借鑒」分答的成份非常高。

2.比起目的性更強的「Whale」,「Yam」更像是一個自由的問答市場,它也主打視頻回答,但是價格由提問者來定。

Yam的創始人Michael Cho認為,不限時長,答主用講故事(Story-telling)的方式來回答問題,可以幫助提問者更好地吸納,答案里講述的知識點。

用戶可以選擇在Yam上匿名提問,如果不少用戶提出過類似的問題,Yam可以將這些問題「重定向」到已有的問題里。

Yam吸引用戶付費的方式是:允許瀏覽他人TimeLine的用戶,觀看問答視頻的一半(按進度條算),如果想觀看剩餘部分,需要花5美分來解鎖。

Whale回答設限1分鐘,Yam不限時長;Whale由答主來定價格,Yam由提問者定價格;兩者不同的內容展示,和用戶付費模式,究竟誰優誰劣,只能靠時間和市場表現來說話了。

「知識經濟」的概況:

前有分答、值乎、大弓、微博問答;

後有知乎Live、得到APP、小密圈這樣的社區類產品;

甚至還有,前段時間,知乎上線的,合併「知乎Live」、「知乎書店」、「付費問答(值乎)」三種付費知識產品的平台級產品——「知識市場」。

1.付費虛擬課程

付費虛擬課程,應該是最古老的一種「為內容付費」的形式,早在互聯網初期,市面上就有售賣:以光碟為載體的非實體課程。

現如今,大部分在線網校,都推出了付費在線觀看視頻網課的服務,它們也屬於「知識經濟」的一種。

2.短付費問答產品

早在去年7月,簡書的zouhaihuan、阿茶molly、Alvin_WU等用戶,就為我們梳理了知識經濟的最初形態——「短付費問答產品」的概況:

參見:

分答、值乎、大弓三款付費問答產品的運營分析報告

值乎、分答和微博問答的前世今生

《知識付費app(一):分答敢不敢跟值乎比一下》

包含0~300字的文字回答,或60s之內的語音回答,都不夠承載足量的「知識信息點」,分答、值乎等產品,從出現到熱度消退,最後差不多都「淪為」微博問答的陪襯。

反觀微博問答,提問者先拋出一個極富有爭議性的提問,回答者要麼可以用「是」或者「不是」來肯定或否定,也可以用含糊其辭地,不正面應對問題,讓提問者和吃瓜群眾浮想聯翩。

等等,這樣的問答產品,用來回答娛樂八卦,再合適不過了。

1塊錢,就能第一時間收聽娛樂圈的「最新猛料」,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3.付費問答講座

知乎Live,應該是付費問答講座的典型代表了,這類付費問答產品,問答者可以預先擬定講座的主題、知識點,吸引感興趣的用戶參加;

講座舉辦期間,演講者可以同時向聽眾展示主講的音頻內容和圖片資料;講座一般持續1~2個小時,時長可酌情增長。

參加知乎 Live 是怎樣一種體驗?

知乎live筆記之一

知乎Live 的粗淺感受

付費問答講座的好處是:

開始前,一般會提前告知舉辦時間,一是給主講人更充足的準備時間,二是可以拉動足夠的關注度;

講座舉辦的時間足夠長,有向聽眾定向輸出一定知識量的基礎;

講座配合音頻和圖片,做知識點展示,講座結束後,用戶可以自行整理知識點,完成付費→知識的轉化。

知乎Live的主策劃者為知乎大V,有時候知乎也會主動邀請一些行業領袖,來舉辦知乎Live。

知乎Live適合在短時間內,快速了解某一類知識的概況,或是大概掌握深入學習某一門類知識的路徑和方法。

如果沒有後續的自我學習,天天聽知乎Live,是學不到真正的「知識」的。

4.知識商城

知乎書店、得到APP,都應該算是知識商城的範疇,這類知識服務的特點是:

付費一次性買斷當前(或未來的)所有知識量。

電子書/視頻節目買到了,剩下的,就靠恆心與毅力,持續地消費完這些知識了。

5.知識轉授

花錢讓別人替你讀書,然後獲得提煉出的知識點和道理?聽起來有點像「遊戲代練」,不過,羅胖真推出了這樣的服務:

我們說羅振宇的商業模式就是代客讀書,你服不服! | CBNweekly

視頻回答,是刺激「知識經濟」繁榮的良藥嗎?

以上的五種知識經濟,除了第一種和第四種外,都可以引入「視頻問答」的玩法。

  • 包含視頻的短付費問答產品,會進一步增強它的「娛樂」屬性,因為即使配合視頻畫面,1分鐘的時長還是無法輸出有價值的「知識」內容;作答的明星出現在視頻畫面中,會分散粉絲對於音頻內容的注意力。

  • 付費問答講座引入視頻,我覺得是個好主意,視頻展示相比文字、圖片、聲音的好處是,它適合向觀眾展示搏鬥、拆解、烹飪等,對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的知識,視頻里的一套動作,比什麼都生動形象。

  • 用視頻來呈現知識傳授的要點,我倒並不覺得相當合適。

1. 對「替人消化知識」的團隊而言,可能需要再組織一個視頻製作團隊,增加不必要的開銷成本,如果這個主講人,沒有什麼特別的人格魅力,產生不了錦上添花的效果;

2. 由圖片、文字歸納出來的知識要點,才是最適合被人們消化吸收的信息載體,想想看,看視頻課的時候,你不是還得不停地暫停、做筆記么?

用視頻來答題,能給社交問答類產品,帶來不小的革新,可是一旦這個思維代入到「知識經濟」,通過上述的討論,我們發現:玩法並不太多。稍有不慎,就會跌入「視頻網課」(「付費虛擬課程」)的窠臼。

如果有一天,知乎可以用視頻來答題了,也可以用視頻來豐富知乎Live的內容了,你會感興趣嗎?

希望像「童瑤」那樣,迷倒眾生的詐騙id,會變得越來越少了吧。


推薦閱讀:

承認吧, 你只是在「偽裝學習」!
知識經濟時代,王利芬為什麼就做不過羅振宇?
知識焦慮
如何看待這一波為知識付費的現象?

TAG:知乎 | 知识经济 | 社交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