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真的能拯救世界嗎?小心中毒!

從當年的美國五大湖的亞洲鯉魚,到現在的北歐丹麥的泛濫生蚝,筆者一度被吃貨們刷屏:

但是在大家狂歡的背後,筆者內心卻是憂心忡忡。不是因為吃貨們是否能夠在大快朵頤的同時順便幫這些國家解決生物入侵的問題,而是擔心這些看上去美味的食物,是否能夠安全下肚。

在生物學當中,有一種作用,叫做生物富集。它的含義是,生物個體或其種群從周圍環境中蓄積某種難以降解或排出的元素或化合物,使得其體內該物質的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若環境中存在類似於重金屬如汞、鎘、有機磷、有機砷製劑等等,它們被生物體吸收後,由於難以被機體降解或排出,在一定時間之後便會在體內累積到致病甚至致命的濃度。

還有另外一種作用,叫做生物放大。它的含義是,在同一條食物鏈上,這些難以分解或排出的物質濃度在高位物種體內的濃度要遠高於低位物種。當然總的來說生物放大也算是生物富集的一種形式,現在也常常統稱為生物富集。但是兩者區別以前曾經是考點之一,所以這裡細說一下。

舉個最著名的例子,DDT:

圖中處於食物鏈頂層的白頭海雕,就在1952~57年之間被觀察到其蛋殼嚴重變軟,極易碎裂導致其出生率下降。這一直到72年美國環保署全面禁止DDT之後才開始逐漸恢復。這個例子引用於蕾切爾·卡森著名的Silent Spring當中。雖然該書在禁止DDT的動機及其後果預估方面遭到詬病,但是生物富集效應及白頭海雕的例子還是準確可靠的。由於浮游生物、小魚等並不會經常出現在我們人類的食譜上,因此我們人類在這條食物鏈當中,處於的是與白頭海雕相同甚至是更高一級的層面上。這也就意味著,一旦環境中存在可以富集的有毒物質的情況下,我們體內的濃度會比白頭海雕還要高。

那麼,這些有毒物質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以剛剛提到的DDT為例。作為著名的有機氯殺蟲劑,其本質是一種神經性毒劑。除了有明顯的致癌性之外,其慢性中毒對人體還有明顯的肝腎損害、心肌損害、心電傳導阻滯、皮膚病變等等。01年《流行病學》還提出體內DDT水平會導致精子數目的減少。慢性中毒的癥狀往往表現為:食欲不振、肌肉無力、上腹與肋部疼痛、疲乏失眠、貧血、四肢震顫、視力與語言障礙、四肢深反射減弱等等。

另外,汞中毒的危害也不可小覷。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的水俁病。1956年日本水俁灣,開始出現許多貓動作奇異,甚至會跳海而死。之後出現的患者口齒不清、面部痴呆、手足變形。隨著病情加重,患者神經失常,身體佝僂,時常高聲叫喚而死。

後面經過調查,結果為附近工廠經常排出含汞的廢水。除了汞本身對於人體的危害之外,被排到海水中的汞還轉化成了甲基汞。進入腦部的甲基汞會侵害神經細胞,導致大腦萎縮,並且破壞控制運動的小腦。雖然甲基汞在環境中的含量並不高,但是由於生物富集與放大,水俁灣內魚蝦的甲基汞含量已經高的驚人,因此導致了震驚世界的水俁病。

除了汞之外,鎘也是對人體危害極大的重金屬之一。對這次又是在日本,又是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叫做「痛痛病」。許多患者表現為全身多處關節疼痛、骨痛、神經痛,後期表現為骨質軟化酥鬆、四肢彎曲、脊柱變形。患者疼痛無比,常因無法忍受而自殺而死。由於最初病因不明,因此就根據患者表現得名為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這個是痛痛病著名的患者圖片:

造成痛痛病的原因是,又是附近工廠向周邊環境中排放了大量含鎘的廢水。被嚴重污染的河水灌溉的水稻中,由於生物富集作用含有了大量的鎘;河裡的魚蝦亦是如此。這些鎘最後富集在了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體內,主要蓄積於腎臟當中,並損害腎臟,抑制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的後果,就是以鈣、磷等元素難以正常吸收與固定於骨骼(骨骼主要成分為磷酸鈣,先前在現代醫學成像(2)--X射線成像 - 知乎專欄有提到),導致骨骼軟化、變脆。甚至有的患者一個噴嚏就導致了全身多處骨折。

重金屬如汞、鎘等慢性中毒的治療都較為困難。藥物如二硫丙磺鈉等可以用於治療汞、砷、鉻等重金屬中毒,但是鎘中毒至今也沒有安全有效的排除方法,所以它們的預防工作還是應當擺在首位的。

以五大湖流域為例,之前一份由生物多樣性研究所(Biod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in Gorham, Maine)、五大湖委員會(the Great Lakes Commission based in Ann Arbor, Michigan)及威斯康星大學拉克羅斯分校(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La Crosse)共同發表在Ecotoxicology中的報告指出,儘管40年來五大湖周邊區域的汞含量水平持續降低,但是其含量仍然超出了人類能夠承受的臨界值,而且在某些魚類與野生動物體內的含量還在上升。報告中還指出,61%的研究區域當中所調查的6種可食用垂釣魚類體內的汞含量均超過了EPA的標準。(Evers, D. C., Wiener, J. G., Basu, N., Bodaly, R. A., Morrison, H. A., & Williams, K. A. (2011). Mercury in the Great Lakes region: bioaccumulation,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ecological risks, and policy. Ecotoxicology, 20(7), 1487-1499.)

也就是說,來自於五大湖區域的亞洲鯉魚,筆者肯定是不敢吃的。事實上,遭受污染的五大湖區已經幾乎無法提供食用魚類了。而且由於生物富集作用的結果,即使在湖水經過處理達到可以引用的前提下,湖裡的魚仍然不能食用。至於丹麥的生蚝,由於目前筆者還未找到可靠的丹麥附近海域的污染調查報告,所以並不能得出確切的結論。當然大家也可以資助筆者往返機票去丹麥實地考察一下當地水質,並且給大家帶回來一份美味而又安全的丹麥生蚝攻略哦~

即使目前我們的環保措施越來越完善,執行的力度也越來越大,但是許多有毒物質本身的降解過程也很長。例如DDT在土壤中約需要10年左右才能完全消失,而汞、鉛、鎘等重金屬更是不能被生物降解,其對土壤的污染是不可逆轉的。所以,不是所有看上去美味的東西都是可以吃的。親愛的吃貨們在狼吞虎咽之前,一定要仔細去了解一下食物來源地的環境污染情況,盡量避免自己成為這些污染的受害者。祝大家吃的開心,更要吃的安全!

推薦閱讀:

教你如何用一隻鑄鐵鍋從麵包到燴菜,搞定一桌法式美食
知乎熱答的幾款拌飯醬試吃結果如下..第一名萬萬沒想到居然是...
烘焙圈最經典的蛋糕方子都在這兒(上)
我猜,你一定「吃商」很高
早吃好晚吃少,真的有科學依據么?

TAG: | 生物学 | 环境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