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品牌如何上位 才能真正贏得尊重?
「我們經歷了初創時期的一窮二白和懵懂無知;經歷了第一次轉型時期的壯士斷腕和撥雲見日;經歷了國際併購後的資源整合和理念突破,整個創業創新過程波折起伏,艱辛異常。」
吉利汽車總裁安聰慧用短短几句話,輕描淡寫地講述著中國第一家民營車企過去20多年造車的歷程 。這,也是中國自主品牌發展壯大的縮影。
2017年5月10日,首個「中國品牌日」。處在「十字路口」的吉利汽車,與眾多中國自主汽車品牌一樣,嚮往著有朝一日,能夠同大眾、豐田、福特等世界汽車品牌,在全球舞台,同台競技 。
然而,不論是國內主場作戰,還是在海外客場作戰,雖然中國汽車正漸入佳境,但與爐火純青的跨國汽車巨頭相比,吉利、長城、長安和比亞迪等仍需保持對自己清醒的認識。相較賓士、寶馬、福特、大眾等百年品牌,我們在技術和歷史積澱上,差距還非常大。
尤其是多年來,中國企業在核心技術上仍處於劣勢,汽車核心關鍵零部件技術,現階段均被外資品牌把持。從長遠來看,提升中國車企整體競爭力,最終還是要靠自主研發,加大投入,重視培養人才,並堅持不懈。
所幸的是,在中國杭州、保定、深圳和蕪湖等地,自主品牌全球化中心的總部正在崛起。誰先建立自己的核心技術體系顯得格外重要。
百年教訓:核心關鍵技術只能靠自己
當西方國家迅速依靠科技推動工業革命,並利用工業革命成果實現海外擴張,建立世界霸權,屈辱的中國近代歷史告訴所有中國人:落後就要挨打,任人宰割。
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再到抗日戰爭,直至新中國成立至今,無數血淋淋的事實表明,中國只有擁有自己的核心關鍵技術,才能在國際格局佔據一席之地。小到螺絲釘、晶元,大到飛機、核武器,概莫能外。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汽車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引入合資合作。15年前,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讓該進程進一步加速深化。
全球前十大汽車製造商,湧入中國市場,促進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整車由於保留了股比限制,沒有被全面蠶食,但核心零部件卻全部放開。中國汽車市場雖然連續8年蟬聯世界第一,卻一直缺失最為重要的內核。
某種程度上講,這比品牌更重要,也是支撐品牌的基礎。難怪有人一針見血的指出,日本豐田即使不造汽車,也會對全球汽車業帶來巨大影響。幾年前,一場地震海嘯,讓全球汽車製造商措手不及,驚慌失措。
可以說,日本車企及其零部件製造商,憑技術實力,讓一次自然災害給全球汽車業和製造業提出警示:掌握核心技術實力在汽車領域,究竟有多麼重要。
反觀中國汽車工業,雖然借合資合作迅猛發展,但在最為關鍵的核心技術上,合資公司外方無一例外,會對合作夥伴保留核心技術。正如汽車頭條總編輯武衛強感嘆,合資公司對中國汽車貢獻最大的,就是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銷售員。
曾被認為是中國汽車界研發實力最強的一汽,曾想「借鑒」大眾老舊發動機技術,卻被「講規矩」的德國大眾制止;上汽則趁2008年經濟危機,與通用汽車合作研發了最新一代動力總成,但通用汽車如今恢復元氣,上汽也很難再佔到便宜,現有的技術能走多遠,沒有人知道;東風汽車成為PSA集團並列第一大股東,但傲慢的法國方面似乎對這樁買賣並不滿意。
所以,在野蠻生長十幾年後,杭州灣畔、直隸總督府旁······一些經歷了模仿、逆向研發與發展陣痛的中國民營汽車公司,逐漸意識到,一味的山寨、模仿和逆向研發,終究沒有出路。既然要與狼共舞,就要把核心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當仁不讓:中國品牌如何上位獲得尊重
南宋詞人周密在《觀潮》一文中寫道:「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
從李書福獲得汽車「准生證」,打造第一輛吉利豪情開始,魏建軍、尹同躍和王傳福等中國汽車人,就像手持彩旗的善泅者,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但在發展過程中,他們無不經歷劇痛,被迫轉型,有的同行,永遠被淹沒在歷史沉沙中。
然而,引人深思的是,目前發展情況較好的幾大中國品牌,都有一個成功的共同點——對技術研發、品質控制捨得戰略投入。今年3~5月,汽車K線相繼走進長城汽車、吉利汽車與比亞迪,感受到中國品牌在技術研發體系強化後,底氣愈來愈強。
以吉利汽車為例,在浙江杭州,吉利斥資62億元打造的杭州灣研發中心,擁有研發技術中心,動力總成中心、整車試製中心。
隨著該中心啟用,吉利形成了包括位於瑞典哥德堡的中歐汽車技術中心(CEVT)、位於考文垂的吉利英國研發中心、位於杭州灣跨海大橋旁的吉利汽車(杭州灣)研發中心、位於中國杭州的吉利汽車研究院四大核心研發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整車試製中心引進了沃爾沃技術標準,採用柔性化新開發車型試製模式,能夠完成產能為單班年產2400輛的小批量生產,及塗裝總裝工作。
該整車試製中心通過智能製造技術,解決新產品零缺陷設計製造、保證產品工藝質量,並縮短研發上市周期。這些通常是跨國汽車巨頭所擅長的。
不僅如此,2019年將投入使用的吉利慈溪試驗場,其道路設施技術參數應滿足中國法規標準,以及歐盟、北美、泛歐、中東等市場的汽車法規標準要求,同時能滿足吉利和沃爾沃汽車新產品開發測試和評價要求。
通過併購沃爾沃,吉利打通了堵在中國與世界汽車技術同步的「任督二脈」。從如前文提到的巧取豪奪,引起外界反感,到透明的平等學習,引入消化,並建立自身的研發體系。現階段,吉利研發人員已經超過1萬人。
藉此,吉利汽車衝擊該公司的「20200戰略」藍圖,但不難發現,吉利汽車已經明確了以技術為導向的發展思路。
目前,不論是吉利的精品車戰略,還是領克品牌,都已經告別了過去中國品牌低質低價的固有印象,並逐漸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認可與尊重。
無獨有偶,在河北保定,長城汽車斥資50億元建立了自己的國際化研發中心,為長城汽車堅持「聚焦戰略」打下後續發展基礎,強化技術品質實力;另一方面,與國際接軌,研製更具前瞻性的技術。因此,魏建軍在哈弗的基礎上推出了長城旗下的豪華品牌——WEY,並將參與到將來與外資品牌的競爭中。
在深圳坪山,比亞迪總部二期建設中出現了研發中心的身影,而就在不遠的坑梓,斥資70億元打造的世界最大汽車動力電池工廠,與比亞迪總部的雲軌,體現著比亞迪的核心技術實力。
不然,股神巴菲特也不會堅持,要永遠持有比亞迪的股票。目前,比亞迪正需要做的,就是補齊這幾年燃油車研發落下的課。
對於長安汽車、奇瑞汽車等自主品牌,也早已經認識到,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正如西方諺語說的,鏈條的堅固程度取決於它最薄弱的環節,中國汽車品牌想要上位,就必須把技術環節的弱項練強。不然,這幾年的快速增長,並不牢靠。
文字為【汽車K線】(微信號:autoKline)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推薦閱讀:
※生活在鋒范的陰影中 東風本田哥瑞為什麼銷量一般?
※為什麼中國的汽車人都在逃離汽車製造?
※非誇大,以下均事實,老百姓有台車也是件挺慘的事
※【泡芙車評】打嘴炮的霍頓?汽車圈的霍頓行之將死
※1-5月車市銷量微增0.25%,乘聯會:車企半年任務恐難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