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不主動找你,可我真的好在意你

作者:爪賽賽

如果問起我迄今最大的人生缺憾,「不是很容易留住朋友」得排在第一名。

我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個交際能力很差的人。但如今我和大學同學幾乎沒有聯繫,仍有溝通的中學同學一隻手也數的過來。偶爾有同學來約我,他們也會開頭先說:喂,你肯定不記得我了吧。我每次都會挺委屈:我一直挺惦記你們啊。

不過捫心自問,我的確不是一個特別理想的朋友:我既不會安慰人,也很少主動去約人。我從小到大,也時常會遭人控訴說臉臭、不愛搭理人、「性格有點奇怪」。

以上這些描述,有一個總的稱呼,即「內向」。

其實回想起來,童年階段我並沒有太因為「內向」感到困擾。但這幾年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對「內向」的誤解居然有了不斷加深的趨勢。以至於我那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說,如今社會最被忽視的歧視不是針對膚色或財富,而是針對內向人群。

不過面對歧視需要的不僅是反擊,還需要解釋。這篇推送篇幅有限,不可能系統清楚內向性格的來龍去脈。它只想試圖討論兩個小問題:不和你說話真的不是因為討厭你,以及內向性格期待怎樣的溝通形式。

1)「不和你說話」=「討厭你」:

內向性格背負的最大誤解

我很喜歡的新媒體寫手Mallory Ortberg曾有篇文章:《對不起我把所有人都殺了,誰讓我內向呢?》(Sorry I Murdered Anyone, But Im An Introvert)。這裡翻譯下開頭幾段:

「對不起哦,把你派對上的人都殺了。可作為一個內向人,我比較喜歡一對一的人際交流,不喜歡一群人鬧哄哄。

真的好抱歉哦,所有人都死了。相比較人呢,我比較喜歡動物。

對不起!我把所有人都殺了!我就是非常需要獨處時間啊。」

這麼寫當然是刻意誇張,但你的社交網路時間線上,一定存在這樣的好友:他們隔三差五就要表達對人類及社交的徹底厭惡,以及這個世界上除了貓誰都不可信。

時間久了,你也許會覺得內向性格真是這麼想的。

但我們的社交網路發言,不是發廣告,就是誇張化的情緒宣洩。類似於每一個哈哈哈哈哈哈後都是一張冷漠臉,這些簡單直接、甚至成為套路的表達,其背後的心理狀態也和字面意思大相徑庭。

一個大前提:內向性格並不是討厭全人類,更不是變態殺手。只是我們的生命熱情所在,的確不是「和人說話」。

不過如今「不和你說話」很容易被曲解為「討厭你」。這種曲解這幾年愈演愈烈,批鬥風潮越來越猛。所以到最後,不少內向性格要麼是自己也被繞進去,要麼只能對這種社會誤解繳械投降:行行行,你們說啥就是啥吧。

2)「總想有個結論,再發表意見」

內向性格不愛說話的真正原因

不過,要真正破除「不和你說話」=「討厭你」的誤解,我們自然不能只告訴你「你說的不對」。我們需要把這背後的真正原因解釋清楚。

對於外向和內向的描述花樣繁多,但簡單來說,區分內向和外向,主要依靠「精力來源」這個維度。外向性格的精力來源於外部交流,內向性格的精力供給則來自於內心世界。從這個本質不同處罰,以下才是內向性格「不愛說話」的真正解釋:

首先,內向性格的確更偏向於獨處。和人說話,對外向性格來說是獲得精力,對內向性格來說卻是耗費精力。如果還是場面話的閑聊,性價比就更低了;

其次,由於我們習慣從內心思考中獲得生命能量。所以對每一件事沒有想清楚之前,我們不太會發表意見;

最後,我們對閱讀他人情緒這件事,也非常重視。再加上我們的確不善「社交」,於是很怕自己說的話會冒犯到你,或是影響你的情緒,所有有時就乾脆不說了。

總而言之,不和你說話,和「討厭你」真的沒什麼關係,是我們都多多少少遵循著「壁花主義」。

3)「如果抓住你的手,就能讓你明白我心意

那該有多好」

「說話這件事真挺難的,練習了這麼多年還是覺得比不上別人。如果我會傳心術,抓住你的手就能讓你明白我心意,該有多好啊?」

這是上星期馬先生喝多了之後,莫名其妙跟我說的一句。應該不是對我的告白,而是他對自己內向性格的自白吧。

我也一直期待人和人之間能開拓更多的溝通方式:我從小就希望自己會畫畫,那是一種比語言好用太多的表達;如今想重新拾起鋼琴,也是意識到音樂里能傳播的萬千情愫,語言有時真的無法相比。

但排開這些藝術形式,很多時候一起做些日常俗事,一樣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可能是一起逛個街,一起看個夕陽,也有可能是一起洗個碗。

總之,不要因為我們不愛說話就排擠我們,更不要因為我們不主動就覺得我們不在意你們。和內向性格的交往,真的還有好多別的可能性呀。

—END—

K計劃是一項情緒重塑計劃。

比起全人類,我們更關心你的情緒

更多詳情,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K計划行動組

推薦閱讀:

秋冬季節謹防癌症病人患上憂鬱症
長得不好看的人有愛情嗎?
「童言無忌」和「古靈精怪」Part4:如何培養出充滿幽默感的兒童?
看不見的病和巧克力
話說心理學概念之一:規律

TAG:心理 | 情绪 | 情绪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