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君子固窮:為什麼孔子在陳國快要餓死了還要罵子路是小人?

【周遊列國】

墮三都失敗,孔子被迫去魯,開始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依據《孔子世家》,我們可以把他的行蹤簡單的羅列出來。

「孔子遂行……孔子遂適衛……去衛……將適陳,過匡……去即過蒲,月余,返乎衛……去衛過曹……去曹適宋,遂至陳……去陳,過蒲…………孔子遂適衛……將西見趙簡子,臨河而嘆……反乎衛……復如陳……自陳遷於蔡……自蔡如葉……去葉反於蔡……在陳蔡之間……至楚……自楚返乎衛……孔子歸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顛沛流離中的孔子師徒

從其中所記的地名就可以看出,孔子在外漂泊的這十四年,真可謂顛沛流離。期間各國國君皆不能重用,孔子和弟子們受盡嘲諷與白眼,而且迭遭兇險,好幾次差點命喪異鄉。如畏於匡,在陳絕糧,宋司馬桓魋要殺孔子等等。據《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路過匡地時,匡人誤以為孔子是陽虎,而陽虎曾經為虐於匡人,所以把孔子圍困起來。在陳絕糧,當是孔子所說的「從我於陳蔡」之時,師徒們困於陳蔡之間,斷糧數日,差點餓死於荒野。此外,孔子師徒還曾受困於蒲地,孔子與蒲人盟誓之後,才被放行。

前面我們講過,太史公寫《孔子世家》所依據的材料有限,而不可靠的又很多,所以其中所記的孔子事迹有很多不能認作史實。漢代之後,關於孔子言語事迹的書大量出現,那是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被奉為了聖人,有關他言行記錄越來越多,這些或為傳說,或為後人附會,有的甚至是憑空杜撰。我們今天了解孔子,對於這些材料的擇取要慎之又慎。

如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這件事,崔述就曾懷疑。當時孔子和弟子在大樹下習禮,桓魋已經「拔其樹」了,說明與孔子等人近在咫尺,為什麼就追不上他們呢?桓魋是宋國司馬,必定車馬精良且隨從眾多。孔子與弟子最多二三十人,且頂多只有一輛破車,桓魋等人竟追他不上,誰會相信?再者,弟子們說「可以速矣」,意思是說您老人家快點跑吧。這時孔子卻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若在平時,孔子說出這句話無可厚非,但是當時的情勢如此危急,刀都架在你脖子上了還么說,是不是迂腐得近於愚蠢?雖然孔子畏於匡時也說過「文在於茲,匡人其如予何」,但當時是匡人圍困而未進攻,與桓魋欲殺孔子的情形是不同的。所以崔述懷疑「其如予何」只是孔子畏於匡時所說,應是後人誤傳,又把「其如予何」這些話附會在了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這件事之上。

錢穆認為《孔子世家》所記的「蒲人止孔子」與「子畏於匡」應是同一事。當然了,他們也是「會之於虛」,沒有十分確鑿的令人完全信服的證據。至於這些考據的事情,兄弟也沒有時間精力,更沒有耐心和能力。而且,不但孔子卒後幾百年的太史公,就算是孔子他本人,對於自己在外漂泊十四年間所發生的種種事件,其時間地點和相關人物,他都能記得一清二楚嗎?恐怕未必。我想,孔子在歸魯之後,回憶起當年與弟子們顛沛流離的生活之時,除了心中重新泛起那棲棲遑遑的複雜情緒之外,或許他老人家也會不復多言,只有一句話: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孔子雖然墮都失敗,被迫離開祖國,但他並未因此而一蹶不振。他欲使天下有道的志向絲毫未減,他仍然相信可以在他國為政行道。

1309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仆,服侍,替人做事,這裡指駕車。

庶,眾也。庶人即是眾人,指一般的老百姓。因為王公士大夫只是少數,相對於他們,無位無權的平民百姓占絕大多數,所以庶人又指平民百姓。

這段對話當發生在孔子墮三都失敗後,第一次去魯適衛。孔子初至衛地,看到衛國人口眾多,就感嘆了一句「庶矣哉」,衛國人真多啊。冉有就說,既然人口已如此眾多,還應如何治理這個國家呢?孔子說,還要使民眾生活富足。冉有說,如果民眾生活已經富足了,還要如何呢?孔子說,還要以禮樂教化之,使民眾知禮行禮,這樣才能上下相安,國家大治。治國的先後順序,是庶然後富,富然後教。此外,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他初至衛國時仍是信心滿滿,想要有一番作為,使衛國邦有道,進而實現天下有道。至於後來的遭遇,誰能預料得到的呢?

03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儀,衛邑。

封人,地方長官,具體職責不明。

患於喪,喪,是指孔子墮三都失敗,失去大司寇的職位,被迫離開魯國。

木鐸:古代的一種大鈴子,外殼為金屬,舌頭是木頭做的。古代官府當政之人,有什麼政教命令時,就會振這個木鐸,把民眾招集到一起再加以宣布。

封人說: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可見他所見過的君子賢人肯定不少。第一次見孔子交談之後就對孔子有如此高的評價,也看得出在當時人的眼中,孔子確是個出眾的人物。

這個儀封人在與孔子見面之後,對孔子的徒弟們說:你們雖然在魯國墮三都未能成功,失位去國,但不要擔心,天下之無道很久了,老天將會以孔子為木鐸。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老天將使孔子向天下人宣教佈道,告訴天下人什麼是道,使天下由無道而變為有道。儀封人的話正概括了孔子行道佈道的一生。

孔子初至衛,信心滿滿,可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對於自己的流亡生涯過於樂觀。從墮都失敗去魯一直到受季康子之召回國,這十幾年間他顛沛流離,受盡嘲諷,備感寄人籬下之凄涼,同時又迭遭兇險,甚至有性命之憂。

【受盡嘲諷】

周遊列國之時,孔子雖然能每至一邦,必聞其政,受到國君大夫的重視,但也受了不少的冷嘲熱諷。

03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王孫賈,衛國大夫。

媚,諂媚,奉承討好。

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是當時的俗語。奧:一家之主神,凡事皆管;灶,即灶神,主火,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爺,主管一家的飲食。奧神,雖然貴為主神,位尊無比,高高在上,但是具體的事都各有專司,什麼都能管,就是什麼也管不了。所謂縣官不如現管,人們務實,媚於奧沒什麼用處,還不如媚於灶,至少能保證一家飲食無憂。

天,百神之大君也。

禱,告事求福也。

所,處所,地方。無所禱,即沒有地方可以拜神求福了。

不管是奧還是灶,什麼神仙都歸老天爺管轄,如果得罪了天,則媚什麼神也沒有用了。

王孫賈問孔子,「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是當時的俗語,誰都聽過,孔子當然也知道。但是他沒有回答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而是說,天神是百神之主,不管你媚於奧還是媚於灶,都要依從天理,不能違背良心道義,否則,得罪了老天,去哪裡祈禱求福,都沒有用了。

王孫賈與孔子兩個人是在討論拜神求福的問題嗎?當然不是。這裡的奧、灶,均有所指,他們只是在打比方,二人沒有明說。也正因如此,導致後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下面一說,兄弟以為最近於情理,姑且錄之如下。至於真相,恐怕只有王孫賈和孔子二人知道吧。

孔子墮三都失敗後,被迫離開魯國,漂泊在外十四載,就數在衛國待的時間最長。孔子一直想求得時任國君衛靈公的重用,使道行於衛國而至於天下。而衛靈公怠於政事,對孔子一直是尊而不用。反倒是南子得寵於衛靈公,大權在握,在衛國很有影響力。因為奧神為一家之主神,供奉於內室,南子是衛靈公夫人,權傾後宮,對衛靈公很有影響力,隨時可以向靈公吹吹枕邊風。所以,此處的奧是代指南子。

而灶,則是王孫賈代指自己。王孫賈,孔子曾說「王孫賈治軍旅」,主管衛國軍事,也很有實權。他這是在指點孔子,說你要想在衛國受到重用,與其求南子,不如求我王孫賈。而孔子卻答說「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言下之意,我孔某人,既不媚於奧,不求南子,也不媚於灶,也不求你王孫賈,只求以仁義行道,無愧於天,無愧於心。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通過你求得的富貴權位,對我孔丘沒有吸引力。這是孔子對王孫賈的有力的反駁。

可見,高手之間過招,絕不會似潑婦罵街那樣。他們你來我往之際,若是沒有點兒文化,一般人還真難看懂。

1432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何,因何。

為,行也,作也。

是,代詞,此也,相當於「這樣一個」。

棲棲,漢人也作棲棲,成語棲棲遑遑,形容一個人匆忙奔走而不得安寧的樣子。如:「仲尼棲棲,墨子遑遑。」

無乃,表反問,相當於「難道不是」,「豈不是」,如:「求,無乃爾是過與?」

固,陋也,淺陋無知的意思。如「學則不固」,學習就不會淺陋無知。

孔子遍歷諸侯,奔走於各國的國君大夫之間,不得安居。微生畝就問他,你讓自己成為這樣一個棲棲遑遑的人,是為了什麼?難道不是為了逞你的口才以奉承人君,以求得一官半職嗎?

孔子答道,我可不敢為佞。我是疾恨那些公卿大夫們鄙陋無知,為人君而不行君之道。言下之意,我周遊列國,確實是為了求得重用,但不是逞能為佞,也不是為了利祿功名,乃是為了行道,使無道之人變為有道,使天下由無道變為有道。

孔子遍歷諸侯,棲棲遑遑,沒有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柱」是不可能堅持下來的。

071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問孔子於子路:這裡有一個句式問題,我們說某人問另一個人問題,常記作:A問B,後面接的是所問的具體內容。而《論語》與此不同,如這裡的「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問的後面所接不是被問的對象,而是所問的具體內容,被問的對象子路要放在最後。《論語》言簡意賅,這裡只記作「問孔子」,其實從後面孔子的話我們可以推知,葉公向子路提問時,肯定不是僅有「孔子」這兩個字,他應該說了很多話,主要內容乃是孔子的為人如何,這個人怎麼樣,如何評價等。

子路不對,非是不願對,乃是不能對。子路入門甚早,追隨孔子幾十年,有起有落,有寵有辱。被迫離開故國,漂流在外,歷盡艱難險阻,嘗遍人情冷暖。葉公突然要他給自己的老師作一評價,此時的子路必是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以致一時語塞,不知何以作答。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卻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他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告訴葉公,我孔丘之前發憤忘食,學文武之道,為司寇,墮三都,欲使天下有道。雖然失敗,被迫去魯,遍歷諸侯而不得重用,但仍能樂以忘憂,不知不覺間,已是白髮蒼蒼一老人矣。孔子這麼說,或許也是一種自我解嘲吧。

【迭遭兇險】

07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世家》

1123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502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1102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孔子曾厄於陳蔡之間,也就是在陳絕糧之時。當時的子路、顏淵等與孔子一起奔波的諸位弟子,如今皆已不在身邊。不及門,即是不能進我家門,就是不能再常伴孔子左右的意思。

090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近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中,孔子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如桓魋欲殺孔子,子畏於匡,在陳絕糧,厄於陳蔡之間。遭遇這麼多次危險而能大難不死,孔子說都是因為老天在保佑他。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除了是老天保佑,真的找不到別的理由。有一次在奔波中生病,孔子差點死在路上。

0912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疾甚曰病。

這裡的臣是指古代諸侯大夫臨死之時,為其準備後事的人,諸侯有臣,大夫有家臣。

間,繁體字作間,間與閒是同一個字,隙也。兩扇門中間有縫隙,可以看見月光。病間,就是病情中間出現了一段空隙,意思就是有所緩解。今天的清閑,表示有空餘的時間,也是假借字,其本字應為間或是閒。

無寧,寧願。

子路看到孔子病重,以為他不中用了,所以就讓其他弟子代為臣,以大夫之禮替孔子準備後事。後來孔子的病好了,才知道子路在他病重期間「使門人為臣」這件事。所以孔子說,仲由行此欺詐之舉竟然瞞我這麼久,我已去司寇之職,不再是大夫,就不應該有家臣為我準備後事。無臣而為有臣,我這是要欺騙誰呢?欺騙上天嗎?而且,與其死於家臣之手,我倒寧願死於你們這些弟子手裡。即便我不能像大夫一樣有一個風光的葬禮,難道我會死於道路,暴屍荒野嗎?儀封人說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子又怎會死於道路呢?

推薦閱讀:

84、信近於義,恭近於禮
53、孔子的方法論之一——權
孔子說:你們不是君子,我也不是君子,那誰家的那誰也不是
79、仁者不憂——《論語》中最令人動心的一句話

TAG:论语书籍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