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李光斗觀察】

文/李光斗

近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行。有29個國家的領導人參加了此次盛會。這不僅彰顯了中國的大國地位,更以國家戰略的高度,為新時期的周邊外交和國際合作指明了方向。

「一帶一路」:一帶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指海上絲綢之路。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今天所說的「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貿易的重要通道就已經存在(從當時中國的長安出發,向西經河西走廊,中亞,西亞,一直到延伸到地中海沿岸)。無盡的沙漠、戈壁和高山,並不能阻隔人類的交流。這是一個支點,更是一條文明的軸心。整個世界圍繞它旋轉。信仰和商業是最好的驅動。在動蕩和挑戰中,人類文明在這裡上演。

絲綢之路的名字起源

「絲綢之路」又叫Silkn nRoad,這個名詞最早由德國人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並使用。李希霍芬是德國柏林大學的校長,同時也是柏林地理學會的會長,是個出名的地質學家和探險家。1863年到1868年,他在美國加州考察,發現了舊金山(聖弗朗西斯科)一帶蘊藏大量金礦,由此引發了加州的淘金熱,極大擴展了美國的地理邊境。隨後,他又走遍大半個中國的14個省區,第一次明確發現了當時已經乾涸的羅布泊的位置。在中國考察期間,李希霍芬向德國政府上書,力陳膠州灣的重要性,這也才有了後來德軍入侵殖民青島。今天的青島啤酒,即是當時英德兩方合資的產物。

絲綢,瓷器和茶葉曾經令遙遠的西方人百般痴迷。在那遙遠的異域,數不清的王公貴族以使用中國出產的商品為榮。從這個意義上,李希霍芬用「絲綢」形容東西方貿易的重要通道的確很貼切。

張騫「鑿空」西域

公元前2世紀,中國正值漢武帝時代,國力強盛。為了對抗北方的匈奴,劉徹派張騫率領一百多人的使團出使西域,希望聯合當地的大月氏等國鉗制匈奴。但很不幸,張騫在路上被匈奴人截獲,這一攔就是十年。期間,為了消磨張騫的鬥志,匈奴人給張騫娶妻生子。但也許是匈奴女人不漂亮,張騫初心不改,死裡逃生終究到了大月氏,再幾經波折回到漢朝跟皇帝復命。這時,往日規模龐大的使團只剩他和另外一個人。史書為了記載這段功績,將其命名為「鑿空」。

在隨後的日子裡,漢武帝頻頻發兵,匈奴一敗再敗,西域諸國臣服漢朝。伴隨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文化開始頻繁的互動交流。以蔬菜為例,帶「胡」字的胡蘿蔔就是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還有黃瓜,之前其實叫胡瓜。菠菜最初的叫波斯菜。還有琵琶,胡琴等很多樂器,都是那時文化交流的產物。所以說絲綢之路不僅是商貿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絲綢之路充滿了浪漫神奇不假,但事實上,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因為戰亂大部分時間卻是不通的……

蒙古大軍武力通商

往事越千年,公元10世紀到11世紀,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部落突然在中國北方的草原上崛起。除了軍事擴張,所向披靡的成吉思汗大軍還對通商充滿了興趣。這是因為草原雖然廣袤,但和富庶的農耕地帶比起來,畢竟物質匱乏。

「胡天八月即飛雪」的嚴寒,讓廣大的北方地區對皮毛的需求量很大。由此而來的頻繁貿易使絲綢之路又被稱為「皮毛之路」。

縱觀歷史,對外開放分兩種。一種是被動開放,就像近代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中國的大門;另一種是主動開放。1853年,美國的佩里艦隊闖入日本江戶,日本人隨即主動迎合,打開大門後接受全盤西化。在文化與文化的交流過程中,任何意志的碰撞都有可能產生激烈的反彈。一個偶然事件往往會引起多米諾骨牌的崩塌。

1216年,成吉思汗派出商貿代表團,攜帶禮品和貨物,前往中亞地區的花剌子模國(現中亞烏茲別克、塔吉克、哈薩克一帶)商議通商。但歷史有時總是被小人物左右。花剌子模國的一位邊關的守將貪財,他不僅把成吉思汗的使團和商隊扣押,把精美禮品據為己有,還向國王謊報軍情,說發現了成吉思汗的商隊里有圖謀不軌的密探。花剌子模國的國王偏聽偏信,最後下令把使團所有人全部殺掉(只有一個人死裡逃生,偷偷跑回報信)。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何況成吉思汗原本滿載誠意。一代天驕當然不是吃素的。震怒之下,蒙古大軍開始西征。接下來便有了歷史上令人聞風色變的屠城。

文獻記載,當時的場面極為慘烈:除了消滅對方敵國的軍隊,「他們誰也不放過,殺女人,殺男人,殺孩子,甚至連孕婦肚裡的孩子也不放過……」其實,這是蒙古大軍有意為之。事實上,兇悍的蒙古人即便屠城,也是經過仔細刪選考慮後作出的選擇。為的是對周邊的地區的國家和城市形成威懾。他們就是要刻意營造一種恐怖氛圍,在精神上徹底摧毀對手。使對手快速和平的放下武器。

隨著蒙古大軍四處征戰,中國的工匠也被帶到當地參與城市建設。還有火藥,也隨之傳播到西方。世界開始由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這為日後的世界格局大洗牌悄然埋下了伏筆。

僅僅依靠武力並不能持久。在通商方面,蒙古人還有兩件利器:貨幣體系和信用體系。早在宋朝,中國人就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尤其對於長途貿易來說,相比沉重的金屬貨幣,輕便的紙幣當然提供了極大便利。蒙古人的《成吉思汗法典》對於信用體系有獨特的規定——允許破產,同時規定對私人財產進行嚴格保護。這些都對商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

在東西方的交往過程中,除了路上絲綢之路,還有海上絲綢之路。早在秦漢時代,這條通道就已經存在,隋唐時期得到巨大發展,繼而宋元,直至明朝初期到達鼎盛。而這時的標誌,就是鄭和下西洋。

明永樂三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登基的第三年,鄭和奉旨率領多達兩百艘的龐大船隊出訪海外。從南洋到印度,再到東非,都留下了鄭和船隊的足跡。對於此行的目的,後世猜測眾多。一說是為了尋找在先前的政變中失蹤的建文皇帝;還有一種說法,即是宣示大明的國威(通過天朝的賞賜,得到藩屬的承認和仰視)。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和西方那種以探險精神拓展疆土有本質區別。SO,雖然鄭和的壯舉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早了87年,比達伽馬發現好望角早了92年,比麥哲倫環遊世界早了114年,但是只為名不圖利的行動註定不能持久。很快財政吃緊,連續七次的航海隨著鄭和在宣德八年的回程路上病逝,只得偃旗息鼓。

劉大夏火燒航海圖

到了明朝第八任皇帝憲宗時代,天子心血來潮,想恢復當年的盛舉。命車駕郎中劉大夏去查當年的航海圖。結果這個劉大夏為了不再勞民傷財,自作主張向上彙報說沒找到「海圖」,有人說是他把海圖燒了。但不管怎樣,彼時,中華民族通向大海的最後一線希望就此斷絕(明朝成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即令海禁,名曰「寸板不得出海」,為的就是江山永固。事實證明這是徒勞的)。

馬戛爾尼窺探虛弱大清朝

1793年,英國人馬戛爾尼率使團來華訪問。目的當然還是通商。但當時大清國的滿朝文武對此並不感冒。他們最關心的是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時,是否施行三跪九叩的禮節。而在弘曆心中,天朝物產豐盛,不需要和蠻夷做生意。你遠道而來,向我朝拜,我賞賜些禮物給你回去用,就足夠了。同樣心高氣傲的英國人當然對此並不買賬。雙方發生了分歧。在後來的記載中,英國人說自己在和乾隆見面時是單膝跪地。而中國的史書則記載是三跪九叩。這些都不重要。馬戛爾尼無功而返,在穿越中國腹地,經廣州返回英國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重要情報——清王朝看似強大,實則腐朽不堪。這為不久以後的鴉片戰爭埋下了伏筆。

在東西方貿易相當長的時間中,中國都是順差國,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因為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中國人不需要西方的工業化商品。但中國出產的絲綢、茶葉和瓷器卻是對方消費的剛需。怎麼辦?!東印度公司的鴉片來了。隨著大量鴉片的湧入,中國的經濟體系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1838年林則徐禁煙,1840年鴉片戰爭……「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從此開始。

兩千多年前,中國用絲綢、茶葉和精美的瓷器打通了絲綢之路,但從此沉浸在天朝大國的幻想之中。直到近代,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只有互通有無,開放共贏,和平發展,才能讓絲綢之路變成一帶一路。

本文作者李光斗:中國品牌第一人、中央電視台品牌顧問、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品牌競爭力學派創始人、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互聯網金融委員會首席顧問、華盛智業?李光斗品牌營銷機構創始人。


推薦閱讀:

唐朝是如何打造「一帶一路的」 | 地球知識局
一帶一路中國版全球化(4):十縱十橫暗合泛亞鐵路│脫苦海
一帶一路中國版全球化(6):泛亞鐵路(2)中線:寮國丶泰國│脫苦海
一帶一路中國版全球化(1):開通新亞歐大陸橋│脫苦海
會心一笑看懂最通俗的一帶一路

TAG: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