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地圖·第三章.資料的場景
科學與魔法交匯這是妙想天開的世界觀。輕小說用文字承載著太多。而文字之下的設定代表著什麼呢?究竟讀者為何著迷於設定?
校園與異界為何能脫穎而出,成為輕小說的常規設定?設定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本篇將做出解答。
00.當科學遇上魔法
純白的修女從天而降,來到自己的房間。
「這怎麼可能啊……」上條當麻低語著。但那名修女打扮的少女卻表示,她是從魔法的世界逃到這裡來的。這裡是將「超能力」認知為「一般科學」的反超自然學園都市。
上條對這名自稱「禁書目錄」的神秘少女的言行起了很大疑心,然而真正的「魔法師」卻在兩人眼前出現了——
《魔法禁書目錄》·鐮池和馬·第一卷·簡介
這段情節,我想各位耳熟能詳。
初次接觸輕小說或者輕改動畫的很多人,如不是看《灼眼的夏娜》或《涼宮春日的憂鬱》入門,最大的可能性便是這部《魔法禁書目錄》。
充滿個性的世界觀、複雜多變的勢力紛爭、極富特色的人物,像這些特色這本書還有很多,而它曾創造的成績根本不用大書特書。
要知道無論是誰都想問一個同樣的問題——「到底什麼時候出魔禁第三部的動畫」。能在ACG愛好者中做到這種程度的影響,其它事情自然不必多講。
要說作者我一開始最迷戀魔禁什麼,自然是這套奇妙的設定。魔法與科學,兩個勢力相互較勁打作一團。諸如英國清教、學園都市、魔法、超電磁炮,這類熟悉又陌生的設定名詞,看上去就覺得很帥氣而且很有韻味。
可以說魔禁的世界觀設定,在最初帶給人的衝擊很大。本書將這套設定路數運用得當,最大限度展現了設定的魅力。
設定不僅僅是故事中的場景,時候出色的設定就像故事的包裝,一眼過去便讓人眼前一亮。依靠設定的魅力緊緊吸引讀者看下去獲得超高人氣的書,也就魔禁與其它寥寥幾本。
今天,我們便來談談輕小說中設定的功能。
輕小說設定的紛繁複雜,為什麼要以魔禁入題?因為科學與魔法兩支幾乎將日本最大的兩種故事風潮概括在其中。所謂科學便是SF,所謂魔法便是奇幻。在輕小說里幻想設定,全由這兩股力量發展而來。
篇幅有限,我們僅從SF一支開始說明。
01.SF的起源和發展
SF是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的縮寫。
顧名思義,最早的SF故事是以小說形式創作的。
這個名詞由美國著名科幻雜誌《驚奇故事》的創刊人雨果·根斯巴克首創。在1926年《驚奇漫畫》的第一期Science Fiction一詞首次出現。同時,《驚奇漫畫》的創刊年也可以看做美國SF發展的元年。科幻小說界備受推崇的「雨果獎」便是為了紀念雨果·根斯巴克,而用他的名字冠名的。
雖然SF一詞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普及,但實際上它早在十九世紀就已經出現。英國喬治·威爾斯發表的作品——《時間機器》、《隱身人》,在法國凡爾納發表的作品——《海底兩萬里》都是相當優秀的SF小說。
這種充滿嚴謹科學設定,能夠激發人們對未來生活展望的小說大受歡迎。故事中時常涉及到精密的機械裝置與發明創造,給視覺化提供了施展空間。
1867年凡爾納的小說《月球旅行記》中出現了繪製的插畫。一幅幅插畫把人們從文字的想像中解放出來。這些有關飛行器、月球風貌的插畫讓SF的魅力得以直觀展現。1902年由其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月球旅行記》更是將視覺化推向了影像化。
據導演稱,他正是根據當初《月球旅行記》中的小說插畫得到場景與道具的靈感。
在這之後,SF電影開始長足發展。1927年的《大都會》、1951年的《地球停轉之日》、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和《人猿星球》都是影史上不得多得的佳作。
在SF推向高潮時,各形式的影像作品也蓬勃發展起來。據庵野秀明回憶,他當時最愛看的科幻劇集便是英國拍攝的木偶劇《雷鳥神機隊》。在其中的很多機械場景、火箭發射之類的段落,都在之後他的名作《新世紀福音戰士》中有所體現。
題材的廣泛和表現手法的多樣,讓SF的定義開始由Science Fiction逐漸轉向Science Fantasy。
不過在這段時間後,SF的發展迎來了低潮。國際大環境的改變、越戰的爆發、西方世界反戰情緒高漲、人權運動興起,讓人們開始關注社會現實。這段時間得以熱門的名作不再是SF作品,而是變成了《教父》、《計程車汽車司機》一類的現實向作品。
隱忍是為了蓄勢待發。
當年看著《大都會》、《地球停轉之日》長大的年輕人有些進入了NASA工作,他們在完成項目後便進入電影行業。
年輕人不滿足於現今的電影特效技術,想做出更加有魄力的科幻場景。懷著這樣的心愿,他們聚集在名叫「工業光魔公司」的地方,研究著各種各樣的拍攝設備。
最終,他們做出了劃時代的巨作——《星球大戰》。
《星球大戰》取得了極高的票房,不僅重新掀起SF的熱潮,還將這股熱潮在日本重新推向高峰。無論是SF小說還是SF電影都在日本具有廣泛影響力。更有甚者,像是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已享譽全球。
這個年代,日本又恰好誕生了《宇宙戰艦大和號》和《機動戰士高達0079》這樣重要的科幻動畫。在大潮的影響下,這類SF風格的日本動畫受到熱烈歡迎。
與《星球大戰》相似的是在日本另一批看著日本特攝、SF劇集長大的年輕人很多也開始逐漸走向動畫製作的一線。在這之中尤其以大阪藝術大學出身的庵野秀明、山賀博之、赤井孝美最引人注目。
在大學期間由岡田斗司夫牽線搭橋,庵野為日本第二十屆SF大會製作了開場動畫,一經放映便技驚四座。這些年輕有為的有志之士成立了著名動畫製作公司GAINAX。
在1987年,GAINAX的成名作——《王立宇宙軍》上映。
當時二十齣頭的庵野秀明和樋口真嗣擔任了《王立宇宙軍》核心的製作任務,而他們統領的製作團隊也大多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
這一代的製作者是看著以前的動畫、特攝、SF作品長大的一代。因為日本動畫製作缺少人手,年紀輕輕便進入了動畫製作現場。沒有經驗的年輕人卻有不凡的膽量敢於做各種各樣的嘗試,在不斷的打磨中日本動畫中的SF開始有了自己獨到的風格。
SF風潮在動畫中的影響一步步升高,並在EVA中達到頂峰。看著高達、飛躍巔峰、銀英傳長大的新一代年輕人,開始進行新一輪的創作。
人機戀愛、巨大機器人、戰鬥裝甲,這些有關SF的設定,是日本創作者與SF的傳承。充滿魅力的世界觀交到新一代的手上,他們有的做起了動畫,有的做起了遊戲,還有一些做起輕小說來。
「機甲」、「科學」、「超能力」、「科學實驗」一類的辭彙在背後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而這份底蘊成就了現在豐富多彩的SF體系。
02.以10000為起點開始
竇文濤做聊天節目的時候總結出來個經驗教訓——假設對談雙方都知道什麼是1什麼是2,那麼聊天就可以直接從3開始。
說得通俗些便是你我知道什麼是諸葛亮,什麼是劉關張,那你我便可借著已經知道的內容開始聊什麼是三國了。
這裡涉及到理解基礎的問題,任何小說都存在著這樣理解的門檻。你看不懂這個辭彙我能看懂,對於能看懂的人來說,他的理解自然要大於沒看懂的人。
比方說我,如果書中的文字談到我感興趣的內容,自己對這本書的好感亦或者眼光就會完全不一樣。
這也是親和力。
親和力並非只能從人物中尋找,作者的腔調、口吻、設定、場景都會給這本小說帶來重要影響。對一本小說來說,情節、人物之外還有相當多的非主要信息。這些非主要信息共同構建了資料的網路。
就拿SF設定來說,無論怎樣天馬行空,終究能從龐雜的資料里找出一大堆知識。就像超能力、隱身人、人機戀,這些辭彙和題目都是經過無數信息凝練後站在信息頂峰的辭彙。人透過對這些辭彙完成了對資料的接收進而達成消費。
成熟輕小說誕生的時間段正好處在資訊資料最為爆炸的時代。資訊在增加,之後又開始貶值,資訊和資料正在變成世界上最不值錢的東西。
人無法一次性接收如此多的資訊,所有人對事物的理解都是爬梯子的過程,要一點點積累才能提升。在海量資料中尋找能夠理解的信息,自己才願意去探索資料來完成學習。本質上來說,設定的解讀過程是資料內容的學習過程。
讀者通過作者的描述完成對信息的補足,之後開始逐步轉為對設定的消費。
對於設定資料的消費,一直是讀者補充知識的主要方式。在這點上小說這個題材在世界各地的貢獻,都是非常巨大的。
就拿我來說,我對於ACG的相關入門理解,很大程度上源於同人小說和綜漫網文。什麼是型月,什麼是東方,這些世界觀的初探和基本了解全都得感謝這類小說。就算是魔法禁書目錄,有關於一些科學解釋、魔法宗教的解釋(雖然絕大多數都是鬼扯蛋)都在有意無意豐富自己的知識網路。
資料的消費也像是買賣。我對這些知識感興趣想了解,所以這類書籍達成了我的願望。他的設定、場景、敘述滿足了自身需求。
光說SF設定,就讓很多讀者開始變成去了解掌握科學知識、精密機械的發燒友。這便讓一些周邊商品的消費有了充足的可能性,比方說機甲模型。可以說,資料的消費是觀眾得以進行實際消費的前提。
不僅如此,這些設定的資料會讓觀眾渴求更多。打個比方我想看和魔禁一樣的書籍,而魔禁只有一本,肯定是無法充分滿足這類需求的。這些外溢的資料需求,催生一部分人群開始轉向同人創作。這也是同人創作會有人觀看的緣由。
通過描述,我想大家快看出來了。實際上資料與前文中提到的價值觀念,本質上是一種東西。因為我可以沒看夠這類型的題材,我也可以沒看夠炮姐耍帥,想看更多。
資料和價值觀念是同宗同源的,都可以稱之為符號。它們都是有意義的符號。人通過消費自己感興趣的符號來得到精神的滿足。
兼具觀念人物和訊息資料的成熟輕小說能死死地將讀者鎖住。這種奇特的消費現象以文字為體裁的小說為源頭開始充分發揮威力。文字本身就是符號代碼,它與影視或者動畫完全不一樣。小說的欣賞方式不是觀看,而是解讀。
然而,符號的威力不止如此。
03.親和場景構建夢境
從上文可知一點——符號在功能上劃分有觀念價值和訊息資料兩大類。
那麼輕小說是否能夠以觀念價值為骨架,訊息資料為血肉,更好構建讀者更能接受更喜歡故事的場景呢?完全可以。
輕小說作者們經過磨合,想到了最為合適的故事場景——校園和異界。
校園和異界都是觀念價值的產物。它們設計的價值意圖是為讀者提供展現自身願望的夢境。正如綾波麗對碇真嗣所講——什麼是夢?那是現實的延伸。什麼是現實?那是夢的終結。
這其中,校園對應安全,異界對應渴求。
少年讀者的生活被教育體制所掣肘。家庭、學校、回家的路,成為了他們生活經驗的全部。少年讀者被生活閱歷限制只能夠理解以校園展開的世界。
他們對於成人世界的利益糾葛,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一概不知。就算有所知曉大多數人都似懂非懂。正因為無法理解,所以他們才將自己置身於最安全的環境里。在校園的故事裡,父母多半不在身邊更有甚者直接父母雙亡有車有房,老師雖然有但形象都是高深莫測非常單一的。
不僅如此,對於很多成人世界的情節和故事架構讀者永遠是排斥的。他們無法理解,更別談有趣了。這是他們心理願望的一部分,看過之前文章的讀者會十分好理解。同時這也很好解釋,為什麼學園都市這個設定能夠如此經久不衰。
校園這個庇護傘中,讀者是最安心的,他們幾乎什麼都不用擔心。這個場景中展現的故事,時常伴隨著危機的發生,可是有校園的庇護,角色不會陷入真正的危險。
校園場景是場景中的保守派。從夢的性質來講,這是一場安全的夢。從校園出發,在校園中添加各種各樣的訊息資料一下子就讀者就會感到有趣起來。學園都市便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校園是保守派,那麼異界便是折中派。
異界是直接將角色置身於完全未知的環境,通過明確的故事線完成對故事世界的探索。這類故事的代表多半是穿越了。很有趣的是,喜愛看異界場景的讀者從上述觀點出發實則是更有求職慾望的一群讀者。
面對完全未知的世界敢於踏出第一步,足以說明讀者對於符號的渴求實際上遠大於喜愛看校園場景的一類人。願意探索完全未知的世界,其中可能會有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出現依舊願意去看,就是種覺悟。
不過很明顯,純粹的異界場景構建起來十分費事而且少年讀者還是容易受傷的。讀者就算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接觸異界世界,但是他們還是更願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內容。
異界場景開始劣化。
他們開始用被充分接受的設定來構建場景,比如說魔王勇者、打怪升級這類就是十分典型的。不得不說,異界場景在出現之初就在走鋼絲。即使使用了大家慣常的設定增加了親和力,也還是沒法防範出現讓讀者受傷的事情出現。
就算是這樣,異界場景的故事依舊受人歡迎。讀者永遠渴望長大,渴望獲得更多想知道的信息。滿足他們的願望,是作者構建故事世界的基本要務。
04.文化商品是武器
現今文化商品形式多種多樣,而為讀者創造夢境的根本任務從來沒有變過。讀者想要知道更多,想要美好的夢境,這個心愿不但沒有改變,反而越來越強烈。
這歸根結底還是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在繼續增大,大家不願意麵對一些沉重的事情。這種情緒只是一種對抗現實的手段罷了。
不得不說,現代社會越發展人對夢境的渴求便會愈發強烈。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反理性的,甚至帶有強烈的自身情緒在其中。資料的場景構築起來一到高牆,在小說之中人只願意和自己想要的東西交流,甚至最後可能發展成自說自話。
這都是社會發展之後不可避免的產物。如果缺少了夢境的製造,人依舊會選擇各種各樣的發泄方式,不過肯定是不那麼和平的方式。
所以美夢從不可恥。
製造美夢的作者們,可敬。
唯一可恥的是面對問題毫無辦法,還推卸責任的現實。
聲明:第一卷所有投稿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意見,不代表本欄目立場nn 本系列版權歸輕之文庫所有,未經許可禁止一切形式轉載n
第一卷 Vol.1
「第一卷」是輕之文庫為輕小說創作者提供的一個知識與信息交流欄目。
主要交流圍繞輕小說產業與內容創作領域,覆蓋泛二次元相關領域,希望藉助這個平台可以博採各家之所長,深入探討產業發展、作品解析以及內容創作的運作規則。給輕小說創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為整個創作環境的改善做一點微小的工作。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現實與夢想交織,這首蓄勢待發的二次元進行曲正式開始奏響……
第一卷投稿郵箱:linovelzl@vol1.us
推薦閱讀:
※論黃漫與果妹的區別,一次來自妹控的大勝利!
※《七日間的幽靈,第八日的女友》簡略掃雷
※《夏日時分的吸血鬼》書評,輕文學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爭國本
※#三題故事# 跌倒、微笑、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