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直擊第57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

第57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開幕在即,在2017主題為「藝術萬歲」的前提下,各個國家館制定了各自的主題,中國館將融入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皮影雕刻以及蘇綉,日本館將藝術與微觀古建築雕塑相融合,瑞士國家館展覽主題確定為「威尼斯的女人們」,以此向賈科梅蒂致敬……除了國家館還有九個主題館,大部分的作品均已影像呈現。那麼各國藝術家都有怎樣的表現?本屆又會有哪些爭議話題與熱點呢?同《藝術市場通訊》一起來看看吧!

The 57th La Biennale di Venezia is coming soon. On the premise of that the total topic is "Viva Arte Viva", each national pavilion has formulated the own subject.

Some chinese traditianal folk art forms such as Shadow Puppet, Scalpture, and Suzhou Embroidery will be showed in the China Pavilion; In the Japanese Pavilion, the combination of art and microscopic sculpture of japa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maybe the most attractive conten; and the topic of the Venice Pavilion has been comfirmed as "Women of Venice" to show the high respect for Alberto Giacometti…

Except the national pavilions, there are also 9 topical pavilions, and most works will be represented by the images.

So, how will such many artists play this time? And what will be the cintroversial or hot topics? Lets come to have a look with "Art Market Journal".

丨威尼斯雙年展簡介丨

威尼斯雙年展是一個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藝術節。是歐洲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並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其資歷在三大展覽中排行第一,被人喻為以滬深的嘉年華盛會。威尼斯雙年展最早成立於1895年,其主要目標之一是為當代藝術開創一個新的市場。

第57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將於2017年5月13日至11月26日舉行。本次雙年展主席保羅·巴拉塔(Paolo Baratta)及策展人克里斯汀·馬薩爾(Christine Macel)共同宣布了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定為「藝術萬歲」(Viva Arte Viva)。威尼斯雙年展從綠園城堡(Giardini)的中心展館開始,一路延伸到軍械庫展區(Arsenale)中長達320米、建於14世紀的制繩工廠,最後在軍械庫展場盡頭的花園裡收尾。沿途共由9個主題區域構成,呈現了來自51個國家120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103位更是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對比上一屆53個國家的136名藝術家這樣的數據下,可以看出今年在參加的國家數量上有所遞增。

▲威尼斯雙年展主展館綠園城堡

  • 九大主題展館介紹

藝術家與書本之館(Pavilion of Artists and Books)

在「藝術家與書本之館」中,觀眾將看到藝術家弗蘭茨·韋斯特(Franz West)與朋友們聚會並在沙發上打盹的場景,以及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邀請義大利的新移民參與的工作室項目。馬塞爾似乎想在此表達這樣的觀點:藝術創作是關於如何創造時間進行思考的活動。如今的商業世界只關心如何增加生產力,而這裡展出的作品則是對這一現狀的回應。

歡愉與恐懼之館(Pavilion of Joys and Fears)

「歡愉與恐懼之館」呈現了一系列以情感為核心要素的作品。在馬塞爾看來,「情感是藝術家作品的中心,在過去40年間卻弔詭地被藝術批評的話語權所蒙蔽了」。歡愉、恐懼、親密、幽閉恐懼症……這些情感因素都將流露在匈牙利現代主義詩人提波·哈雅斯(Tibor Hajas)和去年剛逝世的敘利亞藝術家瑪爾萬(Marwan)的作品中。除了老牌藝術家之外,館中也將展出來自紐約年輕電影製作人瑞秋·羅斯(Rachel Rose)的創作。

▲ 提波·哈雅斯《致我在巴黎的朋友的信》

▲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展區

共同之館(Pavilion of the Common)

人們喜歡一起做事,策展人的這一觀點也是「共同之館」的主題。1981年,義大利藝術家瑪利亞·萊(Maria Lai)在行為表演中重現了整座拉努賽伊村莊,用一根藍色絲帶把村莊與群山相連。除此之外,哥倫比亞藝術家馬科斯·阿維拉·費列羅(Marcos ávila Forero)以非洲傳統為基礎創作了表演。「在後殖民時代,有些事物仍然是共通的,而我們可以一起欣賞它們。」馬塞爾表示。

地球之館(Pavilion of the Earth)

環境、社區主義和生態運動是這「地球之館」的核心。參展藝術家包括居住在舊金山和紐約的景觀建築師、行為藝術家邦尼·歐拉·希爾克(Bonnie Ora Sherk),她在20世紀70年代將自己關在動物園的籠中和動物共進午餐,這件名為《公共午餐(1971》的作品令她一舉成名。此外,因紐特藝術家卡納吉納克·普圖顧克(Kananginak Pootoogook)的作品也會在此展出。

▲ 邦尼·歐拉·希爾克《公共午餐》

傳統之館(Pavilion of Traditions)

「如今的理論家很少談論傳統了,因為它被認為是保守的,是現代主義的對立面,而現代主義唯一的傳統就是打破傳統。」馬塞爾表示,「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對藝術家就毫無吸引力。」現居北京的藝術家郝量的水墨作品亦將在「傳統之館」中展出。

薩滿之館(Pavilion of the Shamans)

長期以來,杜尚(Marcel Duchamp)被認為是20世紀晚期和21世紀藝術的主導人物,而馬塞爾則希望重申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對當代藝術的重要影響。她表示「薩滿之館的想法是由幾位藝術家共同提出的,以呼應『藝術家是有遠見的』這一觀點。」2014年,巴西藝術家埃內斯托·納托(Ernesto Neto)在亞馬遜熱帶雨林里結識了一些當地的土著人,藝術家受土著部落的薩滿儀式而創作的作品將在這裡呈現。

酒神之館(Dionysian Pavilion)

「酒神之館」將舉辦一場慶祝女性感官的儀式。參展者包括現居洛杉磯的黎巴嫩藝術家胡格特·卡蘭(Huguette Caland)、艾琳·昆蘭(Eileen Quinlan)和傑里米·肖(Jeremy Shaw)等。卡蘭的裝飾畫、身體雕塑和線條素描都廣為人知;昆蘭將帶來她的的攝影作品;而現居柏林的加拿大藝術家傑里米·肖則將呈現其反思宗教信仰和其他意識形態的作品。

色彩之館(Pavilion of Colours)

馬塞爾形容「色彩之館」是軍械庫展區盡頭的「煙火」,把感覺的主體性、藝術集結情感的能力,甚至色彩的政治含義等議題全部牽涉進來。參展藝術家包括義大利抽象主義畫家吉爾吉奧·格里法(Giorgio Griffa),策展人將他描述為「在世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且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就再也沒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了。」格里法將在此探討「心靈問題」。蘇格蘭藝術家卡爾拉·布萊克(Karla Black)將利用化妝品、糖和粉筆等材料創作雕塑,她的作品既是感性的,又是觸覺的。

▲今年是義大利抽象主義畫家吉爾吉奧·格里法第三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也是20世紀70年代後首次重新參展

時間與無限之館(Pavilion of Time and Infinity)

主展館的終章位於「處女花園」(Giardino delle Vergini)里,一系列神秘莫測的行為表演和裝置將在軍械庫盡頭隱蔽詭異的儲藏室內上演。「時間與無限之館」中呈現的作品包括埃迪斯·德科恩特(Edith Dekyndt)的行為藝術《一千零一夜》,光線在展廳地面上投射出一小塊方形輪廓,藝術家則追逐著不斷變換的光線,把灰塵不停地掃進那片移動的輪廓,以喚醒人們對時間、無限、形而上學以及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沉思。「這件作品探討有關重複、變化、永恆與無常的命題,如同整場展演的一個開放式結尾。」馬塞爾說道。

對於本次主題展,馬薩爾總結:「如今,世界上充斥著各種紛爭,藝術見證著我們人類之所以為人的最寶貴的部分。藝術是反射、是個人情感、是自由、是基礎問題的象徵;藝術是最後的堡壘,是一座培育一種超前或退後的潮流和個人審美的花園。」

▲威尼斯雙年展主席保羅·巴拉塔(Paolo Baratta)及策展人克里斯汀·馬薩爾(Christine Macel)

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馬薩爾表示,「藝術萬歲」這個主題恰到好處的反映了藝術家在當代藝術框架下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擔的責任。在宣布雙年展主題的聲明中,馬薩爾認為本屆威尼斯雙年展是和藝術家一起設計、被藝術家設計、為藝術家設計的一場展覽,「希望可以成為一種經驗,呈現出對他人、凡事,以及模糊不清的維度的一種外向的包容,向新人文主義開闢出一條新路。」

丨回顧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丨

2015年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為「全世界的未來」。共有89個國家館和136位藝術家參展。在這個主題之下,雙年展確立了三個疊加的「濾鏡(主題)」,其涉及的主題有重合也有分立,以展現不同的藝術構想和實踐。

  • 史詩般的延續

旨在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融合,從而通過藝術展這樣一個原本單純的、感性的、狹窄的表現形式更好地表達藝術家的潛力及其創作的人文動機。「liveness」和「epic duration」分別以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實現了這樣一個互補的目的,將展覽空間呈現為一個歷史性的、持續展開的、鮮活的過程。因此,該「濾鏡」下的展出作品不僅包括現存的作品,同時支持藝術家在現場直接創作。

  • 混亂的花園

花園的概念起源於古代波斯,被構想為一個孤絕寧靜而愉悅的空間、一個天堂般的存在。經過千年的變遷,花園的概念逐漸抽象為一個尋求秩序和純粹性的寓言。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將回歸到花園的概念意涵中,通過這個古老的隱喻揭示全球環境的變化。因而,這是一個無序的花園,象徵這個充滿國家鬥爭、恐怖主義和地緣衝突的混亂的世界,隱約傳達著重構世界秩序和價值體系的渴望。因而,參展作品將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如建築、電影和表演等)表現「花園」的無序和秩序化。

  • 鮮活的閱讀

資本及其本質是我們這個時代重點關注的話題之一。資本是我們時代的大戲,大範圍地覆蓋了從政治經濟到金融工程等各個領域。自從馬克思在1867年發表了《資本論》,思想家和藝術家也開始關注到資本的特殊性。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的部分展品將表現對資本概念的探索。其核心活動是現場閱讀《資本論》,這個項目連續展出將近七個月,以馬克思的《資本論》四卷本的現場閱讀開始,慢慢擴展到朗誦勞動歌、劇本,念台詞,討論和電影,通過現場的活動探索多樣的資本的理論。在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的過程中,劇場合奏、演員、知識分子、學生和公眾將被邀請到朗讀項目中,大量的人聲將覆蓋這個史詩般的展覽。而這個想法是受了Louis Althusser 和Etienne Balibar的書《Reading Capital》的啟發。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們的生活史即是閱讀資本的過程,在閱讀中,我們見證了世界。

在2015年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中,中國館表現最搶眼的就是在開幕式中音樂家譚盾的表演,他帶來的作品是創作於2014年的作品,內容關於其故鄉湖南少數民族的女書文化,「女書」是世界現存的惟一一種女性文字,完全由女性創作並使用,流傳於湖南江永一帶,它的字形飄逸舒展,字音極具樂感。譚盾的《女書》創作靈感正源於這種文字,他意圖通過音樂的形式來演繹這一文字的獨特魅力。這個作品也得到了威尼斯雙年展組委會的認可。譚盾憑藉作品活在當下獲得了2015年第56屆威尼斯雙年音樂終身成就展金獅獎。

▲譚盾 活在未來

丨其他各個國家館作品丨

▲ 英國館:莎拉?盧卡斯《金杯馬拉多納》

▲俄羅斯館 這個男人萌萌噠

▲日本館:鹽田千春《手中的鑰匙》

▲美國館:瓊·喬納斯《復活》

▲挪威館:卡米爾?諾曼特《Rapture》

丨中國非遺引爭議丨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主題為「不息」(Continuum –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其取自《周易。繫辭》中的「生生之謂易」。策展人邱志傑表示,他以「不息」回應主題「藝術萬歲,是想呈現中國藝術家愚公移山式的、尊重師承關係的情懷。參展的四位參展藝術家分別為湯南南、鄔建安、汪天穩、姚惠芬將參展。其中,汪天穩從事皮影雕刻50年,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姚惠芬則是一位蘇繡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邱志傑這次將中國的非遺帶到了威尼斯雙年展中。

▲汪天穩皮影作品

▲姚慧芬刺繡作品

此次中國館的展覽將由兩件重要宋畫——李嵩的《骷髏幻戲圖》和馬遠的《十二水圖》作為展覽的「引文」。這兩件作品涉及到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的構成,尤其是生死觀和時間觀,他們共同指向了「不息」的意象。屆時,四位參展藝術家將展開一對三、二對二的相互合作,而邱志傑本人也將與他們一同參與一場綜合的表演項目。

其中,姚惠芬不僅將以上百種針法再現《骷髏幻戲圖》和馬遠《水圖》,也將參與湯南南《遺忘之海》和鄔建安《崖山》系列的創作;而湯南南將參與姚惠芬《精衛》的創作。另一方面,鄔建安與汪天穩已經多年合作,在此展中將針對馬遠《水圖》和山海意象展開新的創作。

▲《骷髏幻戲圖》(局部) 姚慧芬 蘇綉

▲南宋馬遠《十二水圖》(局部)

▲南宋馬遠《十二水圖》(局部)

邱志傑解釋了選擇兩位民藝大師的原因:「它勢必引來一片叫好,也勢必引來一些質疑」。叫好的,大概是覺得能把民藝帶出去到威尼斯這樣的好的平台,本身就是好事;質疑的,大概會覺得民藝在這樣的場景里只是被利用——被策展人利用,或者被當代藝術家利用。所謂合作,根本不會是平等的。但是,很可能這樣的叫好和質疑,都還太低估了事情的複雜性,和傳統中蘊涵著的能量。」民間藝術的融入並不是從今年才開始的,早在1980年、1982年中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中就曾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民間藝術,1980年展出的是中國國畫大師齊白石的真跡以及中國民間藝術—剪紙。1982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是精美絕倫的刺繡工藝。但是由於展出的藝術品與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心不符,使我們「錯過」了長達20年的威尼斯國際藝術展。而此次策展人邱志傑再次將民藝帶到威尼斯雙年展中,使各界議論紛紛。中國的民間藝術究竟是否可以稱之為當代藝術?中國民間藝術是否與威尼雙年展的核心相符?

面對質疑,邱志傑很坦然,「表現中國元素,決不是倒賣『土特產』!」在他看來,每一位中國藝術家都有著各自的師承,正是在這樣的代代相傳接力中,聚集起了不息的能量場。這就是中國藝術和中華文明幾千年生生不息的秘密,也是中國對「藝術永生」這一主題的解答。「藝術離不開傳統文脈。當下,單件作品的每一次再創造,都是已經持續千年的創造的延續與推進,這裡面有著代際傳遞的能量。現在要做的是中國藝術的當代版本。」

▲中國館策展人邱志傑

藝術永遠沒有明確的定義,而對於當代藝術來說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變遷,當代藝術本身也在發生著改變。對比1980年中國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呈現的作品,如今的我們除了民間藝術本身也開始尋求突破,變更傳統的手法,與科技,影像相融合。中國藝術也處在深刻的變革之中。這種變革既有傳承與創新,同時也在中、西方藝術領域中交匯與碰撞的語境中展開。目前的中國藝術,傳統形式和風格的持續與探索新的藝術理念和新的藝術形式語言並存而且相互交融,這因而也構成中國藝術歷史上最為豐富的一頁。我相信,通過中國的方案『不息』,邱志傑先生能夠對當代中國藝術做出最好的詮釋。」

丨威尼斯國際雙年展不可錯過的藝術家丨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將試圖呈現一種虛擬與現實之間辯證的結合。在某些程度上,藝術家是作為連通自身的意識世界和真實世界的媒介,也是一種複雜的「存在」:一方面,藝術家需要保有思想獨立性和特殊性,用真實的感受在不斷地辯證與反思中探尋對外部世界的理解,這是封閉的自我意識空間,但這種隔離並不能持久;另一方面,藝術作為一種外顯的「衍生物」,通過繪畫、影像、雕塑、裝置等形式,被藝術家從二維延伸至三維,作為獨一無二的「個體」呈現在真實的世界中。

這些「個體」是藝術家從思想到實踐的藝術嘗試,將它們創作出來,放置於真實世界中,且得到外部世界的某種「回應」,使觀看者產生共鳴。這種藝術家與藝術之間的「互擲」關係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的探索方向。

縱觀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一共有9個主題區域構成,呈現了來自51個國家120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103位更是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其中有幾位藝術家的作品你絕對不可錯過。

  • 美國丨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

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1961年生於美國。他代表美國參加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參展。Mark Bradford呈現的作品,是為美國館「量身創作」的裝置藝術品。美國館策展人克里斯托弗·拜德弗德表示,馬克是這個時代美國抽象藝術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總能關注到那些被忽視的社會群體,具有激發社會變革的能力。

90年代末以來,馬克·布拉德福德以他充滿活力的創作,對傳統繪畫進行了全新的定義,並由此獲得了評論界的極大關注。他採用非常規的技法和創作手法,繪製巨大的抽象圖樣,這些圖樣躍動在城市的圖景中,併流淌和閃現著城市生活的複雜節奏。實際上,布拉德福德是不使用傳統材料進行繪畫的,他的創作材料都來自於他在南洛杉磯工作室的街區四周,其中有廣告招貼、商業海報、聚酯帘布、填料、漂白劑、商業砂紙等等,以及髮廊用的襯紙和複寫紙,他用這些材料創作出一幅幅畫面。

▲馬克·布萊德福特 飲用水 2005年

▲馬克·布萊德福特 無題 2009年

▲馬克·布萊德福特 紅畫 2009年

  • 冰島丨艾吉爾·薩比楊森(Egill S?bj?rnsson)

出生於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的藝術家艾吉爾·薩比楊森(Egill S?bj?rnsson)將代表冰島參加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本屆冰島館的主題為「在威尼斯失控」,藝術史學者Stefanie B?ttcher將擔任策展人。

艾吉爾·薩比楊森是一位集表演藝術家、音樂人、作曲家多重身份於一身的藝術家。其通過不同媒介和平台創作出來的作品總是充滿了創造性和幽默感,給人營造出一種浸入式的感受。艾吉爾目前生活、工作在柏林和冰島的雷克雅未克,作品曾在法蘭克福藝術協會、MoMA PS1、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等重要機構展出。

▲《球》,艾吉爾·薩比楊森,2008

▲艾吉爾·薩比楊森作品

  • 英國丨菲里達·巴洛

英國文化協會宣布英國藝術家菲里達·巴洛(Phyllida Barlow)將代表英國參加下一屆威尼斯雙年展。

菲里達·巴洛生於1944年,今年已經72歲,有趣的,她是著名博物學家達爾文的重重重孫女。她的創作主要包括雕塑和大型裝置作品。她資歷深厚,曾在倫敦大學學院斯萊德美術學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任教超過40年,現在是那裡的榮休教授,塔奇塔·迪恩(Tacita Dean)、 瑞秋·懷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和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等都曾是她的學生。

巴洛的大型裝置作品通常鋪展得很開,有時看起來是破爛一堆,但實則充滿設計和張力。她曾在英國泰特達拉斯納舍爾雕塑中心(2015)、不列顛美術館(2014)、紐約新美術館(2012)等地舉辦個展。

此前代表英國征戰威雙的藝術家包括薩拉·盧卡斯(Sarah Lucas,2015)、傑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2013)、邁克·尼爾森(Mike Nelson,2011)和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2009)等。

▲菲里達·巴洛 碼頭 2014年

▲菲里達·巴洛 魚叉 2014年

▲菲里達·巴洛 無題:研磨機 2014年

  • 法國丨澤維爾·威爾漢

現年53歲的藝術家夏威爾·威爾汗(Xavier Veilhan)將代表法國參展。夏威爾·威爾汗目前在巴黎生活和工作。他的藝術創作類型涉獵很廣,包含了攝影、影像、繪畫以及裝置藝術等,其中最著名是他創作的一系列有稜角的金屬人物雕塑。他喜歡用最簡單的幾何形式創作,表現出一種極簡的風格。但是對於色彩,澤維爾·威爾漢卻並不吝用,鮮艷而不刺眼的色彩,讓抽象的幾何作品更加充滿設計感。

澤維爾·威爾漢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聲名鵲起,他的公共雕塑作品常被放在戶外,但這些作品並不以紀念碑的形式出現,而是在公園的中央或大街的轉角,它們融入了人群和社會,毫不突兀。而除此之外,他的作品和現代主義建築更是契合。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還曾展出他的作品《振動》(Vibration);2009年,他在凡爾賽宮舉辦個展,當時,凡爾賽宮僅舉辦過傑夫·昆斯、村上隆兩位當代藝術家的個展。

此次被選中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方案《麥爾茲堡音樂劇》(Merzbau Musical)是夏威爾對庫爾特·史維特(Kurt Schwitters)的鋼琴裝置作品《麥爾茲堡》的致敬。原作品創作於1923-37年間,在二戰期間同盟國的一次轟炸中被摧毀。夏威爾將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呈現一間裝有各種樂器的錄音室,其中一部分樂器由藝術家特別為這一項目製作。

▲澤維爾·威爾漢 半身像 2013年

▲澤維爾·威爾漢 奇異的馬車 2009年

▲澤維爾·威爾漢 索菲亞 2009年

  • 日本代表——岩崎貴宏(Takahiro Iwasaki)

岩崎貴宏(Takahiro Iwasaki)目前在廣島市生活和工作。他以極度精細的微觀古建築雕塑著名。在本屆雙年展上,岩崎貴宏將與策展人鷲田めるろ(Meruro Washida)合作,呈現一場名為「反轉森林」(Upside-down Forest)的展覽。

岩崎貴宏表示,他的作品強調展覽空間本身的建築特徵。在看過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建築草圖後,他發現「從一樓升起的四個支柱實際上是二樓展覽空間的牆面,而一樓的天花板則是二樓的地面,這就好比分割海與陸地的界限。」受廣島嚴島神社建築結構的啟發——這座遵循神道教建築傳統的神社看似漂浮於海面,隨潮汐的變化呈現不同風貌——岩崎貴宏將結合日本館空間特性完成這件作品。「人工和自然,秩序和混亂,歷史和當下,這些不同視角互為補充。我希望觀者能夠透過作品意識到事物的脆弱性和時間的流逝,以及轉換視角可能帶來的『錯視』效果。」

▲《反相?酒店(廣島)》,岩崎貴宏,2013-2014年

▲ 《出局?混亂的(川崎/日本)》,岩崎貴宏,2014年,川崎市民博物館蔵

▲《出局?混亂的(川崎/日本)》(局部),岩崎貴宏,2014年,川崎市民博物館蔵

結語: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集結了各國藝術家的智慧與靈感。他們用各自的形式展示出對於「藝術萬歲」主題的理解,百家爭鳴,卻又不失整齊的秩序感。並且可以看出,未來的藝術發展中科技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將各國民間的傳統藝術與科技交互相融合是世界當代藝術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推薦閱讀:

ZHU TIAN SOLO EXHIBITION IN AKP
觀看之道|展覽日曆2017.01-06
展覽 | 啊昌 A CHANG
九月看展——北京那些可看的展兒
120元買個新鮮:MOMA「當德彪西遇上杜麗娘」&「聚場——轉媒體藝術展」看得我好氣憤

TAG:威尼斯 | 现代艺术 | 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