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里的三毛
小時候,家裡有幾本三毛的書。隱約記得是1992年出版的,三塊錢,那本書名是《萬水千三走遍》。
曾經好奇的拿起來看過幾頁,覺得很無聊,就把書丟一邊了。
初中的時候,我的歷史老師聊起三毛,說三毛自殺的時候很詭異。她是在醫院裡用絲襪上吊自殺的。詭異在於她身高一米七幾,上吊的地方才一米六幾。三毛是彎曲的身子,遷就著那一米六幾的位置自殺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歷史老師要對還是14歲的我們講那麼恐怖的事情。反正我記憶猶新。
到了高三,我逛書城的時候,無意中看見了三毛的一本逝世20周年紀念本。這本書的名字是《三毛1943-1991》。我懷著對三毛的好奇,買了這本書來看。
這本書裡面訪問了許多三毛的親人和朋友,可以比較側面的了解到三毛的生平。
自從荷西死了以後,三毛經常跟她的姐姐說,她想死去。人生太無聊了。我最愛的人已經走了,而我這輩子想做的事情已經都做完了。你看我去旅遊,世界都被我走遍了,我這輩子過的比別人三輩子都要多,我覺得夠了。可是我不想你們傷心,放不下你們。所以,我還沒死。
三毛當時的語氣是很冷靜的,沒有悲傷。就覺得死去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好像一種解脫。
我看了這一段,非常的不理解。怎麼有人不怕死,還對死亡有這種態度?
我把這個疑問埋在心裡。
有一次,我看志雲飯局這個訪談節目。陳志雲訪談沈殿霞。
沈殿霞說,當時張國榮會經常找她聊天。
會跟她說:人生很無聊呀。我想做的都做了,我都不知道我要幹嘛。
沈殿霞就勸張國榮想點其他事情做,安慰了一番。
我想起了三毛跟她姐姐說的那段話。
「人生很無聊,我想做了都做了。」
竟然如此的相似。
後續的許多年,我帶著兩件事情,時不時跟朋友討論,想弄清楚:覺得人生很無聊的人,究竟是怎麼想的。
我記得有一次我參加創業比賽,去澳門的船上,認識了一個深大心理學的研究生學姐,就把這兩件故事告訴她,想跟她討論一下,為什麼三毛和張國榮會覺得人生無聊,想死呢。
她問我:你知道佛洛伊德嗎?
後來的一個多小時船程,我基本沒聽懂她在講什麼。
今年,我跟朋友借書看,他恰好有一本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經過十幾年的鋪墊,我終於真正拿起三毛寫的書,看了起來。
有種「我終於要認識你」的感覺。很奇妙。
沒看三毛寫的東西之前,我以為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是轟轟烈烈的。
三毛不止在一篇文章里說過,她和荷西結婚,是因為總要和人一起過日子,遇到覺得這人還可以,就結婚了。
這段婚姻一開始不是熱烈的,是冷靜的。
他們的婚姻生活,充斥著財米油鹽醬醋茶。在他們結婚之後,荷西一直為找工作而煩惱,後來找到工作,又為跟了一個爛老闆而煩惱。
三毛說要去撒哈拉沙漠,她覺得她前世就是在這個沙漠里生活的,這世一定要去。
荷西二話沒說,就讓她去了。而且過了幾個月,荷西跟隨著三毛的腳步,來到撒哈拉沙漠生活。
在撒哈拉沙漠里,荷西和三毛一起經歷了搶劫,戰亂,逃亡……
那種冷靜的愛情,因為這些經歷從「湊活著過」變成了「我愛你」。
在三毛的筆下,荷西是善良的,可愛的,頂天立地的男人。
看完,就算直男的我,也難免會臉紅害羞,想拿著小粉拳錘荷西的胸口。
看完三毛寫的東西,我才明白為什麼當時在台灣會掀起「三毛熱」。為什麼三毛都已經逝世二十多年了,還有那麼多人懷念她,看她寫的散文。
三毛太真摯了。
看了三毛的散文,你就像認識了三毛。
這個對人真誠,對生活充滿熱愛和好奇的女人。誰不想和她做朋友呢?
三毛其實長得不算好看。某種程度算大塊頭了。
可是看她的照片,她散發的自信和氣質會讓你覺得她好看。
可能才氣真的能添加一個人的魅力吧。
我後來又看了三毛的《溫柔的夜》和《稻草人手記》。
我覺得沒有《撒哈拉的故事》好看。
可是哪又有什麼關係。
僅僅這本書,就讓我喜歡上三毛了。
太浪漫的文人,生活總不會好過。
三毛在她人生的後半段,過的並不開心。
看了她的書,我隱約了解到,失去荷西的痛苦。
我隱約了解到,三毛確實已經完成她這輩子想做的了。
人生很無聊,可能是:
就算我過的再豐富,沒有你的陪伴,那我又怎麼會快樂呢。
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我瞎猜的。
無所謂了。
可能當荷西死了,三毛就已經死了。
可能不是這樣,但是我願意這樣想。
既然他們已經離去,那就讓我來編個理由,讓他們的離去更浪漫吧。
荷西死了。
三毛死了。
可是我們還在。
三毛的文字還在。
好像這樣就夠了。
公號:yaqianhaoshuai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