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為什麼政府和富人不去倒貼錢把食物送給窮人吃?

原答案: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為什麼政府和富人不去倒貼錢把食物送給窮人吃?

=========================================

小萬又來科普啦~

是這樣的。

可能很多人包括題主都會覺得,你看窮人都要餓死了,富人與其倒掉糧食,何不開倉放糧,送給這些可憐的窮人呢?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啊,萬惡的資本主義,萬惡的資產階級。 我相信,這是一個稍微有一點同情心的人都會有的第一反應,但是,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

因為,「把食物送給窮人」這件事本身,固然是皆大歡喜,但這個過程,並不是富人花點錢就像變魔術一樣,把食物一下子就變到窮人手裡的。 你要運輸,你要儲藏,更關鍵的是,你還要「組織」。

比如,窮人都是自動集中在一個地方等著領吃的嗎?不是吧,所以你要先調查窮人的分布,然後想辦法通知他們來領吃的;

比如,食物難道是自己打包好飛到窮人手上嗎?不是吧,所以你要大包小包地收拾好,然後用冷鏈運輸,保質保鮮地運輸過去;

比如,窮人們吃完你送的食物之後,一切就結束了嗎?不是吧,萬一你運輸出了問題,把窮人吃送了命,這個責任要如何分配,追究到誰頭上?

以上的這些,看起來有點兒玩笑了,但這的確是現實中要考慮的難度。用經濟學的表達,這叫做「交易成本」。

這種「交易成本」,還不僅僅是那些吆喝啊打包啊之類的「麻煩」有關的成本。更主要的,是一種從「制度」角度來看的成本。

比如,剛才提到打包運輸之類的要花錢。於是題主就問了:

為什麼不能讓這幫富人和農場主就花了這個錢呢?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什麼叫「讓……就……」?

是要以法律的名義,以道德的名義,或者乾脆以人民的名義,強迫富人捐獻嗎?那我再斗膽問一句,這種強迫捐獻和搶有什麼區別呢?

當然,從功利主義道德的角度看,題主的這種思路似乎有著它背後的道理。

因為從理論上來講,人的財富越多,財富所帶來的邊際效用越低。同樣1000塊錢,放在富人眼中可能就是一天的零花錢,而在窮人眼中,可能就是這個月活下去的命根子。

一個似乎合理的判斷是,富人已經有很多錢了,財富的邊際效用要遠低於還吃不飽飯的窮人。那麼,從富人那裡拿走一部分錢,送給窮人,富人的總效用下降是小於窮人的總效用上升的。

所以我們劫富濟貧好啦,因為我們把富人的錢分給窮人,是提高了社會總福利的。

對於這種觀點,且不說經濟學理論實際上不承認不同人之間的效用可比,單就這個做法的實際效果上來看,它也只是一種非常粗暴的,看似追求公平正義、社會福利,實際有各種弊端的做法。

簡單想想,就會出現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到底從哪些富人那裡拿錢,每個富人拿多少錢,又怎麼分配給窮人,分配給哪些窮人?這個過程又要做到何種程度,是要做到均貧富的程度嗎?

第二,富人看到自己的財富就這樣被分走了,如果只是自己的國家這樣,他為什麼不帶著錢去別的國家呢?如果所有國家都這樣,這世界上還會有人努力賺錢嗎?

第三,窮人看到這樣就可以得到錢,為什麼要工作賺錢呢,直接等著某個「大家長」直接從富人那裡搶錢給自己不好嗎?甚至為什麼不自己隨時就去搶錢呢?

第四,誰來執行這個劫富濟貧的過程呢?難道不用擔心他胡亂執行,劫了富濟了自己嗎?

所以,之所以不能直接「讓」富人花錢去救濟窮人,是因為,在現實中,以上四個問題所能給社會帶來的混亂,很可能是劫富濟貧給窮人帶來那些效用增量所不能抵消的。

你強行劫富濟貧帶來社會總效用的好處,遠遠比不過破壞社會秩序所產生的弊端。

因為劫富濟貧從根本上動搖了價格機制運行的基礎——私有產權受到保護,於是被動搖的就是價格機制。然而,從目前的歷史經驗來看,價格機制似乎是最「有效」的機制了。要說清楚這個有效的含義,就涉及到了前面提到的視角——「交易成本」。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稀缺」是價格機制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

稀缺,是因為物質的有限相對慾望的無限而存在。

同時,即便是物質無限多,其差異性也會帶來稀缺。即使演唱會的座位無限多,也總有更靠近舞台的;即使飲用水隨隨便便就能喝到,但水中也分怡寶和依雲。

總之,稀缺的存在不是一個可以輕易解決的問題。甚至,就是一個永遠不能根本解決的問題。

然而,我這裡要強調的關鍵是逗號後面的「之一」——價格機制之所以存在,除了稀缺性之外有另一個根本原因。

那就是「競爭」。

競爭是什麼?說白了,就是「一樣東西歸誰」這個問題。

怎麼解決呢?在價格機制里很簡單了,誰出錢多歸誰。

但如果不用價格機制,稀缺和競爭還是存在的,怎麼辦?於是,總要有一種分配機制。這種決定歸屬的方式可能成了溫和的「先到先得」,也可能成了血腥的「你死我活」,還可能成了電視里常看到的「皇帝一句話(等級機制)」,等等。

但是,無論是什麼機制,稀缺和競爭都是客觀存在、不可改變的——區別僅在於決定有限資源歸屬的方式。

那麼,價格機製為什麼好呢?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價格機制下,要得到一樣商品的方式是花錢,而這些錢,又從商品和服務來。也就是說,價格機制下,一個人要得到某樣商品或服務,需要有提供商品或服務作為前提。

價格機制在根本上,是促成了人們之間的交換,並讓社會在這個交換過程中不斷地生產、消費,得以維繫。顯然,在其他機制中,這個優點是不存在的。

經濟學家阿爾欽說過一句話,大意是:研究什麼決定了價格固然重要,但理解價格(機制)決定了什麼是更重要的問題。

當然,無論是價格機制還是其他非價格機制,其運作都是有成本的——價格機制的成本是對應的政府、法律和商業服務體系、暴力機關等等。

所以,也並非所有的經濟環境中都以價格機制來配置資源(比如教室的座位就是先到先得的,沒有用價格機制,電影院的座位則不然)。但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維護非價格機制運行的成本,或者說它所造成的「浪費」,要遠遠大於價格機制。 所謂維護機制運作的成本,就是我這裡提到的「視角」——交易成本。

至此,這篇答案的邏輯就可以梳理出來了:之所以不能「讓富人和農場主們就花了這個錢」,根本上是為了保護所有人是私有產權,為了保護價格機制的順利運作,為了避免價格機制缺位後的更大浪費——為了「greater good」。

誠然,我們是不拒絕,甚至願意鼓勵富人主動捐錢給窮人的。但這和「讓……就……」,有著根本的區別。

當然,我明白題主的原意也不只停留在牛奶和畜肉上(畢竟最後是落在了分析「資本主義腐朽」的這個大問題上……),要完整論證清楚這樣的大問題,遠遠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說不定分分鐘要被《資本論》糊在臉上。所以,我只能基於自己學的一點兒經濟學,給出一個看待的視角,供各位討論。也期待更好的答案出現。

此外,再補充一點,公平正義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的追求,即便是題主看起來可能道德上有些可鄙的、整天叨逼叨的、為腐朽的資本主義站台的那些經濟學家。

任何窮人所遭受的苦難都提醒著我們這個世界的不完美,提醒著我們要繼續努力讓他更好。

相應的,經濟學家也不是沒有提出對應的辦法:

比如, @XX小王子 提到的「以工代賑」,政府投入資金到基礎建設,這是所謂的「財政政策」。 比如,增加貨幣供給來驅動經濟,這是作為的「貨幣政策」。

雖然以上兩種政策是否真的能達到目標,讓窮人的狀況得到改善也有爭議,但「腐朽的資本主義」確實也是想了辦法。

此外,還有向富人徵收更高的稅,增加公共資源包括教育、醫療的投入,盡量創造出一個機會均衡的社會環境等等。注意,以上方式都是在價格機制的大框架內運作的,可能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價格機制,但沒有動其根本——是為了「greater good」。

本文作者:

於松民,知乎賬號@由之,國科大在讀博士,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方向為能源經濟學、氣候變化政策設計與評估、基於agent-based model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模擬。曾多次在線上或線下講授微觀經濟學課程,系列講義連載於實名微信公眾號「於松民」。

對相關領域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朋友們,歡迎學習該老師的主講課程:

微觀經濟學入門 - 萬門大學

中級微觀經濟學精講 - 萬門大學

(註:本文經作者約稿,小編修改潤色,作者再審核三個步驟而成。如有缺漏,敬請指出,不勝感激)

推薦閱讀:

真的是注孤生嗎?——看看經濟學家怎麼說
黑城堡227.《冰與火之歌》中的經濟學(下)
和張公子比比贊同數

TAG:经济学 | 学习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