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流家庭教育(3):技能與智能
有兩種類型的能力:技能與智能。
搬磚是一種典型的技能。技能的提升通常比較簡單,隨著時間的推移熟練度上去,你的效果也就會上去。所以對於技能提升,努力常常容易看到直接的、明顯的效果。
而智能這個東西,努力和能力提升的關係,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因為所謂的智能,它的基礎是對規律的把握、問題的分析判斷、策略的制定、高質量的決策。衡量智能的核心標準,不是熟練度,而是對本質的把握。
例如人際關係能力,你需要知道面對什麼人,他是什麼狀態,現在他想要什麼,你講什麼會激發對方的興趣,能讓人舒服。這些背後需要對人性的了解、對心理的閱讀、對需求的把握、溝通的策略等等。不是你每天都跟人打交道,就能自然的更上一層樓。所以很多人跟人打交道一輩子,水平還是非常低。
需要說明的是,智能是基於技能之上的。例如你要有出色的人際關係,至少你講話發音要能讓人聽懂把。講話發音是技能驅動的,通常熟練度上去就好了。
在歷史研究中,有一種看法是將牛頓三定律的發現,作為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的開始。
這三大定律,將人類智能提升到了新的階段:對於我們的物理世界,有了更為本質的把握。基於這些發現,人類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變世界的能力。
如果你不知道這三大定律,可能你非常非常努力的想飛出地球,但方向完全不對。
掌握了牛頓3定律的人,相比沒有掌握的人,在物理上層次上是不同的。前者很容易看出後者的問題,而後者卻難以做到這一點。這些事情如果你一開始沒有站在更高的層次上,也沒有渠道去一窺真相,可能終其一生,無論怎麼努力還是在原來的高度。
托勒密,古希臘偉大的天文學家,在公元二世紀,已經比較精確的計算了月球和其它行星的軌道。他當時建構了一個模型,通過三十二個的圓的計算來推導出了天體軌跡,可以說是奇蹟。
今天,任何具備基本物理知識和工具(牛頓運動定律、微積分等)的人,都可以比托勒密更快更精準的計算天體運動規律。但說實話,我們大多數人對天文的熱情比不上托勒密、智商恐怕也未必有他高,但我們站在了更高的層次上,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智能這個東西,並不是簡單的說靠個人的努力,你的起點在什麼層次,是超級的重要。
我們常常看到聰明的人,卻很少看到有智慧的人。這裡一個關鍵的差異,就是聰明往往一個人頭腦靈活就能達成。而智慧,很多時候遠遠超出了個人的能力,而是還要取決於他站在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思想的肩上。
我以前讀書的時候,有位同學學習很努力,每天晚上熬夜讀書,英語背不動就繼續背,數學錯了就工工整整的重新抄一遍,甚至生病了都還在學習。
家長拿她作為榜樣,我就覺得這事明顯不對,這個感覺已經是把學習當成了搬磚了。
流水線體系擅長培養工人,而工人的核心訓練方向就是技能熟練。比如上車間你要學會這麼幾個操作,知道啥時候做什麼動作,形成肌肉記憶,好啦可能就差不多了。
但是反過來,這貨本來就不是為了幫助人們升級智能設計的。你讓他們培養人的智慧,那也太為難了把。
例如數學,本來一個很重要的教育意義就是培養數理邏輯智能。但是在教育流水線中,更多的就自然的用技能方式來做教育啦。技能思維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幾乎任何問題,最後歸納的改進方式都是「多練習、多做題」。
曹振鏞是道光皇帝時代,最得寵的人之一。
據《瞑庵雜識》記載:
「曹文正公(指曹振鏞)晚年恩遇日隆,聲名俱泰。門生某請其故,曹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多磕頭、少說話「,的確是他的經驗之談,但是這事到其他人那裡是不是就可以用了呢?
如果是技能,那基本上就可以直接套了。但問題是,少說話,那到底什麼時候該說話呢,該說什麼話呢?
這種就涉及到對心理把握、局面判斷,也就是」智能「所在了。沒有這些可能磕了幾年的頭,說了一句話就被砍啦。
據說通用電器一個機器壞了,導致停工。工程師們找不出原因,於是請了一位專家。
專家到機器旁邊觀察了一會,偶爾敲打一下機器,然後指著一個地方說:「這個地方的螺絲再上緊一圈」。
然後機器就照做了,專家收費1萬美金。
有人問他為什麼就是上了個螺釘,為什麼要收一萬塊。
專家說:上螺釘免費,知道在這裡上一圈1萬。
有次放假,我幫高中的表妹補數學。
家長的困惑是,平時作業也在做,也找了補習,但是成績總是提不上去。
那幾天她在做試卷,我就讓她把錯題重新做一遍,在旁邊觀察她怎麼做的。
在做題的時候我留意到,她在一些地方會有比較長的猶豫、停頓。其中在方程等式兩邊移項的時候,以及分數通分、加減和化簡的時候,幾次她都停下來,有時候會塗改剛才的操作,而對最後的結果也拿不定注意,另外也出現了移項和分數的錯誤。
在觀察了一段時間之後,我讓她停下來,問她覺得自己問題在哪裡。
她拿著試卷,跟我說最開始她在哪一步錯了。
我在問她「你都是怎麼處理錯題的」。
她說重做一遍,就像剛才那樣從頭到尾做一遍。
然後我問「補習都做什麼」,她說做試卷,然後老師講。
其實在我看來,別的不說,她在移項和分式加減這兩個基本操作上,並沒有充分掌握。而這兩個點儘管是初中的內容,但後續的數學往往是依賴這些基礎知識的,所以如果掌握不牢靠,後面就各種隨機會出現問題。
我就跟她說,接下來我們的重點,就是把初中的教材找出來,先重點解決這兩個問題,其他的都放在一邊。看上去她每天你都在做試卷,但是平均用力,這裡敷一下那裡敷一下,關鍵性的問題都沒有突破。本來學數學是應該提升智能,現在已經變成了刷試卷這個技能活動。
前面我們討論了技能-挑戰-情感圖。這種平均用力的方式,很多時候她在處理已經很熟練的問題,這時候可能難度太低容易厭倦;而另外當遇到自己的弱點時,有可能因為缺乏能力,其實還是搞不定,最後體現在成績上,就是重複勞動沒有效果,於是容易焦慮。所以看上去儘管天天在努力,但是情感體驗並不在一個健康的狀態上。
在現實中,每個人的學習進度、對特定領域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樣的,而流水線教育體系的特點是,管你怎麼樣我都照常運轉。
哪怕一個人在初二考試打了一百分,也不代表他真正掌握了關鍵的知識,更不用說如果本身當時成績就差。今天這裡拖欠一些,明天那裡拖欠一些,然後流水線又在繼續走,可能有些時候就一路一直趕不上了。
經常有家長甚至小孩,在特定科目比如數學,努力缺乏效果,就認為是天賦問題,其實以我的經驗,就中小學那些東西,掌握絕大部分不需要什麼特殊天賦。問題在於,很多人哪怕是努力在學習,也可能會卡在某個某些特定的點上,然後就被流水線拖死。
很多家長困惑我家小孩小時候成績不錯,怎麼到了初高中突然間就下來了。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學科比較初級簡單的時候,你可以用技能性的方式來學,比如各種解法,再比如可能添加輔助線的位置就那麼幾個,那就記下來挨個嘗試唄。但是問題複雜性越高,情況千變萬化,這種方式最後會崩盤。
這種硬懟的學生,簡單的特徵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問幾個為什麼就啞火了,做對了一道題目,變換一下條件,或者換一下馬甲就不認識了。反過來,真正把握了學科本質的,對於千變萬化的題目,在他們看來往往是那麼一些簡單事物的組合。
在今天的教育體制下,哪怕學生最終上了看上去如雷貫耳的學校,可能很大程度上也是高強度優化訓練的結果,但是並沒有培養出對於他們人生成長最重要的基礎智能,例如戰略規劃能力、學習能力、關係與溝通能力。所以哪怕在學校體制裡面不錯,一到社會上就可能大幅度下滑甚至崩盤。相比於學校,社會複雜度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這種看上去忙碌,但是沒有抓住重點的重複性學習方式,我稱之為打卡式學習。這一點上,流水線體系在工廠、公司和學校,往往都有大量相同的」員工「,關注工作形式甚於關注工作本質。
學習是一種智能,而教育也是一種智能,而且教育還是要基於學習的。如果一個人不是一流的學習者,很難想像他會是一流的老師。
很不幸的是,今天教育體系的老師,本來一開始也是教育流水線的產品,然後又是教育流水線的員工。這個體系中出現高智能的教育者是一種異常,出現熟練工倒是一種正常的結果。
=========
本文是「如何打造一流家庭教育」第三篇,關注公眾號「父范學堂」獲取後續內容分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