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感性與理性的中立 — 產品思維研究

2016年是我正式從事產品方面工作的第一年,當時我負責區塊鏈應用的研究和原核心產品的運行,那會我已經有了半年的工作經驗,而身邊還在讀書上學的同學對我的事業深表好奇。

有一天,我參加了一場初中同學組織的聚會,在每個人介紹完自己的情況之後,我初中時期所在班的班長就向我提出了一項有趣的問題:「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我當時猶豫了一會,期間腦子也在不停地思考,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他是一個既擁有感性也保持著理性的中間者,在一個項目團隊中必不可少的推動者」。

雖然產品經理到目前為止,沒有清楚的定義,但它所覆蓋的領域廣而深,似乎每個行業都有產品經理的存在,但由於近十年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也更加廣泛,所以像UI、研發工程師、產品經理這些大眾以前所不知的職業,也在近幾年走入到了人們的視野里。

其實我一直想寫部關於產品方面的書,但由於最近這幾年有關產品的書籍實在是太多了,而各種方法論也相繼出現,所以我不得不先停下來進行思考,或許在未來這兩年多里,我可以完成一下人生價值觀的自我改造,而這篇關於產品思維的研究,也是很好的開始。

現在互聯網上總是在討論「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而這個口號生來就是要面臨吐槽的,但「人人都有產品思維」,確是未來道路上必不可少的。

做一個偉大的產品來取悅自己。

— 騰訊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

1. 產品的思維認知

1.1 回歸本質

微信對產品思維的定義:「所謂抽象就是要找到所有複雜東西的共性,然後就做共性的這一點點,所以沒有給微信下標準定義答案,而是用戶如何使用微信,決定了微信對用戶而言,它到底是什麼,不給產品下標準的定義,這樣一來可以讓產品更自由地發展,另一方面,也給人帶來不同的想像空間,因為產品最終是什麼,是用戶說了算」。

凡是用戶有需求,就會有市場,這是每一位互聯網從業者都深知的,然而有個最大的問題,是互聯網本身所覆蓋的範圍非常廣闊,所以我們要先確定好自己的邊界,而這個邊界是根據目前現有可調劑資源,以及周圍環境而進行設計的,例如先從公司的戰略層出發,之後在進行具體方向的討論,最後再針對於哪一部分人群作為產品的通道入口,而最優先照顧該類人群用戶,然後我們再考慮更深一些層次的內容,這是基礎,也是本質。

對於用戶來說,需求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個是「主觀需求」,既表示我目前需要某項功能,而當前產品並沒有給我提供,產品在推送這項功能後,我會獲得一定的滿足。而另一個是「潛在需求「,既表示我目前並不知道我是否需要,而當前產品向我進行了推送,我在使用後發現這正是我想要的,我因此獲得極大的滿足。最後一個則是「客觀需求「,既表示我表面聲稱是極大的需要,而產品也向我進行了推送,然而使用後發現並沒有什麼用,又或者我內心上壓根就不需要,因此我的滿足感並不會增加,但有可能會減少。

由以上這些,可以客觀地解釋了,為何我們在討論或研究產品時,經常會將痛點、癢點、興奮點這三種進行分類。

這裡我將痛點、癢點、興奮點這三類舉例分析:

· TIM 是通過移動端無障礙地讓用戶隨時溝通來解決痛點需求,同時還提供了辦公類功能滿足癢點需求,而且它本身依然是QQ的賬號系統且還有簡潔的頁面設計,那這就是興奮點需求。

· OFO 是通過移動端+共享單車的方式幫助用戶方便出行以來解決痛點需求,同時還提供多樣化的車型和優惠減免服務來滿足癢點需求,而且它本身還經常搞騎行送紅包的活動,那這就是興奮點需求。

· UNIQLO 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平民價日本服裝售賣來解決痛點需求,同時還提供優質的客戶服務和良好的試衣間環境來滿足癢點需求,而且它本身經常會去搞一些限時特優、贏商品卷等活動,那這就是興奮點需求。

實際上產品在最初的階段(也可以稱為種子階段或種子期),只能滿足用戶的基本痛點需求,就像微信剛問世那會基本沒有任何附加功能,而產品和開發團隊此時也會將痛點需求列為最高優先順序別來處理;當獲得了一定的核心用戶之後,後面的癢點需求會逐漸變為團隊的主攻設計方向,比如微信在2.1版本開始將「查看附近的人」和「視頻聊天」兩項功能加入,結果引爆了微信用戶的增長點;隨著爆發增長期的結束,用戶流失率就開始逐漸增加,所以這時為了不讓產品過早的進入到衰退期,興奮需求會是團隊的全力主攻方向,而產品未來的成敗,也將在此定奪。

實際上以前關於興奮點需求方面的產品競爭有很多次,例如滴滴與Uber、58與趕集、優酷與土豆,目前共享單車的產品競爭也正逐漸從癢點需求期到興奮點需求期,屆時誰會佔擁絕大市場,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1.2 環境優勢

由於互聯網的高效便利和大規模的應用覆蓋,在加上互聯網能有效地幫助傳統行業實現轉型升級,並且還能給我們生活中帶來許多環境改善,因此就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應用體系,我們稱之為「互聯網+」。雖然目前互聯網行業主要以BAT為格局,無論再好的產品,背後都有它們的影子,但未來的幾十年互聯網行業會出現好幾十家或上百家像今天BAT規模的公司,而它們的出現方式,最有可能的是先做一款能轟動世界的產品,然後立刻從目前格局中突破出來,等大型的互聯網公司發現時,恐怕用多少時間和資金都很難在追上了。

具備產品思維最好要先具備相應的互聯網思維,因為目前我們身邊有很多產品,都是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環境下,哪怕不是的,它多少也是跟互聯網有些關係,如果你想刻意避開這一切,那恐怕只有歸隱深山老林了。

2. 產品思維的認知

心理和精神學是這樣解釋思維的:

「思維最初是人腦藉助於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

思維是無法具體定義的,雖然思維是我們每個人所具有的,但對於思維到底由什麼構成,以及它的組成方式,尚沒有一致的看法,而對於我們現在所說的產品思維,實際上它有比較系統性的解釋,比如如何利用自身現有的可調劑資源,在恰當的時間和環境下,去解決日常生活中一部分人群的需求,並從多個角度去出發,去進行思考,最後通過不斷地挖掘和分析,逐漸完成整個過程。

擁有良好的產品思維,可以有效地去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對產品本身也有獨特的分析和見解。一個團隊是否能走向成功,最為關鍵的也是產品經理所具備的思維模式,如果說技術開發者是負責造車的輪子,那產品也就是設計車艙的人,假設沒有良好的產品思維,即使技術把車輪造的再圓,車艙一旦設計的太矮或者車艙內忘設方向盤,那駕駛者也是無法駕駛車輛前進的,即使開動了,相信用戶體驗也是非常糟糕的,所以產品思維對於pm來說,就如此的重要了。

2.1 用戶人群的分類與研究

不同領域的產品,有不同方向的用戶人群,目前最普遍的區分方式是按性別、年齡、職業、收入來進行劃分,而更為細緻的則是按用戶的性格進行分類,比如技術研究者、探索嘗鮮者、金融從業者、批判思維者、理想主義者、現實主義者、保守主義者等等,不同類別的用戶人群,對產品的需求也會有所不同,而目前互聯網的絕大多數創業產品,則是從探索嘗鮮者進行下手,例如最近很火的在線視頻社交app,它是從傳統直播的一群人看一個人直播,變為隨機式的人與人單面進行視頻溝通,由於新穎的模式,探索嘗鮮者會成為該產品的第一批用戶,而隨著產品的不斷更新,探索嘗鮮者會被逐漸轉化為保守主義者,這時產品就像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已經成為了一部分人日常生活中的水和電。

(如圖,來自騰訊智庫的研究報告:與 95前人群相比,95後對新社交產品的興趣更高,對各種新穎功能更願意嘗試)

2.2 用戶視角的轉換

「鵝廠有些產品太過自我 PR,容易自我沉醉」,2016年2月騰訊前CTO張志東在騰訊內部發表的一篇文章里說到,由此引發內部員工熱議。

我們經常說人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來換位思考,而對於pm來說,更需要的是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拋開自己已有的主觀認知,把自己當作是一個新手小白一樣去體驗產品的整個流程,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調侃的,好想身體被掏空。

其實作為一名產品設計者,首先要明白產品服務的是誰,而這部分的用戶真實需求又是什麼,如何將產品設計到位,以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在達到最基本的痛點需求後,再不斷地迭代推送產品的新版本,最後挖掘更多潛力,以創造產品價值。

我曾經有幸在望京遇到了一位做約人社交產品的90後創業者,她的公司上上下下沒有一個負責產品的員工,而作為boss的她,自己卻承擔著pm的角色,當我了解這些情況後,我就充滿疑惑地問她:「那如何了解真實的產品需求?」她猶豫了一會並告訴我:「我每天早上起床後,都習慣去附近的咖啡館坐一個小時,期間我經常會向咖啡館的陌生面孔主動交談,希望他們能體驗一下我家的產品,並做個評價」。

其實剛剛那段已經把信息說出來了,首先場景是中低商務消費場所,人群主要都是已經步入社會有好幾年工作經驗的從業者,再加上生面孔的特性,說明來買咖啡的很多都是有臨時需求的,而她本身是做約人社交產品的,這意味著咖啡館就是很好的用戶信息來源,而且很具有參考價值。

美國政治學家Harold Dwight Lasswell,曾提出過5W1H分析法,之後經過人們的不斷運用和總結改進,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思維模式,我們叫它「5W1H」模式。

(如圖,5W1H分析法,也稱為六何分析法)

2.3 用戶潛在需求的挖掘

用戶之所以產生需求,主要是由於用戶對當前所處的環境感到不滿,假設我們處於一個已經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那為何春節的搶紅包功能會吸引如此多的用戶參與呢?拋開跟風以及節假日氛圍等客觀因素,其實最主觀的還是因為用戶本身,隱藏在人性內的貪婪。我記得快手的CEO曾這樣說過:「我到現在也不知道為何快手會火。」其實拋開一些客觀上的解釋,更能很好地發現目前的現象,因為人性的渴望有了匿名社交和lbs的出現,因為人性的懶惰有了外賣和團購的流行,因為人性的傲慢而有了遊戲皮膚增值服務等等。

正因如此,在產品思維的作用下,對很多事物的思考也會從人內心深處的層面出發,如果用產品思維來推論學校的泰爾弗商務分院這種教育項目,是完全可行的。

有些產品,從人性深處的層面出發去設計,擦了法律的邊界,但也因此帶來了很多價值,而有些產品,可能從一開始並沒打算按這種層面去設計,但由於複雜環境帶來的變化,逐漸也變為了大眾消遣的娛樂產品。

(來自Se7en里的片段截圖,豆瓣評分8.7)

2.4 確立產品的核心結構

在擔任pm期間,一定要努力避開一些不靠譜的任務要求,包括但不限於boss要求項目改版、leader拍腦袋做決定、外部的壓力,因為這些要求會打亂產品的設計規劃和方向,只有在盡量避免這些無理要求,且按合適的路線去進行發展,才能有所突破。

在一定規模的公司內,由於公司的整體框架結構相對完善,有時其他部門的項目經理,為了能早日完成KPI任務,會經常拉上各部門的項目經理進行討論,希望某某部門的產品能加上我們部門主導的功能等,雖然這確實是個可行的方式,但由於產品本質的差異和功能適配等問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融合方式並不能給產品帶來什麼好處,反而會成為綁架用戶或影響用戶體驗的導火索。

這裡引用一下張小龍的產品觀說明:「微信從一開始到現在,一直保持著核心的功能結構:一套包含眾多對象和消息的 I/O 系統。其它的功能幾乎都以插件的形式存在,甚至,像是根本不存在。像搖一搖、漂流瓶這些功能,其實都是可以從微信里拿掉的。它們的有無都系統的結構是沒有影響的」。

(如圖,微信進入界面的顯示圖,這張圖曾引起業內廣泛熱議)

3. 產品思維所改變的人生

3.1 產品思維對事業的改變

在boss眼中,希望你是一名好的營銷專家;在技術眼中,希望你是一名好的佈道者;在UI眼中,希望你是一名好的藝術家。你可能在boss直聘上看過這樣的崗位要求描述:

1 年以上互聯網產品經理從業經驗。

對xx產品有濃厚興趣,深入理解搜索用戶需求。

對xx足夠敏感,有嚴謹的邏輯分析和判斷能力,能夠針對相對複雜的問題,結合對數據的分析解讀,給出準確的判斷結論。

有優秀的產品設計、數據分析、用戶體驗評估能力。

溝通執行能力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團隊合作精神。

思維活躍,有創新精神。

而實際上這些內容,大部分都是圍繞著對應聘者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效率進行的要求,畢竟在大的公司里,除非是全面負責一項產品的vp,一般情況下主要是聽從安排進行工作,而效率可以決定你能有多快地完成任務,而思維則是決定你未來是否會升職加薪。

請記住這樣的一句話:「教授想要的是會飛的汽車,而用戶需要的是能開的汽車,然而最後大家得到的卻是140個字元。」由此可見,真正能決定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出色,並不在於是否懂得多,是否執行效率有多高,而很大一部分在於產品思維模式的運用,如果這些你都沒有,那可能就是設計140個字元的人了。

(如圖,特斯拉無人駕駛的環境識別,圖片來自《商業內幕》)

3.2 產品思維對生活的改變

一般擁有產品思維的人,在與他人進行交流分享時,都會保持著同理心,也就是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而對於pm來說,正因要隨時去體驗用戶的感受,並且以此來指導產品的功能設計,所以擁有產品思維的人,一般都比較注重順應及理解,而不是對事物的變化和人的情感含有抵觸情緒。

實踐是能夠讓擁有產品思維的人來進行表現的最好方式。相信每一位健康的成年人對於生活都有一定常識,而在遇到一些讓人心情糟透的事物或體驗時,擁有產品思維的人能依依列舉問題所在,並提供合適的可行性方案化解問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很多負能量,比如一個人的隨口抱怨,又或者是某個糟糕的事物突然出現,其實這些事物所造成的影響本身並不大,但由於人複雜的心理因素,導致事物不斷地在擴大影響,畢竟抱怨往往是不需要進行思考的,所以會顯得很廉價。

不對事物抱怨的思維,並不是全盤讓我們接受這一切糟糕的事物,而是通過產品思維的特性,來提醒自己要擁有責任感,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適當的處理方式,逐漸擺脫「傳統思維群眾」的引力,最後做出與眾不同的事情。

(如圖,產品經理思維與普通思維在擔責問題上的不同)

4. 總結

目前互聯網行業對PM的綜合要求普遍非常高,甚至還特定要求應聘者必須是技術或市場基礎背景才能任職,因此對於很多公司來說,非常厲害的PM是可遇不可求。

作為pm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也就是本篇一直在討論的「產品思維」,它的鍛煉過程是要有系統性的,不能光靠一天兩天的方法論指導所能達成,現在有很多培訓機構,打著行業大牛親身授課的幌子,去坑各種在校生或剛步入職場的新人,而實際上這波人培訓出來後,雖然能過得了一些基本的面試,但實際上能真正達成pm這種職位所要求的,可能連四分之一都不到。無論是產品還是技術,又或者說是UI、市場等等,這些職位很多都需要特有天賦和系統學習,才能真正做出色的。

未來30年,產品經理的職位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失,而取而代之的,則是擁有充分邏輯思維和強大技術運用基礎的跨領域新職位。

推薦閱讀:

A/B測試:概念 ≠ 執行
To Be A Product Manager | Day 1
如何讓知乎氛圍變的更好?從幫知乎找一位社群氛圍產品總監開始
產品經理懂技術!看這一篇就夠了~
To Be A Product Manager | Day 84

TAG:产品经理 | 互联网 | 思维与产品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