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裡的珍珠 | 魏瑪城中的包豪斯

你很可能是由於尋訪文豪的足跡而來到魏瑪,不過卻一定會在這裡發現一種先鋒而簡樸的藝術形式——浪漫的伊爾姆河畔公園人來人往、古典的德意志國家劇院威嚴莊重,但在魏瑪,包豪斯的痕迹無處不在。這種誕生於魏瑪的藝術風格在這裡度過了甜蜜的童年,並以此為基點,走上了顛沛而偉大的旅程。

孕育 | 延續千年的藝術小鎮

德國中部的小城魏瑪(Weimar)並不算是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的城市,相比較於南部巴伐利亞各種中世紀風格濃郁的小城、西邊浪漫古典的海德堡(Heidelberg)和教科書一般的「巴洛克之城」德累斯頓(Dresden),魏瑪的城市風格似乎並不引人注目,或者像安徒生所說:魏瑪不是一座有公園的城市,它是一座城市的公園。

Photo by Nikater CC BY SA3.0

但就是這樣一座小城仍然每天吸引著人們以藝術的名義來到這裡。18世紀,這座德國中部的小城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德國啟蒙運動的光輝下,歌德、席勒在這裡創造了德國歷史上的文學巔峰;作曲家李斯特在這裡排演了多部經典劇目。如今,歌德國家博物館、席勒故居等遺迹仍然提醒著人們這座城市往日的榮光。

歌德與席勒雕像,Photo by 窮游er laohuan200

但在這些文學巨匠的名字之外,有一種誕生於此的風格仍在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包豪斯(Bauhaus,德語中意為「建造房屋」 )。

誕生 | 野蠻生長的包豪斯

20世紀初,比利時建築師亨利﹒范德維爾(Henry van de Velde)在魏瑪大公爵威廉﹒厄尼斯特(Grand Duke William Ernest)支持下創立藝術與工藝學校,這成為了包豪斯學校的前身。

如今在魏瑪你可以去包豪斯博物館去了解這一對世界建築設計產生深遠影響的流派,雖然這個博物館樸素的外觀可能會讓你覺得和它的歷史地位不相稱。但就像格羅皮烏斯在他撰寫的《包豪斯宣言》里所說的那樣,曾經的建築裝飾是為了視覺藝術,包豪斯則把建築從繁文縟節中解放出來。它所追求的是平民化的現代主義。

包豪斯博物館正門,Photo by Sailko CC BY SA3.0

走進只有一間主展廳的包豪斯博物館,你會發現這個流派在魏瑪的生命周期並不算長。

包豪斯博物館內的如織遊人,Photo by 窮游er 張鴻鏡建築師

學校在開設之初便有了繪畫、戲劇、服裝設計等多個專業。學生們設計和製作各式海報、模型、器具、傢具甚至校舍。展廳里陳列著各種簡單甚至有些稚嫩的設計,不起眼的水杯、簡樸的房屋模型和簡單的傢具倒是和博物館的外表相得益彰:摒棄所有不必要的,回歸設計的最本質功能——實用。

變革 | 一種美學的誕生

離開博物館,如果你向廣受歡迎的公園——伊爾姆河畔公園(Park An Der IIm)走去,1996年重新命名的包豪斯學校就在瑪麗安大街(Marienstrsse)旁。主教學樓是很有辨識度的「包豪斯風格」——簡潔的線條和鮮明的玻璃窗。

魏瑪的包豪斯大學,Photo by Ralf Herrmann CC BY SA 2.0

現在看來頗有些普通的包豪斯風格在誕生之初極大地衝擊了當地人的眼球,它就像是風景中一團燃燒的火焰。人們一旦習慣了某種類型對於新生事物的接受會有些緩慢。

1921年的包豪斯雕塑,Photo by Mcgimly

在高感官的新藝術派佔據統治地位的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你一定見過那些充滿半色情裸女雕像和其他浮誇裝飾的傢具),包豪斯所倡導「將裝飾從實用性上剔除出去」的理念無異於一場革命,一戰結束之後凄風苦雨的世界和機器大工業的迅猛發展讓這種新興理念有了發展的土壤。

人們厭棄了矯揉造作的新藝術派,儘管有些緩慢,但包豪斯卻真實地改變著我們這個世界。這種改變不光是在設計理念上,更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態度。

震動 | 與時代共前進

用某種通俗的形容,誕生之初的包豪斯像是朋克搖滾與無政府主義的混合體那般反叛和令人著迷,對於那些裹著貴重絲巾為各種藥方憂心忡忡的人群來說,包豪斯風格的東西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離經叛道讓人驚訝的(當時的人們哪裡會想到用鋼管來製作椅子)。

包豪斯的實踐者們認為所有的裝飾和過度的點綴都是一種偽飾,他們想要的是良好的功能而不是過多的裝飾。在包豪斯學校的辦學理念上,他們崇尚無邊界的教育氛圍:畫家、舞台設計師、陶藝師、銀匠、平面設計者和傢具設計者通力合作,沒有界限,沒有距離,令人陶醉地融合了自由的愛、前衛的設計和顛覆性的聚會。

包豪斯風格的打字機,Photo by ChristosV

他們所創造的並非某種風格,他們摒棄風格,站在當時人們思考方式的對立面,卻意外地打開了新時代的大門——那是一種嶄新的生活理念,一種對於美學大眾化的追求。包豪斯所追求的美學理念和一戰後德國「魏瑪共和國」短暫的民主追求不謀而合,也有著令人唏噓感慨的相同命運。

遷徙 | 顛沛流離中的壯大

1919 年到 1925 年,包豪斯在魏瑪度過了它甜蜜的童年時期,因為政治壓力,包豪斯學校被迫遷往德紹。包豪斯在德紹的生命也並不長,在納粹的壓力之下,當地政府不得不放棄對這座學校的支持。1932 年學校搬到了柏林,成為了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私人學校。

德紹時期的包豪斯設計

納粹當局最終在 1933 年關閉了包豪斯學校,格羅皮烏斯則離開歐洲前往美國,在那裡他成為了現代建築的先行者,誕生於德國的藝術形式走向了世界,人類美學邁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後記 | 在這世界生根發芽

在包豪斯的故鄉魏瑪,如果你去伊爾姆河畔公園後面的小山頭,在一條叫做 Am Horn 的小路盡頭,會看到一座白色建築,被直白地叫做 「Haus am Horn」——翻譯過來就是 Am Horn 小屋。這是包豪斯學校在魏瑪留下的唯一倖存的「遺迹」了,格羅皮烏斯設計了這座房子,卻因為經濟窘困而將其出售。

儘管在誕生地已經成為傳說,但是包豪斯卻在全球範圍內取得成功。現如今的桌椅、燈具、廚房用品都深受包豪斯簡約實用風格的影響,和包豪斯有著相似理念的日本品牌無印良品頗受追捧,包豪斯風格的建築也從讓人目瞪口呆到習以為常。

特拉維夫的包豪斯建築,Photo by Berg A CC BY SA3.0

作為一種仍然在深刻影響著我們生活的藝術流派,包豪斯不追求意義,它的意義卻非同小可。儘管它一直在追求純粹,但卻在追求純粹的道路上被賦予了極為複雜的歷史使命,也正是從包豪斯開始,人們人們意識到設計的功能並不全是在其實際效用,更在於它是對人們外在需求的一種解答。

歡迎關註:

知乎機構號:@窮游錦囊

知乎專欄:對世界上癮(國外) &錦繡山河走遍(國內)

窮游錦囊微信公眾號:qyerguide

下載有用、有趣、能救命的 「窮游錦囊App」,獲取全新的旅行靈感及實用的旅行指南。

推薦閱讀:

這裡才是北海道降雪No.1的滑雪場
Coachella - Woodstock In My Mind 音樂節介紹
找不到理想的京都旅行書,所以自己做了一本
甪直:養在深閨人未識|中國古鎮系列
近期促銷機票資訊匯總,國泰/山東/新加坡/長安/香港快運航空促銷,還有今天不太給力的海航會員日。

TAG:旅行 | 德国 | 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