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樣東西,思考時需要警惕它,溝通時需要利用它
從「擺事實」到「講道理」,你的邏輯還缺什麼?
什麼人喜歡「價值觀假設」?什麼人喜歡「描述性假設」?
為什麼這兩種假設可以讓你的論證更簡潔有力?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
1、越重要、越複雜、越有爭議的結論,越需要完整的證據鏈職場上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只要有工作成果,一切紛至沓來。
我是很欣賞這種心態的,只不過,工作成果不會自動變成同事和領導腦子裡的信息,你至少要「送佛送到西」,向別人解釋它們的意義,證明它們的可靠性吧?
就算你是個標準的「技術男」,高考作文的套路你一定知道吧?你要背一堆名言金句,讓論點更精闢有力,你還要背上百篇素材,讓文章更豐滿。
職場上的彙報也是一個邏輯。首先,你需要一個簡潔的結論,這一點,我在《為什麼善於思考的你,卻總在溝通上栽跟頭?》中已經講過。
你還需要有好的證據。
如果領導打斷了你的彙報,說「你說的這事兒,跟你的觀點,有啥關係啊」,這就是說,你的證據不能證明你的結論;如果領導說:「這些數據的前提和範圍,你調查過嗎」,那就是直接質疑你的證據本身。
越重要、越複雜、越有爭議的結論,越需要完整的證據鏈。證據鏈不是一堆數據、個人觀察的羅列,而是讓證據之間,產生相互證明的關係。
很多時候,光「擺事實」,是沒法「講道理」的。 為什麼呢?
2、事實性證據的天生缺陷
我們平常工作時,能擺出來的事實,有兩類,第一類是個人的經歷、觀察、直覺:
「我在不少超市裡都看到的這種洗髮水,貨架位置都很好,所以,我覺得可以代理這個品牌。」
「我朋友公司就用的這個系統,經常出故障,所以,我對這家供應商不是很信任。」
「個人經歷、觀察」的優點是可信度沒問題,但它們常常陷入「以偏蓋全」的質疑中。第一句,別人會說「你能去過幾個超市?」;第二句,別人會認為「也許是你朋友公司系統維護的問題」。
第二類事實型證據是「專家意見、典型案例、各種研究調查數據」,這類證據看上去可信度更高,但它們往往針對整個市場的研究,缺乏個案的針對性。
所有的事實證據都是有缺陷的,一是因為它們都是用的歸納法,沒法防止「黑天鵝」事件。第二,「相信」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如果「擺事實」,就能「講道理」的話,這個世界就不會如此複雜了。
再回憶那些激動人心的演講宣傳,並沒有什麼不大了的證據。
所以,讓證據更有力的,往往不是證據本身。在「擺事實」與「講道理」之間,一定隱藏著什麼神奇的東西。
3、「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先看一個案例吧。
2001年,騰訊的QQ用戶飛速增長,伺服器燒錢也燒成無底洞,之前的投資人,電訊盈科的「小超人」李澤楷不願再投,再加上投資回報已經很高了,就拉來了一個新的投資人,名不見經傳的傳媒公司——南非報業。南非報業花了1200萬美元,就買下了李澤楷手上的全部騰訊股份,這部分股份到了16年後的今天,價值450億美元。有人說,如果李澤楷不賣騰訊,他才是中國首富。
任何一筆投資,有買方,就有賣方,人人都有自己的投資邏輯,讓我們來假想一下,2001年的這筆交易,雙方的邏輯中到底隱藏著什麼,讓他們做出了相反的結論。
先猜猜李澤楷的邏輯:
證據:1999年以220萬美元購入,一年多獲利超過4倍。
結論:我們應該獲利了結。
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現,這個證據與結論的關係並不直接:一年獲利4倍就應該了結?那2倍怎麼辦?虧損怎麼辦?
到底什麼蒙蔽了我們,讓我們無法發現其中的邏輯斷層呢?因為在「擺事實」與「講道理」之間,還隱藏著一條沒有明說、但極其重要的判斷:
4倍的估值漲幅,透支了騰訊未來的價值,所以應該賣出。
這種隱藏的證據,是一種假設,因為說話的人並不打算解釋它,邏輯學稱之為「描述性假設」,下面的邏輯中,都隱藏著「描述性假設」。
這套系統經過嚴格認證,可以滿足一家大公司7*24小時的大部分售後服務需求
描述性假設:認證的內容中已經涵蓋了服務的大售後部分需求
即使是一套經過嚴格認證系統,也很難滿足一家大公司7*24小時的所有售後服務需要
描述性假設:售後服務的很多需求,是認證的內容無法涵蓋的
說完了李澤楷的描述性假設,我們再來看看南非報業的邏輯中隱藏著什麼:
證據:QQ用戶的增長和高粘性,證明了中國互聯網市場的巨大潛力和獨特之處
結論:投資騰訊,勇做接盤俠
這個證據與結論的關係,就更間接了。之所以跟李澤楷的結論相反,因為中間隱藏的邏輯不是描述現狀,而是一條描述未來的價值觀:
在中國的投資一定會有豐厚的回報,而騰訊是目前最大的機會。
這種隱藏的證據,也是一種假設,邏輯學稱之為「價值觀假設」,下面的邏輯中,都隱藏著「價值觀假設」。
加薪不必設上限,否則會使優秀員工流失。
價值觀假設:效率比公平更重要
加薪應該設上限,要考慮大部分員工的心理承受能力。
價值觀假設:公平比效率更重要
為什麼這兩種假設,對邏輯的影響那麼大呢?
4、隱藏的邏輯,才是最核心的邏輯
在你試圖證明一件事的時候,你必須知道,任何一句說出來的話,都會引發警惕和挑戰。證據越多,漏洞往往也越多。
而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它們都是隱藏的,沒有說出來。大部分人都會失去質疑的目標。我們有時覺得,別人說的話不太對勁兒,偏偏又不知道哪兒不對勁兒,就是因為其中包含這兩種假設。
而且,當你的結論中隱藏著一個觀點,你又不打算解釋,你的言外之意就是,這還需要證明嗎?難道別人不都是這麼想的嗎?
當然,這會引發下一個問題,如果是「不證自明」的觀點,為什麼這兩種假設會導致不同的結論出現呢?
5、「現實是什麼」和「世界應該是怎樣的」
一位從事房地產的朋友跟我說了一件事:一個購房者根本不看不出2000元/平米的裝修標準和競品2500元/平米的差異,但對於房價便宜500元/平米,卻相當敏感。
如果上面的是證據,你的結論是什麼呢?
如果你使用「描述性假設」,你的結論可能是;我們可以降低裝修標準,加大促銷力度。
為什麼這是「描述性假設」呢?因為假設的前提是「現實是什麼」——如果品質體驗相同,購房者會選擇更便宜的房子。
如果你使用「價值觀假設」,你的結論可能是:我們要大幅提高裝修標準,把我們和競品的差異擴大到客戶可體驗的程度,樹立我們的品牌形象。
為什麼這是「價值觀假設」呢?因為假設的前提是「世界應該是怎樣的」——我們的品牌應該代表裝修標準更高的房子。
兩種假設的不同,讓我們多了一個判斷對方性格的辦法。
一個人的邏輯中,常常出現「價值觀假設」,而且價值觀比較穩定,說明他原則性強,也說明他具有某些理想主義的情懷。你可以試著分析一下羅永浩、賈躍亭等人的演講。
相反,一個人的邏輯中,常常出現「描述性假設」,說明這個人現實感很強,做事比較客觀,習慣於避免價值觀的衝突。
當然,這兩種假設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價值觀假設,因為「描述性假設」背後也隱藏著一條「價值觀」:未來就是今天的延續。
6、「價值觀假定」是一個長期穩定因素
「我們認為,中國互聯具有長期投資價值。」
正是基於這條價值觀,南非報業一路收購別人不要的騰訊股份,直到成為第二大股東,還一直持股至今,只拿分紅,從不賣出(連馬化騰自己都時不時在減持),打敗所有專業投資機構,創造了單一互聯網項目投資回報的世界記錄。
價值觀,就是你認為值得為之努力的東西,比如「永遠不要嘗試作弊」、「冒險是創業者必備的精神」、「永遠不要打價格戰」等等,這些信念,你根本不想去證明。
人有原則,公司有企業文化,這些都會固化為「價值觀假定」,長期穩定後,不去佔用寶貴的思考時間,是一種簡單高效的做法。
阿里開除「搶月餅」的員工一年後,又復聘,在很多人看來閑得蛋疼,但它符合阿里的「價值觀假定」。阿里是電商的規則制定者,以前出現過大量的腐敗事件,所以,在它的文化中,不會去討論「什麼程度的作弊是可以接受的」這件事。
7
總結一下,假如工作彙報中出現了以下特徵的邏輯:
A:含隱藏的子邏輯;
B:作者認為是不證自明的;
C:對結論有較大影響的;
那麼一定是出現了這兩類假定。
在傳統的邏輯學中,它們都是「邏輯陷阱」,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想要說話簡潔有力,就不可能迴避這兩種有力的邏輯武器。
而且邏輯是中性的,不是你「邏輯」別人,就是別人「邏輯」你。所以,我最後有三點建議:
1、思考要細要慢,對邏輯中的這兩種假設,要反覆推敲其合理性,職場新人最好跟有經驗的同事探討一下,別讓自己把自已給蒙蔽了;溝通要擅於利用這兩種假設,讓自己的邏輯更簡潔、更少證據漏洞;
2、在接受信息時,重點鑒別對方的邏輯中隱藏的這兩種假設,是否具有欺騙性;
3、特別要注意「價值觀假設」,它如果重複出現,就代表著不容挑戰的企業文化、部門文化、領導的價值傾向?用好了,事半功倍;用壞了,頭破血流。
(本文為「職場邏輯能力提升」系列第三篇)
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首發,每周兩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相關熱文
邏輯性差怎麼辦?4個「蘇格拉底式提問」一定有幫助(之一)
為什麼善於思考的你,卻總在溝通上栽跟頭?(之二)
不會問領導問題,還好意思說任務太含糊?推薦閱讀:
※鴻觀和邏輯思維哪個的觀點更貼近事實和真相,誰的扯淡?
※學好數學真正需要的隱性天賦是什麼!?
※不學邏輯思考,你和動物有什麼區別
※羅振宇跨年演講之夜 阿里雲護航得到App
※培養孩子邏輯思維有多重要 ?12歲前要抓緊,提前突破學習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