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空間情感的你, 正離一個好的設計方案**越來越遠** (鏈接已修復)

(鏈接已修復)

感謝大家來到 MornEdu 本周的活動,從這周起持續3周,我們的主題都是空間情感營造方法論。博文(觀念),講座(知識和技巧),群活動(思維)

內容摘要:

這篇文章只說一個問題:什麼是空間情感?弄清楚這個,大家通過自己的鑽研、思考和學習,多少應該都能大致推理出空間情感應該如何營造。同時應該也能清楚的知道在空間情感的營造中,應該考慮什麼,保證什麼,判斷和權衡什麼。

圖中這個古舊的地方不知道在座讀者誰去過,是重慶十八梯的一角,挺有味道,有很強的歷史厚重感。許多學術論文以及官方發言都指明:這個地區因為沒法很好的承載現代的生活方式,所以當前的情況是住戶越來越少,臨近荒廢。所以改建更新計劃正在執行,設計方案也正在北京如火如荼的加班。

但我們仔細看一下這個圖裡的房子們:

除了最前面的哪幾個木草牆的老屋,後面一大片其實離我們今天的現代建築沒差多少,磚牆,玻璃窗。對比一下左邊不會被拆的房子,窗戶的間距沒差多少,也就是說室內空間並不算擁擠,採光量也不會不足到哪裡去,磚牆立面保溫性也不會太差.......講道理,單說功能角度,應該是夠用的。而問題是,為什麼還是會被定論為:這裡的空間跟不上今天的時代生活方式和需求呢?

因為體驗。

用老祖宗的話說:「以身體之,以心驗之」。普通話版:人先是用身體與一個物進行互動,從而使用物的功能。然後大腦就會對這個互動過程進行判斷,根據人自己的感覺、喜好、情緒等等判斷這個互動過程是不是人想要的,是否滿意。也就是說,所謂的體驗是一個過程。是因為十八梯所承載的生活過程/經歷不是人們想要的,所以人們覺得體驗不夠好,所以當地人才開始搬遷。

問題在於,「體驗不夠好」這句話說出來多少都顯得矯情,不符合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美德的。所以政府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設計師也好都會說這裡的空間沒法很好的承載現代的生活方式。說到底,大多數老城區改造其實和功能層面沒啥太多關係(和功能有關的多是路不夠寬,走車停車太麻煩),底層原因是這些空間的使用過程,」不是我想要「。

對應的時代背景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人們對心理精神層面的需求已經超越了對生理物質層面的需要。媽媽縫的書包不是牛皮的,款式不夠時尚;民工背的麻袋不是 LV Gucci 打牌產的....然後有些東西就必然要被無情的拋棄遺忘。

使用麻袋,這是與麻袋的互動過程,這是功能。麻袋是不是名牌,影響到的是我們使用麻袋時,外界對我們的看法之類,等等,而我們內心中也會多少都會對這種來自外界的看法有一些預期和期望,也就是人的心理精神層面的需求。一旦與麻袋的互動過程不能滿足心理精神需求,人就會對這個麻袋有所成見、會不滿。

反過來,為了讓這些麻袋不會被拋棄,製造者也只能花費大量腦細胞琢么,怎麼才能讓麻袋的使用過程符合人的心理需求。而這個耗費腦細胞進行琢磨的過程,對應到建築設計的過程中,就是我們所說的空間情感的營造。

幾個需要強調的點:

  • 空間情感營造的目的不是創造某種情感感受!即使現代主義缺人情味的空間也是有非常明確的空間情感的,人們只不過是不喜歡罷了。所以空間營造的第一個難點在於你如何判斷當代人喜歡啥。這是一場賭博,因為誰都沒法肯定的說自己對當代人喜好的理解是正確且準確的,所以我們只能不斷的去收集和多聽多看別人對當今時代的理解,從而不斷的對自己印象中」當代人喜好「進行微調和更新。建議的信息積累渠道有:

    1. 人文社科研究機構每年都會發布的各種人口調查、特性調查。這裡有大量的原始數據可以幫助你理解當今人的行為趨勢,從而反過來推理當代人喜歡啥。
    2. 外星人馬雲等等企業家創業家的演講、發布會等等(書就免了吧)。這類演講一定會提到他們對於今天人們的喜好的理解和看法。這些看法都是有一個龐大的調研隊伍和海量數據作為支撐下才會產出的。在這些觀點間進行對比,會幫助你積累在空間營造過程中,我們可以有哪些體驗候選項,以及每一種體驗的重點因素是什麼。

    3. 經常嘗試用文字以記敘文的方式描述我們自己的喜好。絕大多數人都會偏向於使用說明文、議論文之類的方式來陳述喜好,這樣的表達是對一個喜好的定性,固有的特點是抽象難以理解,所以在設計過程中基本沒啥用。舉例:水是液體。液體是一種定性。讓你用 PS 畫出一個液體來,你肯定會呵呵的呀。換一種方法,水是無色、幾乎透明、上面會映出周圍的倒影、水下的部分會看起來有點變形、水面上有波紋......以描述的方法進行陳述,設計的時候只要一條一條的把這些陳述都畫出來就行了。你的描述與正常人的普遍認知越相符,你的方案就越容易被人理解,你的空間就越容易被人喜歡,空間體驗越容易被人認同。

  • 情感是與空間發生互動的整個過程經歷在人腦海中映射出的一個結果。既無法用文字描繪,也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只能用圖或視頻側面展示。

  • 任何人心目中都會對一個空間有自己的預期和想像,那是他衡量一個空間體驗的標準。任何人的衡量標準都不太一樣,但從整體來說多少都有許多的共性和規律可言。所以空間情感營造絕不是視覺層面的創作過程,它是一個嚴謹的邏輯分析和驗證過程。調用的知識主要來自心理學,準確的說是認知心理學,而不是建築學!

<完>下面是本周講座介紹 及 群活動預告

講座預告:手把手教空間情感營造

話題是空間營造的方法論。內容太過於的多,所以拆成三周來講。立志要把空間情感從認知、到營造、到技巧三角度,把乾貨都手把手的教給你。以使你能正確、有理有據 且 有效的 營造高大上的空間情感體驗。

本次Live是第一部分,人的認知: [人是如何感知空間情感的?底層規律和關鍵範式](預計兩小時)

會講解到以下內容:

1 空間情感有哪些組成部分?

2 空間情感是由視覺效果決定的嗎?

(以一棵樹為例,我們所看到的樹與真實的樹其實並不完全一樣,準確的說差異很大。若不是這樣,就無法解釋為什麼我們可以不斷的在一棵樹上找到更多的可注意的細節。那麼既然我們的所見與真實的樹不同,那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什麼?)

3 視覺與空間情感的關係。(人是如何感知空間並決定自己的行為的?)

4 人與人對空間情感的感知一樣嗎?(空間情感與大腦的決策機制)

5 如何通過視覺控制/把握/營造空間情感?

6 答疑 本次Live適合: 建築學學生 想在面表達效果上做出提高的建築人 對空間情感/情緒一臉懵逼的建築相關人士

鏈接:手把手教空間情感營造

本周群活動預告

話題:【描述並分析一個空間的情感體驗】

5月10日:本周三,將通過自由討論的方式對一個空間的空間情感進行文字描述 並 分析其體驗是如如何體現出來的。請群成員提供你覺得高大上或想要了解的空間案例。若因任何原因無法通過群討論選出案例,則在 PINTEREST 上隨機選擇。Q 群:498102927

5月12日:同周三


推薦閱讀:

我回來了!//我的作品集:《建築學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建築新媒體從翻譯別的文章到原創為主需要多久?
創造一個充滿儀式感的空間,比如一把火燒掉才算完成的教堂
參觀投資10億建的廠是怎樣的體驗呢?

TAG:建筑 | 建筑设计 | 建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