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塑料在中國重生,但中國環境誰來拯救?

第74屆金球獎舉行頒獎典禮,中國影片無一入圍。但另一部國產紀錄片卻在這霧霾天氣刷遍了朋友圈,它就是王久良的《塑料王國》。這部影片在2016年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IDFA)中,突出重圍獲得了新人單元評委會大獎。

《塑料王國》對山東某地一個做垃圾回收的家庭工廠進行深描,以點帶面展現了全球廢舊塑料回收的產業鏈。那些充斥著骯髒垃圾、濃煙、污染水的畫面,那些依賴垃圾維繫生存一臉麻木與無奈的面孔,與重重籠罩都市的霧霾天氣遙相呼應,讓人產生一種幾近環境末日的關聯想像。讓人不禁發問:廢舊塑料回收一定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嗎?

一、廢塑料回收不是問題,違規處理才是罪魁禍首

國際上,塑料回收再生方法有物理再生、能量回收、化學還原和用作固體燃料等。目前,我國塑料回收主要還是以物理再生為主。物理再生的處理方式是經過人工篩檢分類後,還要經過破碎、造粒、改性等流程,變成各種透明不透明塑料顆粒,再按照品相進行分類,最後成為可以再次利用的再生料。

如果廢塑料都能得到合理環保的處理,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問題就在於違規處理!其中包括大量紀錄片中出現過的家庭式作坊作業。塑料回收加工的污染環節主要在粉碎和燃燒階段。由於不少塑料製品在生活中用於存放化學液體、石油類產品、醫用藥品、農藥等,因此在進行粉碎時,往往需要加入大量的工業洗衣粉、漂白劑進行漂白。多種化學成分進行混合,使得排出的污水都含有超量的毒性物質與刺鼻的味道,對環境造成無法計量的污染。

二、拿污染換髮展,拿命換錢

廢塑料這門有利可圖的生意在中國的市場到底有多大,為什麼中國商人要源源不斷地從全世界回收垃圾?

龐大的廢舊塑料回收市場

作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的塑料產量自2010年開始佔全球總量的1/4,而消費量佔全球總量的1/3。巨大的需求量使得塑料原料也成了規模龐大的必需品,其生產來源就包括了廢塑料的回收加工。

而從國外進口一噸廢塑料的價格只有進口塑料原料價格的三分之一,算上加工成本也只有使用原料的二分之一,對商人們來說,這顯然是一門有利可圖的大生意。但這樣一種看似邏輯清晰的盈利模式正是將中國置於國際廢舊品貿易惡性循環的主要原因。

▲ 塑料王國里的孩子們,就算全世界都在腳下也走不出去

紀錄片導演王久良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個項目的最重要結論之一,就是揭示所謂「國際貿易」的虛偽性。洋垃圾進口中國,是一個你情我願的、看上去公平的國際貿易,交易也是合法的,理論上沒有任何問題。然而,我在加州做調研的時候發現,美方賣一噸未經分揀的廢舊塑料是9美元,就連把這些廢物運輸到港口裝船的費用都不夠,是在倒貼錢。但是這9美元他們又必須收才能算作「國際貿易」,如果把垃圾免費給我們,就屬於非法傾倒,是違法的。這種「貿易」邏輯簡直虛偽至極。物資在國際間的循環和流動,這是一個三角關係。西方超市中大量的廉價商品,其中有很多塑料製品,在使用後成為垃圾運往中國,就在這樣的家庭工廠中進行回收處理,重新成為原料,然後投入新一輪的商品生產,再重新運回歐美。這個三角關係的底端兩角——生產和回收——都在中國,頂端的消費在西方。

嚴重透支的環境資源

世界範圍內的廢舊塑料越洋而來,最終是在中國的大地上完成其最後的回收處理。這個過程一方面給中國的地方經濟帶來了發展,可同時也給這些地方的環境造成了致命的無法挽回的傷害。

在記錄片中,從地下抽取的水中含有大量沉澱物與輕微的刺激性味道,連燒開的白開水也含有不少沉澱物。由於污水被用於灌溉農作物,導致農作物減產或者毒物質積聚植物體內。人、牲畜食用了這種大量被污染的糧食,導致其身體慢慢積累了毒物質,形成惡性循環。塑料在燃燒時產生的有毒刺激性物質導致流淚、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甚至讓人無法呼吸。個別村子出現不少癌症患者,年齡從六七十到四五十不等並有趨於年輕化的趨勢,對孕婦的傷害更是不容小覷,甚至出現了畸形兒。

嚴重的污染,最終的危害還是人類自己「買單」。 如果你連命都沒了,賺的錢連花的機會都沒有!

三、讓「廢塑料回收」成為真正的「環保行業」

王久良表示,我並不反對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只是不能接受廢舊塑料加工業在國內的現狀。

在廢塑料回收利用方面,我國仍處於起步階段,廢塑料的回收利用率非常低,行業發展也面臨著多重困難。政策上,我國在宏觀層面還沒有對廢塑料回收利用行業發展進行綜合規劃。技術上,絕大多數廢舊塑料回收加工企業基本沒有條件引進、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從而阻礙了廢塑料回收利用的發展進程。管理上,目前廢塑料行業由環境保護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海關總署和質檢總局等共同管理。因為行業歸口不明確,致使缺乏行業指導、技術規範。

總而言之,雖然塑料回收再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而且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但在我國仍處於起步階段。所以它不僅需要政策引導其向規範有序的方向發展,更離不開技術的支撐和科學理念的宣傳,這樣才能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環保產業。

四、《塑料王國》背後的轉型思考

消費觀念轉型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電商的發展,國內的消費升級,在刺激內需的同時所造成了浪費與污染也不容忽視。近年來霧霾天氣頻頻出現且日趨嚴重,其中一點幾乎被忽略的原因就是,生活垃圾焚燒和過度消費。

生活垃圾目前的主導處理方式是焚燒,過度包裝、過度用車、餐桌浪費、土地佔用(包括買大房和多房)、林木資源和水資源的浪費(豪華裝修、各種洗浴和洗車等)使得自然漸漸變得不堪重負。快遞物品過度包裝,產生大量垃圾,堆積焚燒污染了環境;大量購買非必需品,一次性消費盛行,塑料袋到處泛濫;絕大多數揮霍掉的物品不僅增加了碳排放,焚燒之後也加劇了霧霾。

雖然處在這個滾滾的消費主義洪流中,但有多少人對自己的日常消費行為進行自檢與反省?我們本能地拒絕過度消費,同時也需要對那些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和「必需品」保持必要的追問,追問它的生產過程、使用過程對環境是否友好?是否越過了平等的底線?

發展模式轉型

片中的「塑料」是雙關語。第一個意思是指廢舊塑料本身,但它還有第二個更深的含義,表現的是外表的繁榮、實質的脆弱,類似經過 「plastic surgery」 (整容手術)後,呈現出來的光鮮的外表。

不可否認,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然而在發展質量上,卻還建立在代加工、粗加工和鋼筋水泥的基礎上。全國人大代表、攀枝花市市長張剡曾舉列說:「一些國外企業買走鈦原料,又把高附加值的鈦產品賣到中國。我們付出極高的開採成本,得到的卻是極低的收益」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紡織工業上,環保組織調查發現,在資源消耗最多、污染最為嚴重的以印染、整理為主的紡織原材料加工環節,中國仍佔據世界最主要地位,其中印染環節水資源消耗佔到85%,能源消耗佔80%,化學品消耗佔65%。

5家環保組織發布的綠色選擇紡織業調研報告中稱「僅從經濟角度來看,中國在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中看似有得有失,然而從環境和社會角度來看,這樣再分工卻令人擔憂」。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別人吃技術,我們靠力氣,別人玩資本,我們靠資源消耗,結果我們犧牲了環境,耗費了資源,卻獲得很少的利潤。

時下的中國,需要的不是購買塑料,而是讓更多的高鐵技術、航天技術、互聯網技術和新型技術走出去。要從根本上消除「塑料王國」的標籤,轉型和提質是不二的選擇,也是「新常態」最直接的要求,更是我們得以有尊嚴地生存呼吸的基本。

END

共響微信maker_voice,歡迎勾搭騷擾來調戲!

推薦閱讀:

廠區整體降噪都不在話下,卻為何解決不了民用雜訊污染問題?
Nature新聞特寫 直擊海洋塑料
新時代的環保大練兵
國外環保產業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中央環保督察記憶

TAG:塑料 | 环境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