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作家在鄉村支教的那些日子
題目是我加的,如果您看了文章後,覺得有更好的標題,希望可以告訴我,謝謝。
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美女作家:
作者簡介:筆名夭喬,知乎ID @小夭大喬 ,碩士在讀,感情豐富的90後文藝青年,喜歡旅行、攝影、文字、播音。目前除了平時的學習和工作外在寫網路小說,微博@小夭大喬。希望能通過寫小說攢夠足夠的錢重新製作一個紀錄片,來讓更多的人了解、關愛那些留守的孩子,認識生命里的真善美。
千千語:好吧,網路作家……作者吧,我用這個標題確實有標題黨之嫌,但這麼做,也實在是迫於無奈,只求能夠有更多的人願意關注一下,我和小喬商量了,不求您的幫助,不求您的讚賞,不求任何回報,只求,能讓您重新喚起那深藏心底的真與善,看到這篇文章心裡能「軟」一下,那麼,我們發這篇文章就有意義。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有點長,適合睡前看,或者有足夠的時間看,不適合地鐵,課間時段看)
知道你們不一定有時間看啦,所以乾脆提前說一下,本文如果有讚賞,將會全部轉交給小喬,小喬說會買些書和一些用品寄到學校,到時候會把照片發上來,我們能做的,僅僅只有這些了。
聲明:
不是捐贈,這就是類似朋友圈幾個人在做一件很微小但可能很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不會搞捐贈,捐款,我們只是在做一件小事。
不需要過多的關注,不需要借著媒體外傳,我們僅僅,只是在做一件小事。
相關新聞鏈接:周口西華縣東王營朱營小學獲贈愛心桌椅 - 周口 - 中國網 ? 中部縱覽
原題目:《此生寄如客:你是我在浮塵中的一方凈土》
正文:
這些年,因為讀書的原因輾轉了一些城市,見過燦如夏花的生命在一瞬間凋零,也經歷過昔日要好的朋友隨著年齡的增長漸行漸遠,生命的脆弱和感情上的無奈常常使我陷入茫然。
我們中的很多人每天像螻蟻一般穿梭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之間,曾經的夢想和豪情壯志面對現實顯得蒼白無力,忙碌的生活里內心漸漸有了一種蠢蠢欲動的牽絆。
我知道這牽絆源於何處。
2011年夏天,跟隨一行大學生來到河南周口的一所留守兒童學校支教,那是一個貧窮的村子,村子裡住的全都是留守兒童和老人。
還記得那個學校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二三年級學生共用一個教室,左邊是三年級,右邊是二年級。孩子們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見到一次爸爸媽媽。
因為是夏天,為了省錢很多男孩子都沒有上衣和鞋子穿,但是我在那裡見到了這麼多年一直忘不了的,最打動我的眼睛。
中午午休的時候,孩子們在學校的食堂用餐,食堂既是餐廳也是開大會的禮堂。
吃過飯後他們會回到教室玩耍、休息,嘈雜的教室里這個孩子趴在桌子上睡著了,儘管當時天氣很熱,蚊子也很多,她卻睡得香甜,有種歲月靜好的感覺,使人心中無比安寧。
當時最喜歡的一個小姑娘有一雙又大又圓的晶亮的眼睛,我們就叫她園園吧。沒有其他孩子的活潑,她是個非常安靜的小姑娘,話極少,也不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不管是課間還是上課她都安安靜靜的坐在座位上一言不發。
校長說園園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幾乎沒見過爸爸媽媽,一直跟著奶奶一起生活。一開始我和她講話的時候她很害怕,有些怯怯的,看得讓人心疼。課間的時候喜歡纏著她玩,後來竟也跟著我出來教室,讓我抱讓我親。
講課的教室里還有一台校長從家裡搬來的從來沒有打開過的電視機,她本人也教了五個年級的語文課,在這個教師資源稀缺的環境里每一個人的利用都發揮到了極致。
他們的笑容很開心很真誠,現在翻起這些照片,才發現他們的眼中閃爍著的是一整片星空。
一次上音樂課教五年級的孩子們唱歌,本想挑一個他們最喜歡的歌手,可當我問他們的偶像是誰的時候,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雷鋒。那個時候,城裡正流行著周杰倫,大街小巷張貼著周杰倫的海報,小店門口的音箱循環播放的是他的專輯。這個答案讓我淚目,於是工工整整的在黑板上抄下了《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詞。
上語文課的時候喊一個男孩子上台讀課文,一開始他特別緊張,我就在旁邊鼓勵他,同學們一起鼓掌支持,後來他朗讀的聲音越來越洪亮。站在逆光里,能感覺出他整個人散發出來的朝氣和勇氣。
直到現在,支教的那段時間依然是我生命中很幸福的一段日子,孩子們生活很苦,但都很樂觀,他們的快樂也一直在影響著我,每當身處俗世里被凡塵所累,就會翻翻以前的照片,心情會變得平和。
那個時候用的還是諾基亞,像素很低,這些年手機換了幾次,很多圖片早已不見了,孩子的笑臉卻被保存了下來。
畢業那年,去了當地一所更艱苦的留守學校拍了一個專題紀錄片,每次都要扛著攝像機坐著小巴車到縣裡再走兩個多小時的路,那裡有一群辛勤耕耘的老師,每個月拿著一千多塊的工資騎摩托跑幾十里路去上班。雖然作為那個村子唯一一所小學,但學校卻是校長集資建的,採訪他的時候老校長馬上就要退休了,在一個關門都要靠手抬的教室里,講起當年建學校的故事他布滿皺紋的臉上留下了渾濁的淚水。
老校長的大兒子在建校期間因病過世,校長由於把錢都拿去建學校連兒子下葬的錢都湊不夠。二兒子建學校的時候斷掉一條手臂,後來也因事故過世了,老校長忍著內心的巨痛沒有停止過建校。村裡人在校園正中間給老校長立了功名碑,校長卻堅持把全村所有集資的村民名字都刻了上去,每家五塊十塊也不嫌少。
問起他為什麼經歷著這麼大的痛苦還要堅持做這些事的時候,老校長告訴我們,因為他沒了兒子,不能再失去這些孩子了,村子太窮,年輕人都出去打工,留了老人和小孩兒在家裡,孩子們要讀書就不能沒有學校,他們的父母不能陪在他們身邊守護他們,那就讓他來做這些事。老校長說,等他退了休就回到這裡看大門、掃院子,他這輩子是跟這些孩子分不開了。
老校長的話讓在場的每個人都深受觸動,也在我心裡種下了一顆牽掛的種子。此生寄如客,他們卻成為了我生命中難以割捨的一段記憶,此後去了很多地方、做過很多工作,這種對遠方的牽絆始終讓我心懷虔誠,在浮塵中為自己保留著一方凈土。之後每當有人拿著道聽途說的事質疑河南人的品質的時候,我都會毫不猶豫的站出來辯駁,因為在河南我見過最明媚的笑,見過最敬業最辛勤的老師,見過最無私的校長和最淳樸的老鄉。
還記得我們拍攝的中午被村民拉到家裡吃飯,桌子上擺著稀飯大饅頭、拌黃瓜、炒雞蛋的時候,那對殘疾的、照顧著四個孩子的老夫婦正站在廚房裡吃鹹菜,走的時候留錢給他們卻怎麼都不肯收,第二天買了文具、奶和雞蛋送到家裡,一番爭執才勉強收下。說真的,河南人很淳樸,其實每個地域都有一些不好的現象和人,但這不是一個地區的特產,不能泯滅他們的良善。
那些柔軟了我的時光的孩子們,願你們一切安好。
全文完。
感謝閱讀。
推薦閱讀:
※涼山的曙光
※老師從省城來
※【補檔】傳球計劃2018 DAY2
※我在你身上看到了很重的應試教育痕迹——參加支教面試全過程的記錄與感受
※體罰、驅逐和「宮斗」:涼山支教背後的真相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