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曹複合

曹操在定都許縣之後立馬給自己弄了個大將軍噹噹,然後把太尉給了恩主袁紹。同時,皇帝劉協給袁紹下了一份問責詔書(也可以解讀成是曹操的意思)。

nn

因為在漢末時,大將軍的地位在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之上,這等於就是曹操爬到了袁紹的頭上來了!袁紹又怎能受得了這種侮辱呢!

東漢建國後,大將軍位於三公之下,後來是大將軍竇憲改成在三公之上。

nn

私下裡,袁紹氣的大罵:「曹操多少次差點要完蛋了,都是我救了他,如今他忘恩負義,拿天子來壓我嗎!」

nn

袁紹拒絕接受太尉一職,推說要讓給陳紀,而陳紀又哪敢要呢,心裡明白這是袁紹在跟曹操鬥氣呢(也許這就是陳紀父子脫離曹操的緣故吧)。

陳志《袁紹傳》裴注引《獻帝春秋》:(袁)紹恥班在曹操下,怒曰:「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

nn

范書《陳紀傳》:建安初,袁紹為太尉,讓於紀,紀不受。

nn

當然,明面上的工作還是要做的,袁紹寫了一封奏章答辯(可能是陳琳代筆),表述自己對劉協、對漢廷一直以來都是忠心耿耿。其實真要追究起早些年袁紹造謠劉協不是靈帝之子的事,還真不知道袁紹該怎麼甩鍋,所以,兩邊都在裝糊塗,這事就這麼過去了,畢竟劉協看到袁紹能有這樣的態度轉變也就知足了。

nn

而當曹操看到袁紹的態度,心裡也明白袁紹是不甘心曲於己下,何況此時袁紹的勢力之強,曹操也是知道的。因此,曹操自知不能與袁紹翻臉,於是趕緊讓出大將軍的職位,自己當了司空,行車騎將軍(11月25日)。

nn

袁紹的大將軍封拜工作是到了次年(197年)才完成的(范書為三月,袁紀為七月),朝廷(曹操)派將作大匠孔融持節,奉送大將軍(軍)及鄴侯(侯)兩個印綬前往冀州鄴城封拜袁紹,袁紹接受了大將軍之位,並獲得都督冀、青、幽、並四州的軍事權,然後袁紹又故作謙虛,推辭了鄴侯。

范書《袁紹換》:(建安)二年(197年),使將作大匠孔融持節拜(袁)紹大將軍,錫弓矢、節鉞、虎賁百人,兼督冀、青、幽、並四州,然後受之。

陳志《袁紹傳》:天子以(袁)紹為太尉,轉為大將軍,封鄴侯,紹讓侯不受。

nn

如此,袁紹和曹操雙方暫時擱置矛盾,又聯合起來,互相利用對方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nn

袁紹在建安元年(196年)剿滅臧洪,按照轄地接壤,他的下個敵人就是盤踞幽州的公孫瓚,而曹操的主要敵人則是袁術等人。

nn

按照陳志《呂布傳》裴注引《英雄記》的記載,建安二年(197年),朝廷下達詔書宣布了公孫瓚、袁術、楊奉、韓暹等人為叛賊的。

陳志《呂布傳》裴注引《英雄記》:太祖又手書厚加慰勞(呂)布,說起迎天子,當平定天下意,並詔書購捕公孫瓚、袁術、韓暹、楊奉等。

nn

戰爭話題放後面說,我們先看看袁紹、曹操在建安初合作時,運作朝廷,打壓異己的事。

nn

袁紹跟楊彪、孔融、梁紹結過梁子,於是,袁紹私下寫信給曹操,讓他幫忙「照顧」一下這三人。

nn

要說楊彪與袁紹本都是公族子弟,楊彪為人正派,他是如何與袁紹結怨?我看應該是因為楊彪與袁術兩家聯姻的緣故(楊彪的妻子是袁術的姐妹),袁紹和袁術已經勢如水火,所以連楊彪一塊兒也討厭了。

nn

孔融則可能是在青州與袁譚對抗是產生的怨恨。至於梁紹,此人在史書中記載很少,憑著內容分析,他是東歸功臣,歷任尚書、將作大匠,到了許都還當上了大長秋(皇后宮官員)。他與袁紹如何結怨,無從考據。

nn

曹操知道這是得罪人的事,就回信婉拒了袁紹。這事是寫在《魏書》里的,大概是為了彰顯袁紹的「陰險卑鄙」,以襯托出曹操的「公正無私」。其實不盡然,曹操還是動了手的。

武帝紀引《魏書》:袁紹宿與故太尉楊彪、大長秋梁紹、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過誅之。公曰:「當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並起,輔相君長,人懷怏怏,各有自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雖以無嫌待之,猶懼未信;如有所除,則誰不自危?且夫起布衣,在塵垢之間,為庸人之所陵蹈,可勝怨乎!高祖赦雍齒之讎,而群情以安,如何忘之?」紹以為公外托公義,內實離異,深懷怨望。

nn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揚州九江郡壽春稱帝。曹操想起楊彪曾經沒有給自己好臉色看,於是,曹操在彈劾袁術大逆不道時,順便誣陷楊彪與袁術也有所勾結,以「大逆」之罪將楊彪逮捕入獄。

范書《楊彪傳》:時袁術僭亂,(曹)操托(楊)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nn

楊彪被關押在許縣的監獄之中,案件由許縣令滿寵負責審理。尚書令荀彧和將作大匠(陳志作「少府」為誤)孔融等人傳話給滿寵:「只要訊問,不可用刑!」滿寵卻依然對楊彪施加酷刑,荀彧和孔融得知,怒不可遏。孔融連朝服都沒來得及穿,就去找曹操討個說法。

nn

曹操見孔融怒氣沖沖的樣子,便推說楊彪獲罪是按照朝廷的法律流程辦事,孔融才不相信曹操的這套說辭,乾脆丟下狠話:「如今許都士大夫雲集,還不是大家都希望明公您能夠匡扶漢室,如今你濫殺無辜,天下人將如何看待你?你不赦免楊彪的話,我明天就回家不做官了!」曹操這才明白事情的嚴重性。

nn

隨後,曹操令人招來滿寵,詢問案情進展,滿寵說:「我對楊彪用刑訊問,也沒有得到確切的證詞,此人名揚四海,如果證據不足就將其定罪,肯定會讓明公您失去民望。」

nn

曹操便當場表態:讓滿寵以楊彪無罪釋放結案,孔融這才拜謝而去。

陳志《滿寵傳》:故太尉楊彪收付縣獄,尚書令荀彧、少府孔融等並屬(滿)寵:「但當受辭,勿加考掠。」寵一無所報,考訊如法。數日,求見太祖,言之曰:「楊彪考訊無他辭語。當殺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內,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竊為明公惜之。」太祖即日赦出彪。初,彧、融聞考掠彪,皆怒,及因此得了,更善寵。

曹操深知此時名望的重要性,孔融更是名士中的翹楚,甚至在朝廷會議時,孔融說什麼就是什麼,其他人都跟著簽名認可就是了。所以曹操也不敢輕易得罪孔融,只能把他當成招牌供著。

nn

曹操懲治楊彪一事,後來又被陳琳寫進《討曹檄文》中,成了曹操的一則罪狀。如果《魏書》說是袁紹指使是真的,那麼曹操成了真背鍋俠了。

nn

楊彪後來仍然在漢廷擔任太常,建安十一年(206年),朝廷(曹操)宣布剝奪所有外姓的侯爵,楊彪漢廷的威望已經逐漸被曹操所取代,便自稱腿腳抽筋,無法行走,辭官回家養老了。

范書《楊彪傳》:(建安)十一年,諸以恩澤為侯者皆奪封。(楊)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積十年。

nn

話說袁紹和曹操合作協力建設許都,其中袁紹也是出過不少力的,能查到的史實有:袁紹從事中郎徐勛前往許都,幫助曹操修繕郊廟,完善漢廷的宗廟社稷制度。

陳志《袁紹傳》裴注引《魏氏春秋》: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故使從事中郎徐勛就發遣(曹)操,使繕修郊廟,翼衛幼主。

nn

再有在東歸途中,大量皇家藏書、儀仗因為戰亂損毀,甚至掌管漢廷制度的官員喪命,導致許都在初建之時缺少規範的禮儀制度來執行。

nn

歸附袁紹的前泰山郡太守應劭,特意撰寫《漢儀》一書,在建安元年(196年)呈獻漢廷;次年,朝廷(曹操)詔拜應劭為軍謀校尉,應劭又繼續創作《漢官禮儀故事》(後世簡稱《漢官儀》),此後漢廷重建規章制度,百官禮儀,都是採用應劭的著作。

范書《應劭傳》:(應劭)又刪定律令為《漢儀》,建安元年乃奏之。二年,詔拜劭為袁紹軍謀校尉。時始遷都於許,舊章堙沒,書記罕存。劭慨然嘆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至於曹操這邊,能查到曹操不斷向皇帝進獻各種生活物品。例如在《上雜物疏》中提到有銅鏡、餐具等生活用品,都是一些王公貴族使用的物品。至於這些物品的來源,可能是戰利品,也可能是地方政府搜集東歸時遺失的物品,甚至還有是曹操拿出自己家傳的物品,例如漢順帝(劉保)賜給祖父曹騰的銅澡盆。

《北堂書鈔》卷135:御雜物之所得孝順皇帝賜物,有容五石銅澡盆一枚。

nn

總而言之,在袁紹和曹操的合作努力之下,漢廷在許都逐漸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朝廷制度,使之成為東漢政府在歷史上最後一個首都。

nn

最後說說以曹操為主視角的全國形勢。

nn

話說曹操在掩護皇帝劉協遷都許縣之時,屯兵梁縣的楊奉、韓暹才發現被曹操忽悠了(曹操哄騙楊奉,說是途經梁縣去魯陽,其實是從陽城前往許縣),於是領輕騎追擊,而曹操在陽城縣附近的峽谷中埋伏精兵,大敗楊奉軍。

nn

楊奉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乾脆帶著士兵到(豫州潁川郡)定陵一帶抄掠百姓,以向朝廷(曹操)示威,而曹操不予理會,採用「圍魏救趙」之計,率軍奇襲梁縣,楊奉見大勢已去,便和韓暹一同投奔袁術去了。

范書《董卓傳》引《獻帝春秋》:車駕出洛陽,自轘轅而東,楊奉、韓暹引軍追之。輕騎既至,操設伏兵要於陽城山峽中,大敗之。

陳志《董昭傳》:徙大駕至許。(楊)奉由是失望,與韓暹等到定陵鈔暴。太祖不應,密往攻其梁營,降誅即定。奉、暹失眾,東降袁術。

nn

在奇襲梁縣的戰鬥中,楊奉的部將徐晃率眾歸降。

nn

接下來,曹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宛城張綉,這個故事我們下節再講。

nn

擺在漢廷面前的還有關中李傕、郭汜等人,建安二年(197年)十月,朝廷(曹操)派謁者僕射裴茂奉召徵調關中段煨等人,討伐李傕。

nn

至次年(袁紀為正月,范書獻帝紀為四月),李傕戰敗被殺,傳首許都,剩下郭汜等人的敵對勢力也土崩瓦解,形成不了氣候,剩下的軍閥都持中立,朝廷(曹操)又以董昭為河南尹坐鎮雒陽,韋端為涼州牧,與加上之前上任的司隸校尉丁沖,安撫關中,關西一帶。

而東邊的戰線,則是劉備屯兵小沛,牽制徐州呂布。曹操這才能騰出手來,對付張綉、袁術這兩個敵人。當然,袁紹就簡單多了,他只要安心討伐公孫瓚便是。

nn

本節最後一個故事,是說朝廷的太史令王立夜觀天象,向宗正劉艾說「大漢的氣數將盡,晉、魏兩地必有取而代之的人。」王立又多次對劉協說:「我認為接替大漢的將是魏,能安天下的人,是姓曹的人,陛下只有將朝政委任給曹氏吧。」曹操聽說此時,派人傳話給王立:「我知道王公您忠於朝廷,然而天道深遠,請求你不要多說了!」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張璠《漢紀》:(王)立又謂宗正劉艾曰:「前太白守天關,與熒惑會;金火交會,革命之象也。漢祚終矣,晉、魏必有興者。」立後數言於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漢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聞之,使人語立曰:「知公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幸勿多言。」

nn

按說史書上這種神神道道的話題沒有多少可信度,我也覺得附會的可能性很大,例如張璠在文中暗示了魏晉這兩個朝代。然而我們要知道,建安初,晉地(并州)是袁紹外甥高幹的轄地,魏地(冀州)是袁紹的轄地,這種事如果是真的,在當時也只能解讀成袁紹有代漢的可能性,曹操只不過是能安定天下之人,誰能料到他日後能佔據魏地,成了魏王呢。

——後話——

這段時間我在整理後漢書,同時又發現目前已在此發布的前文仍有很多需要補充的地方,確實寫得慢。

另外我計劃把第一卷(漢末卷)未完成的全部填完,順便重新審稿,添加最近看書的一些想法,爭取在下半年先出電子書吧。

至於本卷,曹操這一篇,我決定到此為止,暫時先不更了,我將會先更劉備、孫堅的開頭幾節,因為劉備和孫堅的一些早年事件履歷考證算是一個熱點話題。


推薦閱讀:

自由度最高的三國遊戲——騎砍之風雲三國2.8完美版
《三國六大家族列傳》參考資料
閑聊《火鳳燎原》第491話要曹真子丹嗎

TAG:三国志书籍 | 曹操 | 三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