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主體問題的對話

【編者按:圖書小組內針對主體問題展開了一場討論,話題的由頭是從倫理學是否需要一個倫理主體展開的。然後幾位朋友針對主體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精彩見解。】

科學主義者:實際上,「我」是倫理主體這個假想就可以是錯的。關於倫理主體的問題其實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實用主義問題。 我記得帕特里夏丘奇蘭德有一個典型的論述:不管「我」存不存在,只要針對某個東西做出處置,能保證需要的結果,那就足夠了。

絕對主義者:所以說我們需要預設一個「我」作為主體?

科學主義者: 不需要。事實上丘奇蘭德夫婦的語句里根本就沒有「我」。 舉個典型的例子,為了減少殺人罪的發生,我們要在某處對著某個方向的某一坨東西開一槍…… 只要這是有效的,這種倫理就可以被維繫,而不需要任何主體。

絕對主義者:那麼你的倫理體系就沒有根基了,倫理學需要對倫理主體進行某種本體論承諾。

科學主義者:倫理學不需要對倫理主體進行某種本體論的承諾,我們只需要像霍布斯一樣,讓共同體為我們設定一個共同目的,這種目的就可以成為倫理學的基礎。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參考經濟學對於效用的建構。 總而言之,倫理本質上還是為了經濟效用。如果失去了經濟效用,倫理就沒必要維繫。

絕對主義者:你這個就是用功利主義處理問題嘛。看來功利主義倫理學是不需要設定一個倫理主體的。

科學主義者:是的,功利主義幾乎是所有倫理學辯論到了最後不得不陷入的境地。

反科耶夫者:拋開倫理學問題,我再談一下主體和「我」的關係。其實人的自我並不能涵蓋人的全部主體性,只有在一個廣闊的非人格場域的背景下,通過漫長的個性化過程,主體性才得以艱難產生。在基督教傳統里,人的主體性來自於非人格的上帝,約伯裡面對上帝信仰的執念,對發生於自身上慘痛超乎世俗的理解,還有亞伯拉罕宰殺自己親兒子那種果斷構成了基督徒自身的主體性。

批判主義者:您說的非人格場域,指的是我們的客觀環境嗎?

反科耶夫者:這裡的非人格場域指的類似於上帝或榮格所說的集體文化背景。於是在精神分析學家看來,主體性是非人格的真理,自我在未進入主體性之域之前,就是不思之我。所以為了通向我思必須犧牲自我,也就是我思故我不在。 這裡的我思故我不在來源於柯耶夫的黑格爾主義,我思是對我的否定,而主體性不同於主體應被視為自我否定這一過程。而按照拉克勞理解,主體本身由大他者塑造而成的。真理只是佔據空位之物。真理和主體都不進行任何思考,主體只是真理的信徒。

批判主義者:拉克勞那種後馬克思主義者基本上是在用去主體化的精神分析去解讀馬克思主義。前拉康的精神分析都是本質主義的,而非反主體主義的。 拉康、齊澤克講的那個非我和馬克思那裡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只是有些線索相似。齊澤克講的非我實際上是政治層面的,是黨性。在根本範式上來說齊澤克是拉康式的,比如他講的否定性的創口和真實,但是這些在馬克思那裡就是無稽之談了。法國左翼哲學那幫人基本上算是無政府主義,他們把這些和他們無政府主義的興趣和「政治」的愛好結合在一起,借馬克思來講他們的東西,但是用這些東西回注馬克思就沒必要了。

反科耶夫者: 當然,但是馬克思主義裡面也不存在主體。精神分析的重要作用並不在於揭示真相揭示科學規律,我認為它的重要特點在於揭露左翼自身的問題。換句話說,左翼自身存在精神問題。比如左翼最喜歡批判別人是小資。然而批判小資的左翼本身的階級成分恰恰也是小資,而對小資精神狀態深入剖析的精神分析至少在這點上,我認為還可以起到一定的智識疾患的醫療作用。當然作用也就僅此而已。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漢字給人以美感,還有一些詞語也一樣?
黑格爾比馬克思如何?
"勃學"背後到底蘊含了什麼道理?
拆《西方哲學史》19:畢達哥拉斯的影響

TAG:马克思主义 | 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