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桐木製茶記

說來也奇怪,其實我更喜歡的應該是岩茶。但是心裡,卻對出產紅茶的桐木關充滿了莫名且無可抵擋的嚮往。

nn

岩茶的正岩產區亦是武夷山的旅遊風景區,按理說應該是有許多可說道的。可是這時靜下心來想說些什麼呢,竟無兩三筆墨可說道。

今天早上剛從桐木關下來,在上面呆了幾天,做了些茶。今年茶季的天氣不錯,有許多個太陽天,老天爺很給面子。無論對於紅茶或者是岩茶,採摘時的天氣對於成茶的品質有著直接的影響——晴天的時候,茶葉的葉面比較乾燥,沒有過多的水分,這非常有利於茶葉的萎凋。進而直接影響茶葉的香氣的體現。

nn

所以簡單的說,今年的茶,比往年香。

nn

回想前幾年,茶季時幾乎一半的天氣都是雨天。採茶阿姨叫苦不迭,制茶師亦是只能苦中作樂:那些時日,翻開微信朋友圈,幾乎都是:今天做水煮肉桂、今天做水煮水仙——各種水煮。所以,憋了好幾年了,今年有著最燦爛笑容的,應是武夷山民。

nn

再說回桐木關吧。

nn

我做茶的地方叫做麻粟。麻粟是桐木村下的一個小自然村名,亦是桐木村最好的產區之一。茶山的平均海拔可以到一千兩百米左右。許多年前,我與村民張哥因茶而識,性情相投,於是茶季之時,這個小作坊里便常有我的身影。

nn

張哥亦是我的紅茶老師,他教會了我桐木村民古老相傳的紅茶製作技藝——使我終有了一款可以驕傲的與諸位茶友分享的好茶:野茶赤甘。

這許多的種種,或許便是賦予了我對這片充滿原始自然氣息的土地的感情基石罷。

nn

跟著阿姨們上山採茶時,山路是崎嶇蜿蜒的。在原始的大山裡面其實是沒有什麼路可走的。早些年麻粟村民過的是艱苦的日子,交通不便,茶葉亦沒有像如今般的暢銷值錢——現在其實亦然,岩茶的核心產區所產茶葉,動輒幾千上萬。而現如今麻粟的茶葉,最多也不過一千多,超過兩千的已經是極少了。要知道,這裡的茶葉,幾乎便已經代表了中國紅茶的最高品質了。

nn

以前山民們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是毛竹。所以如今,大山裡面依然是大片的毛竹林,成片的茶山幾乎沒有。而自從桐木關被劃為世界自然保護區之後,開山種茶的行為更是被嚴令禁止。

nn

所以我們上山的路,其實便是早年下毛竹的山道。而此時正值雨季,山道泥濘,更是難行。

nn

茶葉的採摘亦是不易。因為並非是成片的茶山,這裡的茶樹基本沒有新樹,都是早些年種下、或者是自然生長出的,荒山放養的野茶,東一團、西一簇,茶樹沒有經過修剪,採摘時也並非那麼順手,為了不使有太多的漏網之魚,阿姨們常時在同一棵樹上面採過一遍又一遍。

nn

所幸,所有的艱難,在成茶之後,皆化作了這一縷清香。

制茶的過程雖然不辛苦,但也十分磨人:你不能睡很久。我天性愛睡,這對於我來說,簡直便是一種變相的折磨——當然這是後話。做茶的時候,心是十分寧靜的,眼裡心裡牽掛的,都是茶葉。這幾天過來,疲憊自然是有,但更多的,始終是欣喜。(早上下山之後睡到剛剛才醒,敲下這些字的時候:疲憊是什麼?可以吃嗎? :D )

麻粟的夜是一種充滿魔力的靜謐。張哥的作坊是依著深澗而立,有點兒像吊腳樓的感覺。於是最多的時間裡,我常出神的坐在椅子上,聽澗水沖刷著石頭的聲音、聽澗水由高處流下的聲音,這與黑夜中的蟲鳴,與偶爾得到的不知何來的鳥叫聲,以及無法形容亦不知是何種動物的低吟交織在了一起。

nn

這首曲子沒有旋律,它只是此起彼伏,將聆聽的人溫柔地擁抱,直至他進入夢鄉。

nn

我們從深山裡走來,或許靈魂深處,是有著某種神秘的印記罷。無論你生活在何方,原始的土地總能令你安詳。

感謝閱讀。


推薦閱讀:

請問如何判斷一款正山小種所選用的樹種?
好的正山小種是沒有薯味的嗎?
正山小種茶湯,放了幾個小時,茶湯顏色變淺黑色?是不是好茶?
桐木工藝的小種有哪些?它和武夷山其他地方的小種怎麼區分?

TAG:正山小种 | 制茶工艺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