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你唯一能把握的是成長
本文2800字,閱讀約6分鐘
轉載一篇楊瀾寫的關於年輕人職業規劃的文章,其實主題還是我以前說的那個:職業這個東西就是要專而精,這是職業規劃的基本立足點。只要你在某一方面的確有過人之處,你就是優秀的,其他方面差點也沒關係。
當然,對一個豐富的有血有肉生活在現實中的人來說,全面發展依然很重要,廣博的知識和才能能夠助你在「精」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但前提是,你要有「精」的東西,不能是啥都懂點的三腳貓功夫,對於一個已經接受了16年教育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最欠缺的恐怕不是「博」而是「精」。
想到昨天看的一條新聞,由於去年股市火爆,銀行、基金、券商等金融機構職員薪水大漲,所以今年高考填報志願時,許多家長都給學生選擇金融方面的專業,而且因為這次改為平行志願,入檔即取的新辦法,有些成績好的同學,會為了專業而放棄對學校的選擇。
怎麼說呢,如果你喜歡這個行當那是OK,但如果你只是因為覺得這個行當容易賺錢而選擇的話就很危險,這種XX專業熱在過去已重複許多次了,往往進大學時這個專業在社會上是香餑餑,到自己畢業時卻發現人才已經嚴重供大於求了。
…………………………………………………分割線………………………………………………
你唯一有把握的是成長
楊瀾
做好一件事就好
人與人雖然沒有優劣之分,但卻有很大不同。
一次參加一個論壇,有位教授說了一個觀點:一個人不需要每件事都做的好。其實只要一件事做的好,你就有下一次機會。我覺得很有道理。像我遇到很多做記者的同行,他們說:楊瀾你多幸運,能採訪那麼多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我們都沒這個機會。而我其實是從採訪一個區長開始的。所以要是區長沒採訪好,就不要去採訪市長;市長沒採訪好,就不要採訪部長;等部長採訪好了,再想副總理、總理、總統。
對於醫學,我不是很懂,但我了解到也有這種比較優勢存在。有的醫學生,在學校理論學的很好,但手比較笨,所以在臨床上就不適合做外科醫生。有的理論學的不是很精專,但手很靈巧,就可以成為外科的"一把刀"。這就是每個人有不同的比較優勢。
一般來講,一個人剛剛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時,容易產生這種思想:我一定要做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或者我很有興趣的工作。其實根本不用著急。可以先做一些看上去"大材小用"或完全事務性的工作。
如果你能在這件工作上做得比別人好一點點,不需要很多,你就有下一次機會去做更大的事。但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停在那兒抱怨:我在其它方面還比他們強呢。那根本沒用,這個世界沒有人想聽這樣的話。大家只關注你做事的結果。所以你只要在某一方面,比別人好一點點,你就有成長的機會。
幾年前,當時的俄羅斯總理卡西亞諾夫來中國訪問,只停留兩天,就接受了一個採訪,就是我的採訪。應該說,作為民間的傳媒機構,能得到這樣的機會很難。所以我很好奇,問他為什麼會接受我的採訪?
他的隨行人員告訴我:因為之前我採訪過他的副總理。副總理告訴他:如果你去中國,應該接受這個女記者的採訪,她提的問題很有水平。
我聽了之後很高興。這種口口相傳,千萬不要小看。你做的每件事都會對你今後的成長產生影響。希望更多的是正面的影響而不是負面的影響。
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
為什麼當時我會離開《正大綜藝》?這是不斷有人問我的問題。
我不知道是否說清楚了,激流勇退也好,有學習的精神也好,這都不是問題的實質。實質是,我覺得我不擅長做綜藝節目。我既不會唱歌,也不會跳舞,更不會演小品。只有一次和趙忠祥老師合作演魔術,叫什麼大變活人。還沒走出去呢,就讓別人認出來了。魔術的效果一點沒有。
所以我想,我真沒有什麼藝術才能,我還是老老實實做自己能做好的事吧。
我什麼事情做的好呢?也許從小受家庭影響,我還比較喜歡讀書,還有學習的能力。所以日後開始做訪談節目,每次我都堅持儘可能多閱讀相關資料。按別人的說法:這很笨,主持人就是靠口才好,現場反應快就行了。我恰恰認為不是這樣。拿我做訪談節目來說,你事先準備的程度和你做出的節目的效果完全成正比。
作為記者和訪談節目主持人,我也許還有一個比較優勢,就是容易和別人交流。
96年我在美國與東方衛視合作一個節目叫《楊瀾視線》,介紹百老匯的歌舞劇和美國的一些社會問題。其中有一集就是關於肥胖的問題。一位體重在三百公斤以上的女士,接受了我的採訪。大家可以想像,一般的椅子她坐不下,寬度不夠,我就找來另外的椅子,親自搬來,請她坐下,與她交談。
最後她說:我一直不知道中國的記者採訪會是什麼樣?但我很願意接受你的採訪。
我就問她為什麼?她說別的記者來採訪,都是帶著事先準備的題目,在我這挖幾句話,去填進他們的文章里。而你是真正對我有興趣的。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所以在鏡頭面前也好,在與人交流時也好,你對對方是否有興趣,對方是完全可以察覺的。你的一舉一動、你的眼神都在建立一個氣場,所以我能建立這樣一個氣場,就適合做訪談節目。
這就是我對自己比較優勢的一個挖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當然,你不會一開始就知道,只能通過嘗試做不同的事情才知道。對於我來說,我已經做電視十七年,中間在陽光衛視也經歷了很大的挫折。這曾經讓我很苦惱,因為我覺得自己這麼努力,甚至懷孕時還在進行商業談判。
從小到大,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你足夠努力,你就會成功。但後來發現不是這樣。如果一開始,你的策略或定位就有偏差的話,你無論怎樣努力也是不能成功的。
給你的人生做加減法
後來我去中歐商學院進修CEO課程,有個老師講到商人和士兵的區別:士兵是接到一個命令,哪怕打到最後一發子彈,犧牲了,也要堅守陣地。而商人則好像在一個大廳里,隨時要注意哪個門能開,我就從哪出去。一直在尋找流動的機會,並不斷進出,來獲取最大的商業利益。
聽完這話,我就心中有數了——我不是做商人的料——雖然我可以拚命去做一個成功的商人,但這不是我的比較優勢。
在我職業生涯的前十五年,我都是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我就要求導演,是不是我可以自己寫台詞?寫了台詞,就問導演,可不可以我自己做一次編輯?做完編輯,就問主任,可不可以讓我做一次製片人?做了製片人,就想,我能不能同時負責幾個節目呢?負責了幾個節目後,就想能不能辦個頻道?人生中一直在做加法,加到陽光衛視,我知道了,人生中,你的比較優勢可能只有一項或兩項。
在做完一系列的加法後,我想該開始做減法了,因為我覺得我需要有一個平衡的生活。
今天我想把自己定位於:一個懂得市場規律的文化人,一個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在做好主持人工作的同時,希望能夠從事更多的社會公益方面的活動。所以可能在失敗中更能認識自己的比較優勢。當然我也希望大家付出的代價不要太大,就能了解自己的比較優勢和缺陷所在。
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
每個人都在成長,這種成長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
也許你在某種場合和時期達到了一種平衡,而平衡是短暫的,可能瞬間即逝,不斷被打破。成長是無止境的,生活中很多是難以把握的,甚至愛情,你可能會變,那個人也可能會變;但是成長是可以把握的,這是對自己的承諾。
我們雖然再努力也成為不了劉翔,但我們仍然能享受奔跑。可能會有人會妨礙你的成功,卻沒人能阻止你的成長。換句話說,這一輩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
2008年5月6日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屬於《力哥理財》微信公眾號(lglicai),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及二次修改。 轉載或合作請聯繫dukept@126.com推薦閱讀:
※要什麼愛情,我只想要安全感
※四種方法讓你今年讀更多的書
※你,為什麼總是放棄?——從一條狗說起
※Scalers: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構建成長體系
TAG: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