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扎心了,P2P要有牌照才能活?

在古裝劇特別是宮斗劇中,常常有這樣的劇情:某個十惡不赦的大奸臣按律當斬,就在這時候,大奸臣掏出皇帝賜給的免死金牌,大笑三聲揚長而去。

雖然免死金牌只是戲說,但在如今的金融行業,金融牌照某種程度上也被業內人士看作是免死金牌,一些含金量高的牌照,比如一張第三方支付牌照,行情價都是10億元起。

金融牌照這麼值錢,說白了是因為金融牌照非常難拿到,反過來說,拿不到牌照就玩不了相應的金融業務。所以,牌照制一直被看作是非常嚴格的監管制度。

對於監管不斷收緊的P2P行業來說,最近傳出牌照制監管的消息無疑是雪上加霜。

到底是備案制還是牌照制?

最近,參與銀監會網貸管理辦法等新規制定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透露,儘管目前P2P定位於網路信息中介,但P2P下一步的發展可能會發放許可,是類似銀行的新型牌照,未來的政策空間很大。

消息一出,行業嘩然。在此之前,對於P2P行業監管的主流觀點都是備案制。在2015年底發布的《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明確地說明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負責對本轄區網貸機構進行備案管理。

但是,如今來自參與制定網貸管理辦法核心人士的否定,無疑動搖了行業長久以來備案管理的根基。

那麼備案制和牌照制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簡單來說,備案制就是註冊制,就是監管部門只核查平台提交的申請文件是否完整,是否符合監管要求,對於申請文件內容的真實性通常不做實質性審查。可以理解為,風險主要由平台承擔。

而牌照制則是審批制,除了要滿足相應的監管要求,但在操作中具體條件的解釋和適用上,監管部門有一定的裁量權。可以理解為,風險不僅由平台承擔,更要由監管部門承擔。

在牌照制監管模式中,由於監管部門本身具有裁量權,可自由拿捏決定平台能不能通過監管,再加上監管部門背負相應的風險責任,通常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為了降低風險,監管往往會主動限制能拿到牌照的平台數量,一些背景實力一般的小平台很難拿到牌照。

這其實有點像如今股市的審批制度。多少家企業排隊等上市,即使符合上市的硬性要求,但是誰也不能保證能過會,即通過證監會審批。

所以,牌照制顯然是比備案制嚴厲很多的監管制度。不過,從目前來看,備案制和牌照制還沒有定論,據說監管內部也一直都有爭議,這背後其實涉及到對P2P的定位之爭。

對P2P定位的糾結

按照上述2015年底發布的徵求意見稿說法,P2P定位是信息中介。

在當時銀監會對徵求意見稿的解讀中,明確說明:將網貸機構定性為信息中介,而非存款類機構,對於非存款類金融活動的監管,明確的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對機構實施先照後備案,並分類管理的規定,屬於事後備案,減少事前行政審批,著眼於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有利於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簡單理解就是:P2P是信息中介,不是類金融機構,所以按照以往監管慣例,用備案制就可以了。

但是,據上文楊東的透露,雖然定位是信息中介,但是可能會採取牌照制。

所謂金融牌照,是指批准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經營許可證。目前,只要是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就必須先取得與之對應的金融機構許可證。

這樣一看,楊東的這句話就很有意思了:如果是信息中介應該就是備案制,為什麼又要說牌照呢?如果要實行牌照制,按以往慣例是針對金融機構的監管。

按照菜導的理解,今時不同往日,如今監管的思路變了,雖然表面上認為P2P還是信息中介,但實際上對於P2P本質定位更接近類金融機構。

對於國內P2P定位信息中介,菜導一直持保留態度。為什麼呢?由於徵信不完善、信息披露不透明、投資者教育缺失,國內P2P並沒有市場環境來做一個純粹的信息中介。

實際上,也是如此。P2P平台都在忙著給自己各種増信各種擔保,商業模式也都是賺利差,而不是賺服務費。本質上講,P2P發揮的是信用中介的功能。

反過來說,由於市場環境的影響,真要有一個純粹的信息中介,不擔風險不兜底,會有人去投嗎?所以,市場上基本上沒有純粹定位信息中介的P2P。

這就是,監管與市場對P2P認識的錯位。很顯然,如今監管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尤其是在防範區域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當下,更會傾向更加嚴厲的監管制度。

牌照制會有什麼影響?

更嚴厲的監管,是否更有利於P2P行業的發展,更有利於投資者?

從監管方式來看,如果真是採取牌照制,平台註冊資本、銀行存管、限額投資等鐵定是要實打實達到監管要求的。

這樣一來,不能達到監管的平台就將徹底被淘汰,因為沒有合規就無法拿到牌照,無法拿到牌照就沒有合法性,沒有合法性就只能退出市場。

更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牌照的發放,監管部門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而且要承擔風險責任,那麼一定會限制牌照的數量。

這就意味著:一是大量中小平台極難拿到牌照,小而美的平台前景堪憂;二是P2P平台數量急劇減少,進而形成壟斷局面,幾家大平台可能成為僅剩可以投資的選擇,隨之而來的包括收益下降、服務體驗下降等問題。

在監管上,這種效應叫做「嚴進寬出」,就像大家考大學一樣,好大學的門檻很高,但是進去之後要求很低,最終導致學生質量下滑。

就像現在的股市,上市門檻很高,但是上市了就萬事大吉,一個殼股也值幾十億。一旦P2P也是如此,那麼最終傷害的是市場和投資者。

所以,對於牌照制監管,大家要保持清醒的認識。監管並非越嚴厲越好,過猶不及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

不過,最後還透露了一句話:未來的政策空間很大。希望監管層能從P2P發展的現實情況出發,讓監管政策成為P2P健康發展的推動力而不是阻礙力。

互動:原創不容易,希望大家看完文章後多多留言評論,給菜導支持。對於P2P是否牌照制,牌照制後有何影響,你怎麼看?


推薦閱讀:

活期最高年化12.88%,火箭般上升的荷包金融有多雷?
宜人貸:如何用大數據釋放信用價值?
裸條泛濫的P2P,集體投身金融交易所,隱含巨大風險
長期來講,P2P還能投嗎。
監管再出實錘,合規才是P2P真正的未來

TAG:P2P | 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