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觀察孩子遊戲的水平?

孩子的遊戲,本身就是一個大學問。一個會玩的孩子才是可能更聰明的孩子。甚至可以誇張的說,孩子在遊戲中的水平可以作為幼兒階段評價孩子發展水平的關鍵。如果我們想讓自己的孩子更聰明一點,那就要懂得如何讓孩子在遊戲中表現出來的水平更高點。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該怎麼知道孩子玩的水平怎樣呢?今天介紹一個方法給大家。 ——洪潔州

Parten(1932)將社會性遊戲型態分為有無所事事行為、旁觀行為、單獨遊戲、平行遊戲、聯合遊戲和合作遊戲六種,這是目前評價幼兒社會性遊戲水平的最佳準則。Smilansky參照Piaget 的練習性、象徵性和規則性遊戲,將「認知性遊戲型態」分為功能性遊戲、建構性遊戲、戲劇性遊戲和規則性遊戲四類。由於社會性和認知性遊戲交織進行,使得孩子可以處理遊戲互動時面臨的不同課題,表現出不同的型態。所以,據此可以編製出一套觀察孩子遊戲水平的評價指標。

一、社會性遊戲型態:

nn

層次1:*n無所事事行為(單獨):大約在二歲之前,幼兒不會有遊戲行為。大多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一個人在玩,沒有察覺到他人的存在,和他人也沒有互動,通常是自己遠離他人或者背對著他人。

nn

層次2:*n旁觀行為(注視他人):幼兒在二歲到二歲半之間,開始會通過注視他人或他人玩的玩具和活動、在一旁觀看別人進行遊戲,此時已經能夠明顯意識到他人的存在,但自己並沒有參與其他同伴的行為,沒有一起玩;

nn

層次3: *n平行遊戲(單獨遊戲):約在二歲半到三歲時,在同伴旁邊玩,但沒有一起玩、各玩各的,雖然和其同伴玩相同或類似的玩具,卻獨自遊戲,彼此互不注意、交談,也不會嘗試去影響其同伴的行為。平行遊戲有三種比較典型的行為表現:1.在空間接近同伴:孩子會在同伴旁邊玩,但其實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之間玩的玩具是不同的;2.玩具接近:孩子會選擇在同伴旁邊玩,與同伴使用相類似的玩具;3.接觸性接近:孩子會在同伴旁邊玩,偶爾有眼神或肢體的接觸。

nn

層次4: *n聯合遊戲(共同焦點):到了三歲半與四歲半之間,孩子在遊戲中共同參與相似的活動,在遊戲時注意力的焦點相同,包括會出現一些分享、輪流、借用的行為。雖然他們會交談、分享或交換玩具,但是並沒有共同的建構目標,缺乏組織性。

nn

層次5: *n合作遊戲(共同目標):到了四歲半之後,幼兒在遊戲時,和同伴已經形成共同的目標,遊戲有組織和故事情節,每個兒童都能稱職扮演自己的角色,為了達成既定目標會產生合作的情形,彼此分工,達成共同目標。

nn

二、認知性遊戲型態

nn

層次 1*.不玩:1.幼兒沒有玩任何玩具,也沒有和玩具情境中的任何物品接觸。2.做著與玩具無關的自我刺激行為(盯著手、搖晃身體、揮手或拍手、凝視柜子或地上的玩具等)3.被其他玩伴拿玩具固定在身上(比如帶上手套、帶上血壓計或手錶等),但沒有表現出與該玩具相關的行為

nn

層次2.* 操作玩弄:兒童對環境或玩具表現出興趣,與環境中的物品有接觸,但並非發揮其功能(如摸摸玩具櫃、默默玩據、看看手中的晚覺、揮舞搖晃或敲打玩具、把玩具壘高或排成一排)

nn

層次3.* 功能性:以一般人預期的功能去玩玩具,與環境中的物品有接觸,發揮其功能(如:水果放盤子里,用梳子梳頭髮,用積木建房子)

nn

層次4.*n假裝性:兒童假裝做事或假扮他人,將事物的某些方面做象徵性轉換,來象徵其他的事物。在遊戲中任意轉換心像的做法有以下幾種:

1.角色扮演:扮演各種角色,持續該角色的心理狀態、持續扮演,如扮演醫生能幫玩伴看病,扮演廚師能為他人下廚。

2.動作、姿態、聲音或言語假裝:(1)物品替代:使用一個物體替代另一樣東西,如以布代替門,一塊積木代替樹.(2)賦予屬性。給與物品不存在的屬性。假裝飯很燙、很香,茶是熱的。(3)無中生有。想像不存在的物體是存在的,想像空杯子里有茶、假裝手上有食物拿起來吃。

那講了這麼多,究竟這些有什麼用呢?

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

孩子在角色扮演醫生時,因為缺乏相關醫院和醫生職業的社會經驗,所以不懂得該如何「看病」,導致當這個醫生當得很差勁,亂開藥,亂診斷,導致其他「看病」的小朋友都不想和他一起玩。此時,這個醫生無所事事、只是機械的重複很多遍自己錯誤的診斷方法,四處張望不知道怎麼邀請別人和自己參與、很明顯自己也感到不開心或者無聊。那麼,此時如果老師不介入的話,對孩子的遊戲而言,就要終止了。但是,因為正在遊戲情境中,老師也不可能中斷「跳戲」,這樣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干擾。

根據社會性遊戲型態判斷,這個孩子只是根據自己的個人經驗,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但卻沒有聚焦到一個共同的目標上去,只是表現出來有行為上的交集。因此,這是屬於聯合遊戲水平。而從認知遊戲型態的判斷上,可以發現這個孩子停留在層次3:功能性的玩法水平上,醫生就只是「看病-開藥」,缺乏角色假想和情景互動。

因此,如果教師此時要介入的話,要明確介入的目標是促進孩子能夠按照醫生的角色進行假裝扮演,並且能夠勝任自己所扮演的醫生角色,在一定的故事情境里,為了達成既定的角色扮演目標和其他人產生積極的互動、合作分工的情形,達成共同目標。介入的方法,就要採用平行 *n合作活動的方式,老師以活動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兒的自選活動過程,此時老師扮演一個病人,然後去給這位醫生「看病」,但是,這個病人可不像一般的病人逆來順受,她會不斷的問醫生很多的問題,挑戰這位醫生的專業水平。比如,當這個醫生問都沒問診,就馬上開藥了,這個「病人」就會提出疑問:「醫生,我很不舒服,你也不檢查一下就開藥?你怎麼知道我哪裡不舒服」,這種方式,就是在遊戲情境中,迫使醫生不得不去回應病人的需要,繼而順利完成扮演活動的目標。當然,具體引導仍需要老師基於更加細緻的觀察基礎上,逐漸去豐富這個孩子 對於醫生這個角色所需具備的社會經驗。

同理,如果孩子是平行遊戲水平階段,那麼老師的介入方式就應當採用平行活動的方式介入。平行活動的指導方式是指老師在空間距離上接近幼兒,並與幼兒用相同的活動材料從事同樣的活動,但不與兒童發生直接相互言行交往,不直接介入幼兒的活動過程,利用自身行為的榜樣示範的暗示作用,對幼兒的自由活動進行指導。這種指導方式往往很適用於在孩子進行建構造型、科學探索、欣賞閱讀、角色表演等活動的現場,效果較明顯。

後記:

了解孩子是科學育兒的前提,心理學提供了很多科學的觀察工具和分析孩子發展水平的理論模型,這是心理學可以應用到幼兒教育的有效方法。學點科學教養和心理學的知識,是真的可以更專業點的哦。


推薦閱讀:

給寶寶打針吃藥有多難!!!可能你沒有找到正確的打開姿勢
有哪些適合父母與孩子一起玩的兵棋?
美國言語治療師的一天(學前幼兒園版)
與幼童溝通方式的探索和研究
心理學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背景

TAG:幼儿教育 | 幼儿园 | 幼儿园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