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命與仁」論顏回早死與孔子「仁者壽」之悖論

從命與仁論顏回早死與孔子「仁者壽」之悖論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白話試譯:孔子很少談財富與壽命、財富與仁的關係,也很少談壽命與仁的關係。

解構:注意這句話並不是說孔子很少談利、談命、談仁。《論語》中孔子經常談及它們,尤其是仁,更是大談特談。這句話其實是說孔子很少談這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何很少談?裡面可能有很多原因。下面我們就嘗試解構一下。

孔子少談財富與壽命的關係,為何?因為財富與壽命並不成正比。有錢並不代表你能活的長久,老子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自古至今,多少帝王將相,坐擁天下財富,卻短命而死。可儘管如此,又有多少人為了那個寶座趨之若鶩,冒死而行。老子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過份的貪愛必會有大的耗費,過份地斂聚必會有過多的喪失。因此,孔子也很少談,他只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富貴若不遵循道的規律去獲得的話,即便獲得了,恐怕也無福享受啊。

孔子少談財富與仁的關係,為何?因為財富與仁也不成正比。一個人越有錢,往往越缺德,為富不仁者多不勝數。因為財富越多,越容易讓人狂傲自大,自我意識里那個「妄我、大我」就會變得不可一世,認為老子天下第一,這就是得意忘形,忘了自己也不過是個泥肉之胎,脫掉褲子與人並無二異,若有異,也是怪胎。財富越多,自我意識里也越容易生起唯利是圖的念頭,將私利放在評判是非標準的首位,而忽視了道德這把天尺,因此也越會容易遭人厭恨,所以孔子說:「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少談壽命與仁的關係,為何?這個或許是受到顏回的影響。本來,孔子曾說「仁者壽」的,認為仁與壽命是有一定關係的,有仁德的人也會長壽。結果,這個結論被顏回用生命代價給否定了。孔子前腳剛為顏回「三月不違仁」(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而大大的點贊,後腳顏回就死掉了。估計這是孔子意想不到的,所以孔子又說「回也非助我者也」,顏回啊,你不是來幫我的啊,「於吾言無所不說」你不來幫我也就算了,為何明知我的話不一定絕對正確,卻還是為了表示對我的尊重而擺出一副非常高興的接受的樣子呢?你不明白我是不愛面子愛里子、喜歡直心道場的嗎?你這樣做,不是給我幫倒忙了嗎?或許,正是顏回的死,讓孔子返觀內照,對「命與仁」的關係自我反省了很長一段時間,因此,也很少再談它們了。

很多修行者會有這樣一個是非評判標準:說一個人修行的好不好,看他壽命長短就知道了。言下之意,修行好的人一定長壽,修行不好的一定是短命鬼。貌似有理,其實大謬。一個人壽命的長短誠然和個人修行有很大關係,但並非絕對。俗話說:好人不長壽,禍害遺千年。好人不一定長壽,壞人不一定短命。壽命長短和道德修養的高低有時並不成正比,比如,為非作歹、殺人如麻的大盜盜跖,壽命卻活的相當長。三國王弼,年少悟道,卻只活了二十三歲。年僅7歲就被孔子拜為老師的神童項橐, 也是十歲就夭亡了。僅僅從修行與壽命角度說,孔子可能只是想說與不懂養生與修行的人相比,懂得正確修行的人,其長壽的概率可能會長一些。但是,這樣理解並不究竟。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認為我在妄度聖意,認為孔子作為聖人,是不可能說錯話的,他說「仁者壽」一定絕對真理。當然,其心情可理解,但別忘了,孔子若是句句真理,那麼他也就不需要經常返觀內照,自我反省了,既然每件事、每句話都對,那還反省個什麼? 老子說:「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聖人也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只是聖人善於自我反省,能認識到困難、正面困難,且很周全的考慮解決困難的方法並小心地求證解決,反而不會發生真正的困難。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回死後,孔子感嘆說:哎,是天道使他喪失了壽命啊,天命難違,人奈其何?人壽命長短可能是天定的,顏回短命,和修行無關,天命使然。當然, 按照佛家三世因果輪迴的觀點來解釋,顏回短命是因他前世造了很多惡業乃至今世提前結果的緣故。顏回今世「仁」修的好,這個善業,要到來世再結果了。

另外,若按照老子話來解釋「仁者壽」也是趨於合理的,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一個人肉體雖然死掉了,但其精神卻永遠不會消亡。顏回正是如此,因為仁道修的好,死後被請進孔廟配享冷豬肉,曾一度被尊為亞聖,其精神兩千五百年至今仍不消散,這不就是真正的壽嗎?(譚清風)

推薦閱讀:

剖析孔子「為政以德」中「無為而治」的思想內涵
漫談漢字智慧、國學與兒童家庭教育
我們為什麼要和孩子讀詩
你真的會「溫故而知新」嗎?

TAG:论语书籍 | 儒学 | 国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