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現形記:你是暴君還是公僕?
MATTHEW HUTSON
在2012年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米歇爾·奧巴馬發言道:「總統生涯並未讓你成為另一個人,而是暴露了你的本質。」
米歇爾說:在成長的過程中,她和奧巴馬從家庭中學到了非常重要的東西:高尚和正直、感恩與謙卑。當塵埃落定,需要作為總統而做出決定的時候,能依靠的是你的價值觀,你的眼界,以及塑造你人格的點滴過往。
認知科學的研究證實了前第一夫人的言論:權力揭示你的真實性格,它不再禁錮你的內在自我。如果你是一個混蛋,當你得到了權力,你只會變本加厲。如果你很高尚,你將會更加平易近人。當你一不小心成為了領導者,哪怕只是實驗室或者是讀書俱樂部的負責人,什麼樣的內在性格會呈現出來??自我實現:權力可以釋放你的天性 。但如何應對權力,完全取決於尚未戴上皇冠時的經歷。(顯然上圖中的英國亨利二世,是一個浮躁、陰晴不定的傢伙)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
心理學家通常將權力定義為不受外界干涉地對他人施加控制、予奪資源。 要想了解你的真實本性,要從品嘗權力開始。晉陞獲得獨立辦公室可以激發創造力,減少從眾行為。
在2008年的一項實驗中,一組本科生被試被要求回憶自己操控權力的時刻,另一組則回想被權力操控的時刻;然後,被試需要畫一幅外星生物的畫。[1]作畫前,研究人員向部分被試展示了一個帶有翅膀的外星生物,以此作為範例。結果表明,如果分在回憶被權力操縱那一組,你有更大的概率給自己筆下的生物加上翅膀,這是一種從眾心理的體現。但那些回憶自己掌握權力的被試者,則沒有受到範例影響,堅持自己的設想。
權力能讓人按照自己的意圖行事。有一個實驗表明,那些感覺有權力的人更願意把惱人的電扇關掉。[2]當他們與人合作的時候,也更願意發表自己的觀點。另一個實驗通過把學生配對合作的方式,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即每一組中的領導者相較於服從者更願意表達他們的真實感受和觀點。[3]當人們掌握了權力,不要指望他們有什麼戲劇性的改變。
當我們獲得權力,在追逐目標的時候,會變得更加堅持,而少了審慎。在某項系列實驗中,首先,要求學生們先回憶擁有或缺少權力的情況,第一個實驗,在此之後讓他們答覆做決定所需要的時間和信息,包括選室友,買車等問題。[4]那些感覺有權力的人說他們需要更少的時間和信息;第二個實驗發現,那些感覺有權力的參與者,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解決一個無解的幾何題。第三個實驗發現,他們會更快打斷不同意見者。
總之,權力使我們更接近真實的自我。有一項研究,也是先讓參與者回憶擁有或缺少權力的情況。[5]接下來,讓他們在三個場景下對自己的性格進行評測:在家中(與父母的交流),工作時,社交時。同時, 他們還用『我感到在他人面前可以做自己』之類的評分維度來為自己的真實度打分。感覺到自己擁有權力,會增加人們自我特性評價的一致性,隨之相應地提高了他們的真誠感。
權力之所以會對自我表達產生影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將我們從對他人的依賴中解放出來,只需要關注自己的目標。沉迷於權力,可以讓我們目標更清晰。當人有了清晰的目標,直接全力以赴就可以了。權力所引導的目標大多不顧及甚至侵害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歷史學家阿克頓爵士有云: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這似乎印證了本段開頭的觀點。但二者之間的關係絕不是一句話這麼簡單。 「權力運作的模式遠比這句話講的複雜。」埃默里大學戈伊祖塔商學院的心理學家梅利莎·威廉姆斯(Melissa Williams)如是說。她寫了一本研究權力的書,探尋關於權力導致腐敗或高貴的原因。在一篇發表在《管理學期刊》(Journal of Management)的評論文章中,梅麗莎總結了影響權力道德化與非道德化的四大因素:性格、個人主義、價值觀念、權力慾望。[6]權力喚起了自戀情結和馬基雅維利主義。德國的一項科學研究,對76名白領犯罪的獄友與獄牆外的150名經理進行對比,發現這些罪犯更自戀。[7]一項發佈於去年的荷蘭的研究對225名經理們的馬基雅維利程度進行測試,得分居高的經理被其下屬評為「濫用權力」。(「上司對我們太刻薄」。)[8]另一方面,道德領導力從幾種正向的人格特質而來。一項研究對荷蘭多家機構的81名領導人展開調研,讓他們的下屬對其進行評分。[9]從諸如親善,謙遜等的特性維度來評級定。同時,下屬們還對上司的領導風格進行評述,比如是否有原則或善於激勵他人。誠實、謙遜的領導比其他領導更合乎道德;親和的領導則更能支持別人。他們為下屬創造機會開展工作,而非命令、強迫手下去做事。另一個對此有影響的性格特徵是內疚傾向。研究表明,那些在撞到小動物後,感到深深自責的商業經理們,更願意公開發表他們對他人的責任感。他們也被同僚、上級、下屬評為傑出的領袖。[10]
一項關於CEO們的社會責任感的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表達自己的內在道德義務,即覺得有責任做正確的事的CEO們,一般會更加公正道德,而不是以「暴君或專制」的形象示人。[11]自視為草原孤狼或是狼群一員都會影響你的領導風格。一項研究對53名高級經理人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傾向展開調查。[12]秉持個人主義的領導對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有著極強的渴望;堅持集體主義的領導則對團隊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結果表明,個人主義越強烈,領導在工作中展示出更多的權力濫用行為,當然,他們也被同事打上低效能的標籤;集體主義越強烈,領導則更像一個「變革型領袖(伯恩斯在《領袖論》中提出的一種領導類型,與傳統的交易型領導相比,變革型領導更能激發人對事業的專註),展示出極大的熱情,因此,也得到了高效的評價。在一項相關研究中,研究人員將被試分成兩組,分別令其產生掌權感和無權感。[13]相比感到無權,擁有權力讓以交流為導向的被試(他們在一段關係中與對手共同發展)給同伴分配更多的任務。任何共同體中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樂於助人,也對他人的需求比較敏感。但權力提高了共同體成員應承擔的工作量。這項研究證實某種品質不會讓權力腐化,而是升華。了解權力的起因和結果,並不是必然能讓你對自己下診斷。
源文化會塑造你的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傾向,以及使用權力的方式。一般而言,拉美裔的移民比歐洲裔美國人更偏向集體主義,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有更強的使用權力幫助他人的意願,而不是利用他人獲益。[14]激發歐洲裔美國人的掌權感,通常使他們更易使用與自身權利相關的詞語,向利己主義方向傾斜。[15]而對於亞裔美國人來說, 掌權感的提升減弱了利己傾向,增強了責任心。
如你所想,價值觀會引導人使用權力時的責任心。當一個人的自身道德標準較低,即不認為公平、善良、誠實並不是自身身份的核心,在體會到權力的時候,會在經濟活動中表現得更加自私。[16]反過來說那些道德標準高的人,會更加慷慨。在競爭、合作以及個人主義的優先性選擇上,價值觀也起到了指導作用。荷蘭學生中曾參與過一個社會困境實驗 。[17]以四人為一個小組,他們可以先從400個虛擬幣池中任意拿取一定數額虛擬幣,餘下的虛擬幣價值翻倍,然後幾人平分。另外,一些參與者被告知他們是隊長,其他的被告知是隊員。那些被告知為是隊長的參與者,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個人主義傾向越強,往往會先取出越多的虛擬幣,而這對那些合作型的參與者並沒有影響。那些競爭意識、個人主義傾向強的隊長取出更多虛擬幣的原因在於,他們覺得自己比其他人更有權這樣做。人們的權力欲會影響行使權力的方式:想獲取權力的程度和原因。在一項研究中,學生們被置於非穩定領導角色的環境,他們被告知可能基於個人表現而被奪取領導職位。 這時候,那些有強烈統治欲的同學(喜歡發號施令,掌握大局)更傾向於邊緣化那些有才能的同組成員;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惜打擊團隊的整體表現。[18]而那些更重視聲譽的同學(希望獲得受大家尊重的重要角色)往往不會像統治欲強的同學們那樣自私。區別於個人統治欲,心理學家們將另外一個因素稱為「社會優勢導向」,即認為某些群體應該占統治地位的觀念,也會對領導風格有所影響。一項在女大學生中展開的研究,讓她們扮演一家製藥公司化學部門的經理,擺在她們面前有三大倫理難題:分別涉及污染、性騷擾以及消費者保護。[19]那些高社會優勢導向的女學生,一般不會解決污染問題,而是將污染流程轉移到阿根廷;不會維護受騷擾的員工;還以改進的名義宣傳新葯,完全忽視其嚴重的副作用。威廉姆斯對權力欲進行了自己的研究。她在二月時發表了一篇論文,表示當男性感到有權力,他們會產生敵意性的性別歧視。[20]但當他們對於自己的影響力感到舒適時,暫時地提升權力會降低這種敵意歧視。這也算是權力使人高貴而不是腐敗的另一示例。
當然, 大多行為背後都有多重的個人和情境因素,而性格與權力之間的相關性很清晰了。道德感強又有責任心的掌權者,往往會更富同情心,更誠實,更謙遜,也更擅於合作。而他們的反面即是那些自戀者、馬基亞維利主義者和社會優勢導向者。然而,了解權力的起因和結果,並不是必然能讓你對自己下診斷。威廉姆斯指出,我們並不是總能認清自己。也許我們很容易對他人作出診斷,但比起評估人們使用權力時的性格特點,更重要的是在他們還沒有獲得權力時候的性格分析,因為據此你就可以預測當他們獲得權力時會是什麼樣子。從一開始人力資源經理就需要面對這個問題。不能直接問應聘者:「你是不是一個渾蛋?」或者「你是否高尚?「但是可以了解他們過去的行為,和那些熟悉他們的人交流,或者問一問他們求職的原因。追逐權力並不必然是件壞事,重要的是辨清一個人謀取權力是為了假公濟私還是承擔社會責任。而對於一個政客來說,比如說總統後選人,對他們的診斷尤其難。威廉姆斯說:「作為總統後選人,很難讓他們說出真心話,但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觀察,當他們尚未參與競選時的生活方式,是選擇在有益自身利益的機構工作,還是那些能使更多選民獲益的組織中工作?簡言之,當人們掌握了權力,不要指望他們的行為有什麼戲劇性的改變。好人不會突然變成暴君,渾蛋不會自動的變成公僕。而人們在獨處時的行為方式,才是有效預測他們在萬眾矚目之下行事風格的指標。參考文獻
1. Galinsky, A., Magee, J., Gruenfeld, D., Whitson, J., & Liljenquist, K. Power reduces the press of the situation: Implications for creativity, conformity, and disson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 1450-1466 (2008).
2. Galinsky, A., Gruenfeld, D., & Magee, J. From power to 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 453-466 (2003).
3. Anderson, C. & Berdahl, J. The experience of power: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ower on approach and inhibition tendenc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 1362-1377 (2002).
4. Guinote, A. Power and goal pursui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3, 1076-1087 (2007).
5. Kraus, M., Chen, S., & Keltner, D. The power to be me: Power elevates self-concept consistency and authentic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7, 974-980 (2011).
6. Williams, M. Serving the self from the seat of power. Journal of Management 40, 1365-1395 (2014).
7. Blickle, G., Schlegel, A., Fassbender, P., & Klein, U. Some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business white-collar crime. Applied Psychology 55, 220-233 (2006).
8. Wisse, B. & Sleebos, E. When the dark ones gain power: Perceived position power strengthens the effect of supervisor Machiavellianism on abusive supervision in work team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9, 122-126 (2016).
9. de Vries, R. 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leadership styles and the self–other agreement problem.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3 809-821 (2012).
10. Schaumberg, R. & Flynn, F. 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the crown: The link between guilt proneness and leader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3, 327-342 (2012).
11. De Hoogh, A. & Den Hartog, D. Ethical and despotic leadership, relationships with leader』s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p management team effectiveness and subordinates』 optimism: A multi-method study.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19, 297-311 (2008).
12. Johnson, R., Venus, M., Lanaj, K., Mao, C., & Chang, C-H. Leader identity as an antecedent of the frequency and consistency of transformational, consideration, and abusive leadership behavio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7, 1262-1272 (2012).
13. Chen, S., Lee-Chai, A.Y., & Bargh, J.A. Relationship orientation as a moderator of the effects of social pow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 173-187 (2001).
14. Torelli, C.J. & Shavitt, S. Culture and concepts of pow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 703-723 (2010).
15. Zhong, C.B., Magee, J., Maddux, W., & Galinsky, A. Power, Culture, and Action: Considerations in the Expression and Enactment of Power in East Asian and Western Societies, in Ya-Ru Chen (ed.)National Culture and Groups (Research on Managing Groups and Teams)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Bingley, United Kingdom (2006).
16. DeCelles, K., DeRue, D., Margolis, J., & Ceranic, T. Does power corrupt or enable? When and why power facilitates self-interest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7, 681-689 (2012).
17. Van Dijk, E. & De Cremer, D. Self-benefiting in the allocation of scarce resources: Leader-follower effects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 1352-1361(2006).
18. Maner, J. & Mead, N. The essential tension between leadership and power: When leaders sacrifice group goals for the sake of self-inter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 482-497 (2010).
19. Son Hing, L., Bobocel, D., Zanna, M., & McBride, M. Authoritarian dynamics and unethical decision making: High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leaders and high right-wing authoritarianism follow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 67-81 (2007).
20. Williams, M.J., Gruenfeld, D.H., & Guillory, L.E. Sexual aggression when power is new: Effects of acute high power on chronically low-power individu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12, 201-223 (2017).
來源:Nautilusn翻譯:刺蝟n校對:武權n審校:周一晴n
推薦閱讀:
※什麼是負啟動效應?如何通俗解釋負啟動現象的實驗?
※如果明天就死去,你還有什麼遺憾?
※除了心理諮詢,自學心理學可以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嗎?若可以,除了弗洛伊德的著作還可讀什麼有關心理學的書?
※數能力 | 猴前額葉神經元表徵數量概念
※一塊自我分析試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