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馬雲是90後,還能再成功一次嗎?

假如我是90後,應該怎樣面對「代際戰爭」?

假如我是90後,房子怎麼辦?

假如我是90後,能衝破階層固化嗎?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

1

午後的陽光讓人昏昏欲睡,新辦公室門前有一大塊草坪,附近學校傳來了做眼保健操的聲音。

恍惚中,我好像自己還在校園。咦,難道我只是在課間10分鐘的夢裡,在職場上混了二十年?……

太好了,假如我是90後,假如我是一枚苦逼的大學生畢業狗,假如這職場二十年,我可以重頭來過……

給我一盞阿拉丁神燈吧,給我一個月光寶盒吧,讓我也穿越一次吧。

般……若……波……羅……密……

2

假如我是90後,我要盡情享受年輕無極限……,OH!NO,我怎麼能這麼沒出息呢?我要儘快完善自己的能力體系,簡單一點說,年輕就要——多!讀!書!

記得我當年看了很多浪費時間的爛書,因為資訊不豐富,買書完全靠一張書皮。現在有網路了,有知乎大神指點迷津,有在線教育的豐富資源,以前走的那些彎路,都可以避免了。

不過還是有一個問題.那畢竟是一個沒有手機、電視里都是無聊國產劇的年代,一旦遇上一本好書,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反覆看上好幾遍,《中國哲學史》、《心理學與生活》、《經濟學》等等「大磚頭」都是當時啃下的,才有了現在的這些底子。

現在資訊是豐富了,但都碎片化了;不但打碎了,而且為了好消化,又被人嚼爛了;不但嚼爛了,而且還被壓縮成「濃湯寶」,造成了我們「腸胃」的退化。想想自己吧,已經好幾年沒有很系統地看過一個領域的大磚頭了,更別說「我」是90後了。

畢竟90後的「我」,面對的職場環境更複雜、競爭更激烈。

不過算了,能力體系的事慢慢來吧,想想又要重新開始我的職場生涯了,這才是讓人興奮不已的事情啊!

3

作為長期奮戰於職場題材的寫作者,我特別想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我當年的職業軌跡屬於標準的70後「體制內單位——體制外企業——創業」三步走。如果我現在是90後的職場新人,我希望更直接一些,第一步就以BAT這一類新貴企業為目標,既有成長型企業的效率、又有大公司的平台優勢,還能為自己積累人脈資源,為未來的創業做準備。

但是,冷靜、冷靜。如果我沒有這二十年的職場經驗,我還能順利實現這個職業規劃嗎?

首先,「我」不可能再遇上阿里「十八羅漢」這樣的機會了,而且,現在的BAT有當年那麼好進嗎?恐怕還是要先在外圍公司積累經驗值。

其次,因為「代際戰爭」的存在,70後已經成了90後的敵人,「我」還有機會再一次在30歲之前混到大公司中層經理人的位置上嗎?

70後老覺得自己成功靠能力,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遇上了「行業人才斷層」。我進廣告公司時,海外過來的總監都是40多歲,大陸本土的總監都不到30歲,年輕人向上的空間是一馬平川。

而如果我是90後,很可能上面連續三、四層都是70、80後的管理層,根據偉大的「彼德定理」,他們既升不上去,又退不下來,還不想折騰創業,唯一的作用就是死死地壓著「我」。

有人要說了,穿越設定最重要的就是自帶外掛啊。好吧,假定我還有20年的職場經驗附身,那又會怎樣?

這種情況下,「我」在30歲前在BAT混到T3.3,應該沒問題。但我職業規劃中的「創業終點站」又是個大問題。

如果馬雲是90後,哪個領域能找到創業機會呢?互聯網領域基本被BAT看死了,互聯網領域外又是「國進民退、融資無門」等老問題;就算找到創業領域,上哪兒找他的「18羅漢」去啊;就算找到了「18羅漢」,他在湖畔花園的居民樓辦公,早被房管局罰跪了……

更重要的是,「我」到那時,恐怕早就沒了創業激情。我的一位客戶,開了一家工廠,想讓兒子接手,兒子不願意,說:「我看你們那麼辛苦,反倒像是給工人打工,反正都是打工,我幹嘛呆在這個小鎮上?」

畢竟,70後的創業偶像是馬雲馬化騰,現在是網紅錐子臉,以前是王健林,現在是王思聰。

當然,缺乏創業激情,是因為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那時叫「生活成本」,現在叫「生存成本」。

4

我問過很多70後的朋友,如果我們是90後,房子怎麼辦?

涼拌!

我的第一套房子,內中環的小區,4千多一平米,現在5萬一平米;我的第二套房是內環內的學區房,3萬多一平米,現在8萬多。

如果只是貴,問題也不大。只要還在上漲的大趨勢內,咬咬牙,借點錢,幾年後的投資回報就會讓「我」後悔當初沒買大點兒的,畢竟,70後的這幫人,連再買房的資格也沒了。

但問題是,現在一、二線城市的房價還能漲到哪兒去呢?會不會正處於一個巨大的拐點之中呢?如果你今天背負巨額房貸衝進去,會不會有朝一日,全部被洗劫一空呢?

不過,如果我是90後,如果我的父母不是上海土著居民,沒法給我幫助,大不了乾脆租房子過一輩子,反正國外也不是人人都能買房子,反正70年一到,房子是不是你的,還不定怎麼說呢。

所以,我變成90後的最大困惑,並不是房子。

5

能靠努力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如果我是90後,最大的悲哀恐怕是:越奮鬥,越無助。

我可以接受比別人失敗,比別人窮,但我無法接受我天生就比別人失敗,比別人窮,而且無法改變。

《人民日報》說,「階層固化」是不成立的,王寶強就是個例子。而人民說,王寶強不是好例子,《人民的名義》里的高小琴才是,白手起家,打通政商通道,強取豪奪,坐擁百億資產。

真是個「好例子」啊。

人民不相信「人日」,就像如果我是90後,我也會對「努力就有回報」產生懷疑。

經濟學家說,改革的「帕累托效率」已經很難再優化了,讓70後佔盡先機的改革紅利已經沒有了。接下來,一部分人的財富增加,必然以另一部分人的財富減少為代價。從這個意義上講,階層確實沒有固化,至少向下的通道還是開著的。

這麼說,我要從「如果我是90後」的夢中醒來嗎?

不,我想,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說:「我願意年輕20歲,做個90後。」

6

在主流的價值觀中,有兩種90後的人生,一種是他們的父輩」60後「希望他們的子女過的人生,利用20年經濟騰飛的餘溫,安安穩穩地過下去。

另一種是剛才70後設想的「穿越人生」,希望彌補自己人生中的遺憾。

但如果我是90後,這兩種人生,我一種也不想過。因為我願意做一個90後的最大原因就是——「我」想更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

70後剛剛工作時,面對的還是一個相當保守的社會,大部分資源都還在體制內,大部分精英也在體制內,體制內是沒有什麼「人才斷層」的,一切都要論資排輩。

因為沒有互聯網這類陽光產業,那時的創富榜樣原始積累,要麼有「資本黑色原罪」,要麼是「體制內的灰色財富」。70後只要稍微一猶豫一耽擱,基本都會身陷體制內,再也沒有跳出來的動力。

而且。二十年前雖然沒有階層固化,但同樣有「努力得不到回報」的不公平。

我初三班級里成績最好的兩位同學都放棄了高中,直接上中專,因為他們是農村戶口,萬一考不上大學(那時候我們縣重點高中的錄取率才百分之十幾),就得回家種田。

剛剛工作時,跟我一起進銀行的同事,乾的活和我一樣,但工資低,沒有福利,因為他們是農村戶口,沒有正式編製。

後來到了市場化的廣告公司,海外來的總監薪水是大陸總監的3倍,不是他們活兒好,而是外企客戶不相信local員工。

要說不公平,還有什麼比戶口歧視、國籍歧視更不公平的嗎?

所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如果說,90後有勇氣沒機會,那麼,70後是有機會沒勇氣。

如果說,90後的不公平源於階層固化和財富分化,那麼70後的不公平源於體制缺陷。

如果說,90後一工作就掉進殘酷的現實之中,那麼70後人生更像是溫水煮青蛙。

7

在短暫的「如果我是90後」的夢中,我明白了一件事:

做為70、80後的管理者,與其看抱怨90後沒有上進心,不如反思一下自己對「努力」的定義是否過於狹隘;在今天殘酷的社會現實面前,自己對於「成功」的定義,是否還有意義?

而90後也不必陷入「代際戰爭」失敗者的陰影之中。

以美國為例,「嬰兒潮一代」創造了美國二戰後的輝煌,相當於中國的70、80後;而之後的「X一代」(就是《老友記》的一代人),生逢美國極其富足的時代,經歷了美國價值觀的自由化,一工作就遇到了經濟衰退期,他們和中國的90後同樣處境尷尬——不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根本沒有老路可走了。

X一代的口號是「耶魯或監獄 (Yale Or Jail)!」,意思是說,不管上名校,還是當罪犯,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選擇。他們有的是極端個人主義者,有的厭倦了大都市寫字樓里的工作,熱衷於社會服務事業,有的是消費至上者.。

《老友記》里莫妮卡喜歡當大廚,瑞秋熱衷於時尚行業,錢德放棄高薪的程序員工作去當廣告人,菲比拿著按摩師不錯的收入晚上卻變身流浪歌手,還有跑跑龍套也很開心的喬伊,都代表了美國」X一代「的職場價值觀。

他們沒有創造經濟奇蹟,但正是這代人,讓美國的流行文化,包括電影、電視、音樂、遊戲開始了全球化的影響力。

我相信,每一代人都會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90後也不會例外。

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首發,每周兩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近期熱文

如果可以預知未來,你還會繼續努力嗎?

那些東西都是極好的,可我偏偏不想珍惜

職場賣萌指南

推薦閱讀:

忙了一輩子,什麼才是你的?
面相的智慧:如何養面相?
我身邊時常有懷疑人生的博士生,或者感嘆人生沒有意義的博士,我該如何寬慰他們?
四十誘惑

TAG:职业规划 | 人生意义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