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一起讀(215):價值10000000元的思維方法
抱歉,標題黨一回,因為我真的怕你們不看啊……
這幾天用手機看完了「西西河的忙總」的文集,EPUB版,手機上兩萬來屏幕啊,這閱讀強度、暢爽和疲累,超過了去年三天三夜讀完《三體》三部曲的感覺。當然,那兩萬來屏幕里有不少內容是其他網友的發言(因為是論壇帖子的匯總),還有不少是講美食的,這些我都跳過了,即使這樣,剩下的信息量也是超大,包括了高層、名校、央企、民企的內幕信息,包括了歷史、時政的點評,包括了語文、數學、結構化思維的重要性,包括了范仲淹、王安石、張居正、李世民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事迹的解讀,包括了數學、經濟學、管理學的思維和運用……這麼多信息,紛至沓來,大珠小珠落玉盤,讓我讀著非常欣喜,又非常震撼:原來一個人可以這麼強。
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我最能深刻理解到其價值的,就是他屢次強調過的「結構化思維」,這也是我為這篇破例用了一回標題黨技術的原因,因為學會「結構化思維」實在是對每個人都大有益處,早會早好,晚會晚好,而且非常簡單好學,一學就會。《好書一起讀》寫這麼多期,有哪些期是像本期這樣我非常希望每個讀者都讀到的嗎?大問題,暗時間,親密關係……掰手指數數不多啊!
結構化思維,說來也簡單,就是在大腦中時刻有一個「金字塔模型」,懂編程的朋友,想一下「樹」這種數據結構就行了,不懂編程也沒關係,想像一下現在有一張紙,在紙的頂端、左右居中的位置畫一個圓圈,這代表「司令」,然後在豎直方向低一點、左右散開沿中軸對稱,畫兩個圓圈,這代表「軍長」,將這兩個軍長各畫一條斜線與司令相連,然後在比軍長再低一點,每個軍長下方畫兩個一共四個圓圈代表「師長」,再把每個師長各畫一條斜線與其上司的軍長相連,好了,這是一個簡單的「組織結構圖」,或者說「樹狀圖」,對吧?就這個圖,牢牢記住它,這是我們做任何事情時腦子裡都該備著的一樣工具,就像「一加一等於二」那樣常用。
現在把「司令」這個節點改寫成「總論點」,每個「軍長」節點都改寫為「分論點」,每個「師長」節點都改寫為「二級分論點」,如果你願意接著畫「旅長團長」節點,依次類推,這棵樹就變成了「論證樹」,即忙總講到的「論點論據論證的樹狀展開」。假設你的最低一層節點就是「師長」,現在叫「二級分論點」了,既然它是最低一級「論點」,沒有別的節點來「支撐」它,那它不妨就被視為「論據」,兩個師長上面的軍長,作為「分論點」,被兩個師長支撐,每條連接軍長、師長的線都是一個「論證」。只考察這一個軍長和兩個師長好了,在這個局部的「樹」中,軍長是「論點」或者說「結論」,師長是「論據」也是「前提」,連接軍長、師長的線則是「論證」也即是「邏輯」。其中「軍長」和「師長」雖然角色不同,但顯然作為同樣性質的節點,應該有共同的特性(雖然這裡軍長是論點/結論,師長是論據/前提,但相對於司令,軍長就是論據/前提了,相對於綠杖,師長也是論點/結論了),他們的共同的性質,就是「都是命題」,或者為真,或者為假。
舉個《三國演義》中的例子:
0.張飛武力高於紀靈
1.如果《三國演義》里常規馬戰單挑中,一員武將擊殺了另一員武將,則前者武力高於後者
2.張飛在常規馬戰單挑中擊殺了紀靈
顯然,0是軍長/論點/結論,1、2都是師長/論據/前提(以下都用「結論」和「前提」來說),而「邏輯」則是「當1和2都為真,則0一定為真」的三段論。這個樹狀圖該怎麼畫,不用我多說了吧。
我們常說「講道理」,所謂「講道理」就是「講事實、講邏輯」,「事實」用於「前提」,「邏輯」就是「邏輯」,所以當對某個人的發言感到疑慮時,不妨梳理一下,看看他的結論是什麼,前提是什麼,邏輯是什麼。看看他的前提是不是都為真,邏輯是不是成立。如果有任意一個前提不為真,或者邏輯不成立,則該論證就變為無效,我們就沒有必要去理會他的結論,但如果他的前提和邏輯都挑不出毛病,我們就該接受他的說法。同樣的,當我們的發言被人指出前提或邏輯存在問題時,我們有責任完善修正之,這是我們的論證義務,如果我們無法完善修正,則該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的論被打破了。「我的一切發言都可能是錯的」,這是我們在參與討論時必須具備的自覺。
繼續舉《三國演義》中的例子:
0.馬忠武力高於黃忠
1.如果《三國演義》里某武將傷害另一名武將致死,則前者武力高於後者
2.馬忠箭射黃忠導致後者死亡
這個論,因為前提1錯誤,所以整個論證無效,這時質疑、反駁者沒有義務去論證「馬忠武力弱於黃忠」,因為論證責任在提出論點的一方,如果我們是提出論點的一方,我們就該承擔論證前提1為真的論證責任,如果論證不出來,就該爽快地放棄掉自己的論。
當習慣了這種「結構化思維」,我們就擁有了非常銳利的武器,閱讀別人寫的東西的時候,就能有著從他的「流水線」的「文字序列」中,尋找其「樹狀的」論證結構的意識。這個意識非常重要。其實這個方法一點也不難,但是這個意識並不是人人都有。我們寫作的時候,也常是散散漫漫地,跟著情緒想到哪就寫到哪,「意識流」地寫下去,寫來寫去自己都不知道在寫些什麼,更別提讀者看到的時候會多麼一頭霧水了!只有有了「結構化思維」的意識,才能在思考的時候有個章法而不至於散漫,在寫作的時候寫到哪裡有個位置感而不致迷路,別人閱讀的時候有個邏輯感而更容易理解。
其實我們上中學的時候,語文老師就教過「論點論據論證」,教過「總分總」的文章結構,數學、物理老師也教過怎樣在做大題的時候保持每一步推論的邏輯嚴密。但當高考之後,這些似乎就隨著「十八歲的夏天」而「隨風而逝」了。其實把語文、數學、物理的知識結合到一起,把結論提到上面、前提甩到下面,很容易就得出「金字塔」、論證樹來了,又何必需要《金字塔原理》書籍來講,需要我這用完標題黨的手法再噼里啪啦敲鍵盤?很多時候,「技術」一點都不難,我們缺少的只是「意識」,保證事實準確難道不是常識?基本的邏輯能力誰沒有?但讀完這篇文章,你再去看看以往的發言,會很容易發現自己發言的無理的地方。另外,「邏輯謬誤list」也該好好讀一讀,因為基本的邏輯常識大家都有,但畢竟人類不是理性的動物,一不留神就犯下錯誤,是很可能的。
現在我們具備了「結構化思維」的能力,閱讀有了解剖刀,寫作有了邏輯骨架(在具體操作時,我的習慣是在白紙上畫一畫邏輯圖,如果比較複雜)。那閱讀的時候,就能避開作者的種種「文學技巧」,一眼看到本質了,這不是煞風景,當習慣了這種方法之後,就不必刻意躲避文字上的修飾了,但練習掌握的階段該試著「不為所動」。而寫作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骨架」上填充「皮肉」,用詞句、修辭手法,把「大綱」給「潤色出來」。畢竟人除了理性,還有感情、直覺,只能打動讀者的理性,不如同時也打動讀者的感性和直覺。否則為什麼「價值10000000元的思維方法」就比「結構化思維」這樣的標題更吸引人?不過「標題黨」這種東西是「不祥之器」,特定情況下才能用之,《好書一起讀》以後也仍然會保持「不標題黨」的原則,這點請放心。
忙總的文集是個寶庫,光「結構化思維」這個點就能說這麼多,除此之外更多的,以後再討論。對他感興趣的朋友,個人不建議你也去讀那兩萬來屏幕的文集,我讀過之後,認為其大部分精華都在他的「豆瓣小組」的幾個置頂帖里匯總好了,各位不妨直接去看那些置頂帖子,他的豆瓣小組鏈接放到下面。
管理實踐與學習小組
推薦閱讀:
※年輕人,請停止你的無效社交!
※類似美國、蘇聯「太空筆」的案例還有哪些?你感悟到了什麼?
※說英語如何避免漢語思維作怪?
※超越歷史的局限性——一個穿越者的自我獨白
※《我的前半生》把人分6層,你在哪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