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貧賤與富貴
第二個人情變遷:古人重仁義、輕錢財,而今人對錢財的重視則超過了仁義。
本來嘛,正如孔子所說,貧與賤皆是人之所惡也,富與貴皆是人之所欲也。嫌貧愛富,這是人之常情,古今皆然。但是如何面對貧賤,如何擺脫貧賤求得富貴,孔子的看法與我們不同。
一、安於貧賤
首先,孔子認為貧賤之人應該安於貧賤。
1410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0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斯之謂,倒裝結構,之作助詞。正常語序應是:其謂斯與?如「其李將軍之謂也」。
諸,為「之以」的合音字,告「之以」往而知來者。如「堯舜其猶病諸」?「諸」應是「之乎」的合音字,這句話應是「堯舜其猶病之乎」?
今本《論語》只有「貧而樂」三字,而皇侃的《論語義疏》中「樂」後還有一個「道」字,前面我們分析過,應該是「貧而樂道」才對。
子貢問老師:一個人若是貧窮卻能不諂媚他人,若是富有卻沒有驕奢之氣,這個人怎麼樣?孔子也曾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所以,此時的子貢滿心以為老師會肯定他的說法。沒想到孔子卻說:能做到這樣,還算可以,但應更進一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才是更高的境界。
子貢聽了孔子的話之後似有所悟,就引用了兩句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還說,這兩句詩指的就是這個吧?指的是什麼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與前面師徒所談的貧富有何關係呢?子貢他明白了什麼才會想起這兩句詩呢?
參照前人的觀點,兄弟只能得出下面的解釋: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切磋琢磨,都是制玉器的工序。玉石經過切、磋、琢、磨,才能成為美器。人也一樣,只有通過不斷地切磋琢磨,不斷地求學問道,才能成為賢人君子。所以荀子說:「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謂學問也。」子貢原以為做人能「貧而無謅,富而無驕」就已經很不錯了,若不是做了孔子的弟子,向他老人家求教,又怎能明白,「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才算是最高境界呢? 聽了老師的話,子貢就明白了,人得像玉石一樣,在學問上不斷地切磋琢磨,才能成為真正的君子。
子貢能從兩句詩里悟出這樣一番道理,孔子很高興,就對他說,賜啊,可以開始跟你討論詩了,告訴你過去的事,你就能知道如何面對將來。這裡要說的是,詩可不是一般的學問,只有弟子學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後,孔子才會教給他詩,關於詩,後面兄弟還會細講。
07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疏食,就是粗糧。「飯疏食,飲水」,就是說平日吃的都是粗茶淡飯。
曲肱而枕之,就是拿胳膊當枕頭。
於我如浮雲,浮雲遠在天邊,飄忽不定,條忽不見,與我了不相關。因不義而求得的富貴,也如浮雲一樣,我不會為其所動,根本不將其放在心上。前段時間的流行語「神馬都是浮雲」,就是從這兒來的。
061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簞,音擔,古代一種竹器,用來盛飯。
【今天的簞籃,和春秋時的簞應該差不多】【成熟的葫蘆一分為二,便是瓢。瓢的用途很多,盛水盛米面均可。在兄弟小時候,它是農村日常家居必備之物,現在已基本消失】食,一簞食,應讀作食物之食,即是一簞飯食。
飲,水流入口為飲,可作動詞,亦可作名詞,引申為所飲之物。一瓢飲,即是一瓢水,家貧如此,用瓢裝的肯定不是講究的茶水吧。
孔子平時只能吃粗茶淡飯,沒有枕頭,只能枕著自己的胳膊睡覺。而顏回呢,盛飯只能用竹器,連陶盆陶碗都沒有,用瓢喝水,連茶水都沒有,住在窮街陋巷,可見師徒二人均是貧窮到一定程度了。可他們一個能樂在其中,一個能不改其樂。
第一次讀到這兩章時,兄弟很納悶,窮困到如此,他們竟然還會樂,他們樂的是什麼呢?這麼說是不是有點吃不著葡萄就說葡萄酸?後來才弄明白,他們是「貧而樂道」,一個人能做到安貧,是很難的,一個人能做到樂道就更難了,而能同時做到安貧樂道那更是難上加難,正是因為顏回能做到安貧樂道,所以孔子才誇讚他說「賢哉,回也」!
【住在這樣的窮街陋巷而能不改其樂,誰能做到?反正兄弟做不到】各位要注意,孔子誇讚顏回為賢,可不是客套話,這一個賢字,顏回當之無愧。古人說「選賢與能」,能者所在皆有,而賢者則少之又少。在諸多弟子中,孔子獨稱顏回一人為賢。對子貢,孔子反問道:「賜也賢乎哉」?說明他不能稱為賢。子貢曾問孔子:「師與商也孰賢?」師即子張,商即子夏。孔子說他們一個過,一個不及,皆不可稱為賢。至於孔子為何如此讚許顏回,以後兄弟會細講。
二、如何去貧賤、求富貴
貧賤,人之所惡,富貴,人之所欲,人們這麼想很正常。那麼孔子認為一個人應如何擺脫貧困、求得富貴呢?答案就是兩個字——仁義!
040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很好理解:富貴,誰都想要,可是如果求得富貴而不以其道,君子也不會處於富貴之中。貧賤,誰都厭惡,可是如果擺脫貧賤而不以其道,君子寧願處於貧賤之中。
但是,不知各位有沒有注意到,說富貴不以其道得之,這可以。但是孔子為什麼會說貧賤「不以其道得之」呢?這很令人費解。貧與賤,不以其道「去」之,才有道理,為什麼要用「得」字呢?貧與賤要去,富與貴要得才對呀。兄弟看了前人的很多解釋也不得要領,其實,這又涉及到辭彙的古今異義的問題了。
【"得"字的含義】
對於這個「得」字,兄弟要花上一些篇幅來詳細地說一說。各位不要嫌煩,對於古書,尤其是經典,在文法和訓詁上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疑點,任何模稜兩可之處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否則,只看別人的白話譯文,卻搞不懂別人為什麼這樣翻譯,囫圇吞棗地看下去,無論你看了多少書,那也是白讀。你讀的不過是他人之牙慧,是別人消化過後再灌輸給你的東西,說不定這與作者是原意相去甚遠,你大大地誤解了作者卻還在那裡自以為是。這不叫讀書,這叫人云亦云,這叫走馬觀花。
或許有人說,語法和訓詁何必弄的那麼清楚呢?陶淵明不是提倡「好讀書,不求甚解」嗎?
甚,過分。解,解讀。其實,他所謂的甚解是對文章的義理、境界、言外之意等進行過分的解讀,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破碎大道」的「章句小儒」。而不是說,書里的一句話,連文法和訓詁問題都沒有解決,基本文意都沒搞清楚就不求甚解。
閑言少敘,繼續說這個得字。
今天的「得」字,多為得到、獲取之義,如得失、捨得,其實,得字還有實現、達成的意思。如:
「棖也欲,焉得剛」,申棖欲求太多,怎麼能剛直不阿呢?這裡的「得」便是實現、達成所謂的「剛」,而不是得到「剛」。如「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泰伯)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無得,便是不能的意思。無得而逾,便是不能逾越,無得而稱,便是不能給他一個合適的稱謂。又如:
0812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三年,是虛指,並非不是說正好學習三年。三年學,便是學習多年的意思。谷,即是糧食穀物,古代官員的俸祿便是發糧食,所以谷又指代做官出仕。學習多年還是做不上官(一說是沒有為官出仕的念想),這種情形是不易實現的,並不是指不易「得到」。又如:
01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溫:溫和平易。良,心地良善。恭:恭敬肅穆。儉:自斂而不放縱。讓:謙遜禮讓。
其諸:固定短語,不定之辭也,相當於大概、或許。
子禽問子貢,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定會聽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自己要求的,還是別人主動講給他聽的呢?子貢不置可否,沒有正面回答子禽的問題,而是說孔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各位要注意,這裡的「得」非得到、獲得,而是實現、達成的意思。「之」是代詞,不是指這個國家之「政」,而是指代孔子「至於是邦,必聞其政」這件事。「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是說孔子溫良恭儉讓,才能夠做到每至一邦,都能聞此邦之政,所以子貢說,孔子即便是求之於人,也是和別人的方式有所不同。
《論語》中的「得」字,十之七八均不是得到、獲取的意思,今天我們常用的很多含有「得」字的辭彙也是如此。如一個人很得意,是他達成了自己的意願,所以得意。如不得有誤,是不能有誤,不得已,是不能已,鬱郁不得志,並非不能得到志願,而是不能實現志願,所以才會鬱鬱寡歡。
綜上所述,0405這一章中的兩個「不以其道得之」,「得」也是實現、達成之意,「之」也不是指富貴和貧賤,而是指處富貴、去貧賤這兩件事。即是說,處富貴不以其道,則不處富貴,去貧賤不以其道,則不去貧賤。
各位看,我們只是想弄明白孔子的幾句話,竟會牽扯到這麼多語法問題和辭彙的古今異義,真是麻煩!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要是夫子之道那麼容易學到,你我也就不會有如此多的困惑了。
那麼,如何才算是「以其道」呢?這一章的後半段提到了仁,說君子離開仁就不會有令名,君子無時無處都不會丟掉仁,無論是顛沛流離之中,還是匆忙造次之間。孔子前面說富貴與貧賤,後面卻在談仁。看似沒有關聯,其實,後面所說的「不違仁」,就是指前面的「以其道得之」。擺脫貧賤,處於富貴之中,如果「不違仁」便可稱作「以其道」,而如果「違仁」之後才能去貧賤、處富貴,那便是「不以其道」,非君子所當為。孔子曾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義而富且貴,便是去貧賤而「不以其道」。所以孔子說:
0712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史記·伯夷列傳》引用這一章時作「富貴如可求」。
執鞭之士有兩種解釋:一是王公貴族出門時,拿著鞭子為其開路驅趕行人的低級官吏;二是把守門庭看家護院的人。總之,執鞭之士必是很低賤的職業。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又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富貴可不可求,取決於是否「以其道」,是否符合義。富貴如不可求,便從吾所好。所好是什麼呢?孔子說過「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個「所好」便是道。
總之,依孔子之意,一個人不可一味地醉心於求富貴、去貧賤,應該時刻想到「仁義」二字。若是求得富貴而不違背仁義,那孔子是鼓勵你去做的;反過來,若是雖然去了貧賤卻違背了仁義,孔子是反對的,不如貧而樂道,從己之所好。什麼是仁和義呢?這兩個概念的含義,兄弟會在後面詳述。這裡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標準准,那就是良心。一個人安靜下來,捫心自問,所作所為是否於心有愧,你自己肯定清清楚楚,玄奘大師說的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
【房子的問題】
1308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善居室,善於正確地面對所居住的屋室,即對於所居住的屋室的華美和廣大程度,有一個正確的態度。
苟,誠也,真也,相當於確實、果真。如「苟有用我者」,即真的有人能任用我的話。如「苟正其身矣」,即他自己真的能為人正直的話。
最初,公子荊不是特別富裕,剛剛有一個房子可以住人,他說這樣的房子可以遮風擋雨,真的合乎我的要求,已經不錯了,可以湊合了。後來房間更多更大了些,他又說,這樣的房子確實是相當完備了。再後來,所住的宅院富麗堂皇,他又說,這樣的房子真是太華美、太壯觀了。
孔子之所以稱讚公子荊「善居室」,也是因為他能正確地對待所居住的房屋,這也是正確對待貧富的延伸。而今天就不同了,能買得起三室的房子,絕不買兩室,能買得起獨棟,絕不買公寓。當然,想要房子寬敞一點,居住條件好一些,無可厚非,畢竟時代進步了,生產力也進步了。但是,無限制地追求居室的完備華美,特別是在全社會形成這樣一種風氣,特別是當國家把這個發展成一個產業,這就有些過了。如現在的房地產行業,它與整個經濟、整個社會形成了這樣一種讓人頭疼的關係。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最寒冷的冬天還沒有到來。
【「鬼城」里那一棟棟高樓的背後,不光是改善居住條件的簡單願望,還有人們的貪婪和不「善居室」】對於為政治民者,如何在國家的層面上形成對待貧富的正確態度呢?孔子說:
1601……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對於一個國家,他重視的是分配的平均與社會的安定,而不是物質財富的多少。今天就大不一樣了,上有國家倡導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下有家庭和個人汲汲於富貴、錢財、工作。本來,國家提出這樣的政策,個人追求生活幸福,完全正確,無可厚非,但是,我們卻往往忘了仁義二字。
如著名的白貓黑貓論,不管白貓黑貓,抓得著耗子就是好貓。我想,這句話的成立也是有一定的前提的,比如,首先你是一隻貓,而不是狗,不是狼。其次,貓抓的是老鼠,而不是偷腥吃魚。但是,只是簡單地把這句話放到媒體大力宣傳而不加以限定說明,必然會誤導民眾,更何況別有用心不仁不義之小人也會用這句話來文過飾非,為自己偷腥吃魚的非法行為作借口!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上下交爭利,則國危矣。」毫無疑問,「上下交爭利」也是今天「有國有家者」所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
有一點需要說明,對於階級和貧富這兩個問題的態度,不論古人還是今人,兄弟所述及的均是主流的正統的觀念,相當於今天的「主旋律」。當然了,不論任何時代,任何國家,與「主旋律」不同的聲音總會有一些的。如在古代,稍後於孔子的墨子就主張「尚同」、「兼愛」,提倡人人平等,反對儒家的貴賤有別。但是,既然是主旋律,就必然為多數人所承認、所提倡,而且本書志在孔子之道,所以,還是以研究孔子的理論為主,那些細小的反對的聲音,兄弟就略而不論了。
推薦閱讀:
※Christmas Is All Around「一個熱點」
※盤盤道:打傢具和定製家具有什麼不同(木工製作定製傢具衣櫃工藝周期環保價格售後保障)
※我為什麼要從台灣引進這款實木耳機?
※東非酸枝木材介紹
※方寸說木 | 你說的「烏木」是什麼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