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的香港24小時,在鋼筋森林裡尋覓舊時光
我是一個很喜歡歷史的人,去到哪裡都想找出那個地方的歷史來靜靜閱讀。而挖掘歷史的最簡單快捷的方法,便是去了解每個地方的歷史建築。
在香港工作4年了,平日里喜愛在香港大大小小的角落行走觀察。除了那些著名的景點,如大嶼山的大佛、黃大仙祠、虎豹別墅、立法會大樓等等,那些被活化了的歷史建築也是不可錯過的景緻,遊走其間,可以細細感受歷史在香港留下的痕迹。
儘管每年仍然被本地的關注保育團體苛責,但不得不說,香港在歷史建築的保育上,真的做得很不錯。整個香港加起來雖然只有2700多平方公里,卻保育著逾百個的歷史築跡,既有廟宇圍城,也不乏教堂高樓。他們不僅將建築完好保存修復,更想辦法活化這些建築,讓它們重新煥發生機。
若只有24小時發現別樣的香港,在美食與購物之外,邂逅活化的古老建築會是一種有趣的經歷。而在眾多建築之中,首推位於灣仔的藍屋、赤柱的美利樓和中環的前中區警署。
藍屋香港活化建築的最佳典範
受港產片影響,從小便對香港的生活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一幢幢的唐樓(香港人一般稱戰前所建的老房子為唐樓),於是藍屋便成了我尋找築跡的第一個目標。
興建於1920年的藍屋,原址曾是一座醫院,後來曾被改建成廟宇,直到1920年被拆卸重建為被居住的唐樓,一直保持至今。
至於為什麼是藍色?據說是當年修葺工人只有藍色的油漆,於是把外牆刷成藍色,藍屋因而得名。
樓高四層的藍屋,頗具嶺南建築特色,是目前香港少數還有露台建築的唐樓。地下曾是黃飛鴻徒弟林世榮侄兒林祖開設的武館,後由其兒子林鎮顯改為醫館,並一直保存至今。
門口也是那一抹醒目的藍許多人對歷史建築保育的理解還停留在「保存」,但在香港,你會發現保育絕不只是保存,更重要的是活化。
藍屋在2010年被活化成「香港故事館」,展出舊時灣仔民間的生活用品,及房屋建設,還原舊灣仔居民生活面貌於人前。而社區的文娛團體也可以在故事館裡舉辦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例如電影放映會、音樂會等等。
雖然也是重現歷史,活化後的藍屋卻比普通的博物館多了一份文藝靈動的氣息。人們自由穿梭於縱橫交錯的街道間,藍屋則安靜地矗立在某個角落,繼續靜待歲月安好。
赤柱美利樓充滿血腥氣息的維多利亞建築
「赤柱」的名字有許多有趣的由來。據說以前赤柱有很多木棉樹,開滿花朵的時候在陽光照耀下,宛如一根根赤色的柱,因而得名「赤柱」。亦有說法是因為以前是海盜所住的地方,所以被稱為「賊住」,經客家口音的廣東話就變成了「赤柱」。Stanley是赤柱的英文名,因前英國首相Lord Stanley而得名。
而位於赤柱的美利樓距今已有72年歷史了,是一座非常具有維多利亞時期色彩的建築物。但在這華麗的外表下,她其實充滿了血腥色彩呢。美利樓最初是駐港英軍的軍營,到了香港日治時期則被用作日軍憲兵總部。日軍在這裡設置了多個囚犯室,並設有刑場。據說曾經有逾四千人在這棟建築里被殺害,堪稱醫院外死亡人數最多的建築。
也許因為這段血腥的歷史,後來曾一度被市民盛傳建築里鬧鬼,更公開舉行了兩場法事!
pic by shankar s.
再後來,基於維多利亞城(即現今的中環)的發展,到了1982年,應中銀大廈的建築工程,美利樓被迫拆卸。但鑒於其珍貴的歷史價值,當時的香港政府決定將美利樓原貌搬遷,最終選址在景色宜人的海濱赤柱。
pic by Larry W. Lo美利樓採用了西式的圓柱,以及中式的瓦頂,這是香港殖民地時期早期最常見的建築設計,而美利樓則成為現存此類建築物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
每個周末赤柱都會變得很熱鬧,市區的人特別喜歡帶著狗狗來玩耍,也有很多外國人喜歡來這裡。久而久之,為了滿足市民和遊客的娛樂需要,越來越多創意市集開始在美利樓擺檔,或是開設了配合其氣質的西餐廳,為這座復古華麗的殿堂注入了活力。
舊中區警署建築群時空交錯的香港警察「大館」
舊中區警署有一個簡單的別稱,叫「大館」。「大」意味著「首領」,在殖民時期,白人地位高,華人地位低,因此這個被白人統領的首個警署便被華人叫作「大館」。
行走在這個位於中環荷李活道的「大館」,總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
它曾在香港歷史上具足輕重,是香港警察的首個總部及中區警區警署;擁有前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大館統共八座建築,走在荷李活道,便能見到總部大樓。旁邊是一排共四幢的警察宿舍。穿過大閘門,沿斜路上到露天廣場,可以見到被總部大樓遮擋的營房大樓,背後還有一座衛生樓。廣場西端的紅磚建築物則是軍械庫和儲物室。
域多利監獄(pic by uituit)前中央裁判司署(pic by uituit)營房大樓的歷史最為古老,對面則是1919年落成的總部大樓,兩者相差半個世紀,因此建築風格迥異。前者是維多利亞時期的營房式樣,後者有愛德華時期的精緻特色。舊中區警署建築群內的建築物,組成一群標誌香港早期法治的歷史建築。
如今,大館已成為香港市中心僅存的同事擁有維多利亞風格與愛德華殖民地風格兩種建築風格的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的歷史建築群。
pic by Simplicitys...
以花崗岩雕刻聞名的總部大樓,屬於愛德華時期的精緻建築風格
維多利亞時期的營房大樓,與美利樓相似,線條較簡單及整齊
後來,政府與賽馬會合作,以保育和活化這個非常重要的建築群,並將新建2座大樓於建築群內—亞畢諾綜藝館(Arbuthnot Auditorium)及奧卑利美術館(Old Bailey Galleries)。
風格迥異的大館與奧卑利美術館前段時間再次重遊舊警署遊覽,發現綜藝館和美術館已建得差不多,就矗立於舊建築群的背後。兩種建築風格迥異,卻共處於同一空間,奇妙而融洽。再沿著美術館的外圍走,又看見了域多利監獄的圍牆,頓時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
圍牆上仍保留著當年作為監獄的有關標語未來如果大館建築群得以高度開放,讓更多地市民參與這個新舊融合的空間活動,那些深藏在磚頭裡的歷史和記憶定可重新與周邊的城市生活連結,形成區內獨有的「大館」文化。這種深入市民生活的「活化」方式,遠遠超過了各幢建築本身的保育價值。
仍在進行各種修葺的大館香港雖然以購物及美食天堂聞名海外,但我卻更欣賞那些被活化的舊建築,它們讓這座亞洲現代大都會平添濃厚的文化氣息。遊客們若肯花多一份心思去欣賞這些本土保育的成果,相信也能將這項運動更加推前一步。
小夥伴們有機會再到香港來,不妨到這些地方走走喔!
MIA
生於廣東,現居於香港努力打拚。熱愛美食並煮得一手好菜的大齡天蠍女。
圖 | MIA &網路
*本文原創,如想轉載,請獲取授權。如擅自盜用,將嚴厲問責!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旅人說
公眾號ID:travelwonderland
【多圖原文看這裡】別樣的香港24小時,在鋼筋森林裡尋覓舊時光
推薦閱讀:
※史上最好的南非小眾旅行攻略,沒有之一。
※又到一年極光季,這棟美哭的復古極光別墅尋找一枚主人。|阿拉斯加小眾旅行攻略
※臉龐和村莊 : 那些被遺忘的歷史,和那些活在過去的人們
※有哪些古風濃郁的地方~?
※與設計師同游芬蘭,尋找細節中的北歐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