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買不起房是不是件丟臉的事情?
01
清明假期最然沒幾天,但我還是毅然決然地買了回家的機票。07年背著行囊到北京上大學,竟快忘了家鄉的春天長什麼樣(去了之後想起來了,不怎麼樣)。
在從機場往家走的路上,就聽司機跟我爸聊天,說自從中央宣布成立雄安新區,當地的房子就一分鐘一個價。一夜之間,房價就從每平4000飆到了40000。不少北京好友開始感嘆,在北京買不起房的我,終於在河北也買不起了!
我倒是沒什麼感覺,一直對買房不怎麼感冒。因為買不起,也就不想這個煩心了,只想活在當下,開心舒服就好。
可是,我父母就不這麼覺得。本來就為我大齡未婚北漂的身份擔心不已,河北的房一漲,他們就更焦慮了。尤其是我媽,回家才3、4天,就用她高超的表達技巧提醒我是時候該想想買房和成家的事啦。
是啊,對於老一輩的中國人而言,沒房哪來的家啊,沒有家又怎麼安穩,連安穩都沒有的人哪裡又值得...嫁呢?
看著朋友圈每隔兩天必出現的「房」文,突然覺得國人對房的執著甚是可愛。
中國人愛房,不僅僅是出自抗通貨膨脹目的,更多的是骨子裡,感情上的愛。我們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安土重遷,從生命里、血液里熱愛土地,喜歡用「地」來安穩守財。
而現如今,這種對房的執念,已經顯現在年輕一輩的身上了。
02
想起離京前幾天,我跟一個還在五道口念博士的老朋友吃飯,飯間他講了自己的經歷:
「一朋友打車到清華,車上聊某人前幾年就買房了,真是人生贏家。計程車大爺默默聽了很久,說:『我家拆遷分了幾套房,但我就是一開車的。你們可才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如果你們清華北大畢業的,人生目標就是在北京買套房,而不是思考這個國家的未來,那這個國家真的沒有希望了。』」
在感嘆大北京連開出租的大爺覺悟都這麼高的同時,我一下想起來知乎上一個熱門話題--北京的房價是不是正在透支著北京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
答題者幾乎都是清北出身的高材生,答案清一色也全都是「慘」。在這個超貴的、所謂的剛需面前,都沒了那股精英的孤傲。
房都買不起,連「精英」二字的重量都輕了一大截。
曾經有人跟我說過,在中國,房子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可是看到人們張口閉口都是房子,房子是安全感房子是夢想的時候,才覺得不僅是房價在透支年輕人,年輕人自己也在透支自己,還有親近的人。
看到身邊那些個挖空父母棺材本,集一家三代之力受盡上家及中介欺辱在北上廣買了個鴿子籠的青壯年,早早背上一身的債,今後漫漫長路,意義全寄托在一套房上,不敢遠行不敢逾矩,這樣壓抑的安逸,我是真的一點都不嚮往。
追不到的夢想,換個夢不就得了。買不起房,誰說就買不起幸福了?
03
我就一直租房,身邊的大部分朋友也租房,從不覺得缺點啥。
越來越覺得在住房這件事上,西方的觀念就挺適合現在的中國年輕人。買不起,就租唄。
《慾望都市》里的女主角 carrie在第一集就說到,「在紐約,你永遠在尋找三樣東西:房子,工作和男人。」這句話真的越來越像北京年輕人的寫照。可她們四個事業有成的單身大齡女青年也並不想被房子所束縛,即使收入完全付得起購房首付,但還是選擇租房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畢竟誰又知道命運的下一個安排會是什麼?
還有我最愛的《傲骨賢妻》里的Diane,也是在決定退休才準備去法國買房養老,之前也一直在租房。
之前看過一個數據,英國美國人首次購房的年齡都在35歲以後,德國和日本都上了40歲。中年購房,也算是在有一定積累的理智選擇。
而那些剛畢業沒多久稅後工資還沒上5000的中國年輕人也張口閉口想在一線要買房的,憑什麼啊?首付爹媽給,一個月1.5萬+的貸款也得還得起啊。
要我說,30歲,為了還房貸每個月能花的只剩小几千塊都不到,那真的別買房了。不買,每個月至少2萬左右的自由資金,生活不說富足起碼也小康吧。買,就得勒緊褲腰帶,吃不敢吃,喝不敢喝,連游都沒法旅了。這樣的人生,這樣大好的年華,除了那套一次性交完70年租金的房之外,還有什麼意義?!
我是買不起房,但不意味著我買不起家,更不意味著我不幸福。
04
其實,我最欣賞的人,就是那些會生活的人。尤其是那種能把破舊出租屋,用買得起的東西改裝成花園別墅的那種。
因為這樣的人知道,房子並不是家最重要的因素,人才是。
所以,有夢想的年輕人,放下負擔吧。別再為了房子摳摳索索地攢了,越攢越苦逼。不要早早為自己帶上重重的蝸牛殼,連快樂都放棄了。
未來會是怎樣,誰都不知道。不如,開始學會享受現在。
沒事吃吃美食、喝喝小酒,電影話劇音樂會都別拉下,游遍天南海北看遍海角天涯……挺直腰板過精彩的人生,別讓房價按在地下蹂躪了。
熱愛生活的人,其實只用幾百塊就能找到家的感覺。
推薦閱讀:
※房子過戶給子女哪種方式最合適?買賣?贈與?繼承?
※地產股暴跌,去庫存要收網了?
※調控20天,一線樓市還在漲
※倫敦市中心的房子過熱了嗎?
※危機箭在弦上,全民搶房跟股災前全民炒股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