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茶如人
「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之類的比喻似乎司空見慣,想來也的確有幾分道理。一則來自於對於美的見解,二則來自於自己對世界的體悟。然而「事茶如人」若非在業界里打混一段時間的人,幾乎是難以感受得到的:一方面,茶的世界裡並不是樣樣都通透,即使茶的形、香、甜、潤、滑等等,都有著一定的技術標準,但不乏有人把茶的品鑒當作是玄學,似有似無,神乎其神,甚至於時常與禪佛道法連聯在一起;另一方面,所謂茶格茶德,並非完全與茶有關,卻又與茶緊密相關,有茶才有茶人的品格和品德,無茶品格和品德就是空中樓閣,從茶的世界裡映射出來的就是茶人的對待茶的態度,茶與人相關聯的秉性。所以,「事茶如人」與很多人對字、對文的理解一樣,與人的選擇一脈相承。
nn我有一個固定的認同:不按照茶的標準品鑒方法來談茶,那是在耍流氓;完全按照茶的品鑒方法來談茶,那是在干機器該乾的活。
nn如果你還把茶當作是活物靈物,那這兩種方法皆不可行,茶需要客觀的審定,也需要主觀認同,所以才說茶無極致,適口為珍。因此,真的是科學研究也就罷了,若說一個喝茶的人,深入研究到這人茶能析出多少茶多酚,那個茶有些什麼營養成分,真的讓人嗤之以鼻。道理很簡單,一種茶,品種、樹齡、山場、天氣、管理、工藝……甚至於後期的轉化,每一項都可以影響到茶的滋味,一口好喝的茶豈是幾項指標能說明問題的?即使指標有高有低,終也無法解釋必然形成的味道。所以,對於一個喝茶的人,品茶的人而言,你要用心用身體去感受茶,而不是用機器檢測的方法來認識茶,大海撈針也找不到的答案,如何回饋給你正確的屬於茶的信息?若是你的嘴你的身體告訴你答案,你為什麼不願意去接受呢?
nn
當然,把茶所需要去感受的一切丟在一邊,不在意茶本身,非要在喝茶的時候,去言道談境,扯上茶需這需要那的才算是喝茶,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只是少了對茶的深入了解,曲解茶道而已。茶文化也好,茶道也罷,茶才是核心,所衍生的東西只是因為茶的存在而越來越具備氛圍,而不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主次顛倒。若說是如此來言「茶道」,豈非在耍流氓?若是遇到這樣的喝茶人或者商家,對於茶的態度,真的是不喝也罷。
喝茶人所選則的茶,對茶的了解,決定了他該喝什麼樣的茶,茶的世界裡茶與人的心境狀態甚至於性格一模一樣。可以說是人選擇了茶,也是茶表現了人。
nn且說「事茶如人」,正是因為茶的品鑒與審定從某種意義上說存在著主觀特殊性,所以所選擇的茶自然也就是有一定的差異性。只是相對而言,品質越高的茶,擁有更多的被選可能性,理由是品質好的茶缺越少,不同的人雖然對茶有不同的需求,但是所選的基本項目是相同的,因此越好的茶越容易產生共鳴。品質相對較低的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知,例如有些人偏好於茶香,那較香的茶容易吸到這類人群,而口感喜歡的人群則被忽略,參差不同的選擇條件,使得茶的選擇定性上變得複雜。這種情況不僅僅體現在收入層次、性別,甚至也表現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喝茶習慣上,即使是評茶師、茶藝師,對一般的茶的感知和態度也會有較大的差異。這就是一方水土,一方茶人的選擇,沒有原因,只是單純意義上的喜好,自然也就與是非對錯沒有什麼關係。
nn
且說「事茶如人」,正是因為茶的世界裡有很多既得利益,所以茶人事茶,茶人賣茶也就順理成章,然而對茶的態度是不同的,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去向。單純意義上的茶商,並不會在意茶品質。他的邏輯就是「我只要把我的東西賣出去就可以了」、「市場上什麼被炒熱了我就賣什麼」,所以才會有各種仿品茶、仿料茶,從市場去反觀茶界,結果就是惡意的炒作。即無茶德的行商,莫談事茶。從茶的源頭開始,關注茶,最容易關注茶品質,然而好茶不易,並非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好茶,尤其是價格、門類,限定了很多人的選擇,也就淡於市場。初於茶心,對茶的認真態度,決定了茶人的品德。還有一種人,介於兩者之間,尋找品質與市場的平衡,這確是件難事。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卻是撐起了中國茶行業的大半邊天。只不過,很多人不理解所謂「一人一茶」的感悟,這些事茶賣茶的人都只會挑選自己所「愛」,而非如你所想的茶,因此他的茶品茶格決定了他面對的市場,決定了茶的去向。所以,「事茶如人」也就與做茶人、賣茶人的品德情懷連接在一起,最後滿滿的留在喝茶人的口中。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wZWVwc2RuRWo0VHdyWjNTOTdMR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混茶圈的你,有沒有被這些詞騙過?
※800年的古樹茶,你真能喝得到嗎?
※【案例分析】這款古樹茶為什麼不太一樣
※茶桌上的「謝謝」——叩指禮,你做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