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消亡
最近幾天北京的天氣極好。空氣通透, 陽光明媚,一白天從早到晚都是藍天白雲。 適合郊遊,踏青,曬太陽。 然而這種令人意外的天氣總是短暫。據說從周一起又要進入空氣污染的循環。 北京的污染是人為,要看見藍天可又得全憑老天, 看風向。 風向本身屬於天氣,這是一個複雜系統,無法預期,但是永遠在循環。 正如本文想說的國家一樣。
如果同意國家, 或者社會本身是一個複雜系統。 那就必須要同意未來不可預期。 路是要靠人走出來的, 所有所謂歷史終結的觀點都是跳大神。 那麼除了摸著石頭過河, 還有什麼可說的嗎? 有的,其實就是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這篇文章曾經談過的周期律。或者複雜系統運動發展總體呈現的某種螺旋上升的規律。
去年幾個讀書公號都曾經推過一本書,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這是MIT和哈佛的經濟學教授寫的,作者之一曾經有在非洲等窮困國家長期援助工作的經歷, 因此書比一般的學術著作要接地氣。
書的前半部分討論制度的功效和社會經濟的影響, 邏輯還算清楚。 書中把制度分為攫取型和包容型。主要取決於統治階級對社會的互動。 攫取型社會的統治精英們只從社會中吸血而不回饋。為了維繫自身的地位,就墨守成規,抵制一切改革和創新,整個社會是封閉守舊的。最終社會在從興起到崩潰的狀態中循環。 而所謂包容型的社會的統治階級願意通過分權來平衡社會矛盾, 整個社會對創新是一個鼓勵開放的態度。這是全書的精華。 書中給出了真實反應非洲現狀的大量事例。 非洲的統治階級,獨裁者們用從西方引入的現代技術和武器牢牢掌控國家,實行愚民政策,壓制百姓,造成國家大部分人的貧窮。作為非洲專家,這是作者最擅長的,也是這本書無論如何都值得一讀的原因。
然而後半部分各種舉例又回到了MZ無敵, 獨裁不好的二元思維。作者試圖用這一套來解釋中國(中文版有刪減),把中國近30年的進步理解為攫取型政府邁向了包容。這隻能當作是說相聲了。為什麼是說相聲。是因為邏輯到這裡就開始不嚴謹, 比如把前蘇聯定義為攫取型就無論如何也不能解釋蘇聯曾經取得的成就。
其實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作者的思維模式, 試圖用線性穩態的思維方式來解釋一個複雜系統演化過程, 因此只能拆東牆補西牆,做一個裱糊匠, 似是而非的表象理論之下是各種矛盾和含糊。
應當怎麼理解複雜系統的演化呢? 回顧歷史, 人類社會發展的源動力仍然是生存競爭。按照人類簡史的觀點, 國家是人類得以組織起來的一種共同想像物。 其實在古代社會尤其是中國, 沒有那麼明確的民族和現代國家的觀念。 然而人們仍然會被分割成各種國,也就是不同的統治集團。大家打來打去。那時候的打來打去是殘酷的, 一旦軍事失敗, 就有可能被族滅。
在南北朝時期,曾經有叱吒風雲的慕容家族,也就是金庸天龍八部里慕容復的祖先。慕容家出過慕容恪,慕容垂等著名的極其能打的人。在前秦失敗以後,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等一系列國家。 慕容家應當是白種人,史書上說他們膚白貌美,高鼻深目,都是白種人的典型特證。這個家族也以出美男而著稱。劉裕在給東晉當軍頭沒有自立為帝時,曾經打過一張對南燕也就是慕容家最後一國的滅國之戰。慕容家戰敗投降當了俘虜。有人說慕容家的人天生最壞愛造反, 劉裕就把投降的幾千皇族貴胄都扔進了黃河。史上著名的美男子家族到此絕種。當然天龍八部里的慕容復也長的好看,迷倒了表妹王語嫣。可能是鄉間還有遺存。
社會的演化好壞歸根結底要看軍事鬥爭的結果。 精英們互相之間的競爭最後還是打打看。孫子兵法開篇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人類簡史說尼安德特人象慕容家一樣高大俊美,可能腦容量更大,但是都是以靠血緣來維繫的狩獵部落存在,沒有發明各種圖騰之類的共同想像物,部落之間不能聯合協同,自由主義小確幸只是看上去很美。一旦遇上生存競爭,就被能夠聯合作戰的智人滅的乾乾淨淨。
智人能夠聯合作戰,是原始社會全民皆兵的時代。部落之間合縱連橫打來打去,是為遷移,搶佔最好的底盤。軍事失敗就被滅族。這種部落軍隊直到西方羅馬時期,羅馬和高盧之戰還能看到, 高盧一打仗就是整個部落的遷移。男人在前面打仗,家屬在後面跟著, 戰士們都英勇奮戰,因為輸了就是死。然而仍然打不過詭計多端的凱撒帶領的羅馬軍團。羅馬軍團在當時是公民兵,打仗對他們來說是獲得土地和財富的手段,打起仗來也很英勇,加上組織和技術上的優勢。7年戰爭據記載打敗了300萬高盧人,殺掉了100萬,俘虜了100萬,剩下100萬逃走。 這樣驚人的數字如果沒弄錯,只能用高盧人全民上陣來解釋。
而羅馬作為一個奴隸制國家,當時奴隸是不上陣的。 公民作為統治集團,在享受奴隸服務的同時,也要承擔對內對外作戰的義務。中國的商周時期也於此類似, 打仗的是貴族或者說國人, 打仗是靠精英的軍隊。
而到戰國時期就不同了, 戰國開始戰鬥激化,光靠貴族打架不夠看。 於是開始武裝鄉下的野人上陣。 直到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是這一階段的巔峰,全國種地的農民都被組織起來,打仗的時候可以全面動員。 所以秦國最後的滅六國之戰都是幾十萬對幾十萬人的大戰, 長平一下就幹掉了40萬, 占趙國全部人口的十分之一還多。
從原始社會的全民皆兵,到商周的貴族兵, 到戰國的全民皆兵是一個輪迴。 能夠玩全民皆兵, 其實是因為財富共享。秦制兵農合一, 秦兵能打, 除了紀律,還有動力。立軍功不光能夠當官,更重要的是能分地。 而土地是農業革命之後,工業革命之前唯一真正的財富。
漢朝隨秦制, 一開始也是全民皆兵, 慢慢的就玩不起來了, 因為地分完了。 多吃多佔的形成勢力, 開始馬太效應, 國家的控制力變弱, 大貴族的控制力變強, 到東漢三國, 大小地主都開始自己養自己的兵。 三國演義里曹操招兵買馬,夏侯惇,曹洪,曹仁各個大將都是帶隊來投。當然到這個時候漢朝也就完蛋了。只有蜀漢仍然是全民皆兵, 因為蜀漢集團是外來戶,有沒收來的大量的地可以分。這也是為什麼當時蜀國統共沒幾十萬人,諸葛亮能帶著一支近10萬人的軍隊和曹魏正面作戰。當然因為諸葛亮打了很長時間也打不贏,搶不到財富和土地,蜀漢在他死後就國力貧弱了。
全民皆兵,到貴族私兵再到分割出一撥人專門打仗的府兵,軍戶,歷史走過一個個輪迴。背後是土地面積,土地分配, 人口, 生產能力等等各種物質因素的制約。這些都最終都被總結為戰場上的輸贏,以及統治精英的存亡。
西方的歷史其實也是類似的, 不同的一點是西方的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可以花錢招兵。比如瑞士現在風景獨好,在當家是不長莊稼的苦寒之地。瑞士農民長期就靠當僱傭兵來謀生。瑞士僱傭兵在西方歷史上也曾經大大有名, 並且被很多有錢的大貴族雇來做王室衛隊這樣的核心軍事力量。窮貴族還雇不起。
軍事制度的演變跟隨著物質和技術的變化。最終西方因為工業革命又先走一步,從僱傭軍回到全名皆兵的義務兵役制。靠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物資支持,能夠在戰時做全民動員。最終在一戰,二戰時如同絞肉機一般,能造成幾百萬,幾千萬人傷亡。 細究起來, 一戰主要上場的還基本是歐洲精英。二戰光精英也不夠看了, 只好動員平民,甚至動員殖民地的力量。這在戰後造成了全民民主,和殖民地解放運動等一系列平權社會現象。
歷史是一個個螺旋上升的輪迴,所以可以說國家在血與火中誕生,也必將在血與火中消亡。這是人類歷史的宿命。也是複雜系統演化的基本模式和規律。 統治階級開明與否,只能加速或者延緩這個過程,不能改變方向和大局。
推薦閱讀:
※作為選民,為什麼接受賄選是錯誤的?是否有待商榷?
※《寒戰2》中的「普通法」是什麼法?
※幻想鄉今天沒什麼新聞
※台灣如果突然走高度親中路線會怎麼樣?
※【讀書狂想】擺脫自由重負的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