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T211光模塊-光收發模塊(Transceiver)及封裝

從時分復用(TDM)到波分復用(WDM)

對於短距離通訊,多用幾根光纖那都根本不是事,都是小錢。但是對於長距離通訊來說,再鋪設一條光纜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高的不是光纜的價錢,而是建設的費用,難道又得從北京一直挖到上海鋪一條新光纜嗎?更何況從舊金山鋪到東京,從北京到莫斯科,從倫敦到紐約。TDM時分復用總是受到電子器件開關頻率的限制,不可能無限快。

nn工程師們從彩虹這一自然現象裡面受到了啟發,為什麼彩虹非要在風雨過後?因為水汽對不同波長的折射率是不一樣的,正如同下面的三稜鏡一樣。

一束白光從左到右經過三稜鏡,就分成了不同的顏色,這個時候三稜鏡就是光學的DEMUX(解復用),如果不同顏色的光按照上面的方向從右到左經過三稜鏡,就又合成了一束白光,這個時候三稜鏡就是光學的MUX(復用)。

光的顏色是通俗的叫法,科學定義是光的波長(或者是頻率,根據波長=光速/頻率,光速恆定,只要知道波長頻率中的任意一個,就可以推算出另外一個)。Transceiver發出來的光是不可見光(850nm附近,或者1310nm附近,或者1550nm附近),但也是有「顏色」的,只是肉眼看不到而已。

那麼只要Transceiver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再經過MUX,就可以用一個光纖來傳多路的光波。我們把這種方式就稱為波分復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又分為兩種,20nm 間隔的CWDM(CorsenWDM,粗波分復用)和0.8nm 間隔的DWDM(Dense WDM密集波分復用)這就是為什麼又把WDM的Transceiver叫彩色光模塊。因為要把不同顏色的光復用到一根光纖裡面傳,那麼必須對每個波長進行嚴格控制,才能保證彼此之間不互相干擾。間隔越密,波長控制要求越嚴格。

波分復用WDM其實就是頻分復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只是我們習慣用波長來描述光,在電的領域,我們習慣用頻率描述而已,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頻分復用在我們實際生活中用的例子很多,比如廣播,不同電台只是發射佔用不一樣的頻率。比如有線電視,不同的頻道只是佔用不同的頻率而已。

對於波長間隔0.8nm的DWDM,我們能夠輕鬆實現100個波長到一個光纖的復用,相當於一個光纖變成了100根光纖。我們把波長間隔再縮小到0.4nm,就可以實現200個波長的復用(0.4nm的DWDM已經商用),如果間隔是0.2nm或者是0.1nm呢?

對於波長沒有嚴格要求的Transceiver,我們常稱之為TDM模塊,對於嚴格控制波長的Transceiver我們稱之為DWDM模塊。DWDM的Transceiver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出廠時,波長已經固定,稱之為Fix Wavelength DWDM模塊,還有一種就是前面說的那100多個波長可以任意調諧的,稱之為Tunable DWDM模塊,簡稱Tunable。

Transceiver也分為不同形狀和介面,我們稱之為封裝形式(PackagenForm)。這個是最首要的Transceiver的分類方式,也是產品線劃分的依據。

Long long ago, 還沒有Transceiver這貨,那時候Transmitter和Receiver還沒有在一起,大小也沒有標準化,都是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比如阿爾卡特,朗訊(請分開念,因為那時候還不是一家公司,連華為都還剛起步)自產自銷,就像當年的手機充電器,介面五花八門,互不通用。這樣的光收發模塊大家用起來都不方便,於是大家一起制定了遊戲規則,這個規則就叫MSA,Multi Source Agreement,多源協議。有了MSA標準以後,很多獨立的專註做Transceiver的公司就開始慢慢嶄露頭角。

10Gb及以下速率的Transceiver

GBIC

當千兆乙太網1000Base(1000Mb/s或者1Gb/s)來臨的時候,RJ45網口和網線已經不能滿足超過百米以上的運用需求(由於六類線網線帶寬限制,也只能用於距離較短,電磁環境較好的場合),市場需要一款光電轉換的介面轉換器用光實現互聯和通信,那麼這樣的千兆介面轉換器Gigabit Interface Converter,就簡寫成GBIC。可以說GBIC是第一個封裝介面標準化的Transceiver,在Transceiver發展史上有著里程碑和劃時代的地位。Finisar正是從GBIC開始脫穎而出。

SFP/XFP/SFP+

隨著器件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Transceiver的尺寸越做越小,如同SD卡到TF卡(micro SD),就有了Mini GBIC,也就是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SFP)的Transceiver模塊,我們稱之為小封裝可插拔模塊。Pluggable是支持熱插拔,即插即用。

SFP速率也是越做越快,1.25G,2.5G,4G,6G。到了10Gb/s以後,原先的封裝大小就放不下那麼多元器件,兩室一廳不夠住了,就制定了一個三室一廳的新標準XFP。

在羅馬數字裡面V是5,X是10,XFP就是專門跑10Gb/s速率的Pluggable 光模塊。技術總是不停的在進步,2006年10Gb放不進SFP的元器件到了09年集成度做得更高,尺寸更小,終於可以從XFP塞進SFP了,舊瓶裝新酒,我們把這種SFP的Transceiver就稱為SFP+,叫做SFP Plus,意思為增強型SFP模塊。

SFP和SFP+,尺寸大小,連接器定義,功能等完全相同,為了區分,把支持8Gb/s以上速率的SFP稱為SFP+。

Transponder 300PIN/XENPAK/XPAK/X2

說到10Gb/s這個規格的Transceiver,在XFP出現之前還經歷了2代產品300Pin和XENPAK/XPAK/X2,因為這些模塊裡面都集成了串並轉換晶元,我們把這種Transceiver就叫Transponder。

因為電介面的信號數目增多了,所以電連接器的管腳(PIN)數目也相應增加了很多,就用了一個300針的連接器。

在2002年,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一方面客戶的主板上面單根傳輸線跑10Gb/s的信號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的Transceiver勇挑重擔,說難的活我來干,就在Transceiver裡面放了2個電的串並轉換晶元,分別是復用Mux晶元和解復用DeMux晶元,把10Gb/s的串列信號1分16,變成16根644Mb的信號,這樣客戶主板上的速率就降低了很多。另一方面也是由於Transceiver裡面的光器件個頭都非常大,小封裝Transceiver放不下這些大個子們。

客戶主板的性能也在不斷提高,逐漸可以跑3Gb/s的信號了,於是Transceiver裡面的1:16就改成1:4,這樣Transceiver的尺寸就可以做的更小,對於這些內部集成了1:4串並轉換晶元的Transceiver,我們稱之為第二代10Gb Transceiver,都是以X開頭(羅馬數字10,代表10Gb/s速率),XENPAK,XPAK和X2。

到了2006年,由於電路預加重和均衡技術的成熟,客戶主板傳輸單根10Gb的信號不再是難事,因此Transceiver裡面就不再放置串並轉換晶元,同時Transceiver裡面光器件尺寸也小了很多,IC集成度也更高,小型化也就變成了可能,這就是第三代的10G Transceiver XFP和SFP+。

Transceiver封裝的發展方向和歸宿

要想釣到魚,就得知道魚愛吃什麼。客戶需要的是什麼?客戶永遠需要的是速率更快,尺寸更小,功耗更低,功能更全,性價比更高的Transceiver。長江後浪推前浪,Transceiver不同封裝之間也是一代新人送舊人,如果你這舊瓶找不到新酒,只能慢慢被取代,直到消失。當XFP出現的時候,Transponder就逐漸被取代,這箇舊瓶就裝了Tunable這種新酒得以苟延殘喘了一段時間,現在在SFP+這種封裝裡面也能成熟的實現Tunable這種技術,所以XFP離淡出市場也是近在咫尺的事情了。

人們對帶寬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對帶寬的慾望就如高山上的滾石一般,一旦開始就再也停不下來。當年網上看個電影,RMVB格式的都能讓你樂的屁顛屁顛的「唉呀媽呀,真TM清楚啊」,後來720P你瞅都不瞅一眼,非要看1080P的,而現在超4K都家常便飯了。這就對Transceiver的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TDM(時分復用)的方式總是有天花板的,當到了10Gb/s的時候,就轉換了發展思路和方向,我們能不能把每個Transceiver做的更小,然後再把幾個Transceiver一起同時放到原來大小的盒子里呢?於是,Parallel就誕生了。

Parallel並行模塊QSFP和CXP

一個鞋盒子裡面放了一雙鞋,一隻做發射機Transmitter,一隻做接收機Receiver。這個是傳統的XFP和SFP+,如果一個鞋盒子裡面放了4雙鞋呢?我們稱之為QSFP+(我們通常就簡稱為QSFP,其實文獻裡面都是帶後面那個+的,表示速率在8G以上),Q代表的是Quarter,4的意思。如果放12雙鞋呢?就是CXP,C代表16進位裡面的12(A是10,B是11),每個模塊傳輸10G的速率(10G的速率用羅馬數字X表示),因此CXP就是12個10G的Transceiver。P是Pluggable,支持熱插拔。

把多個Transceiver裝到一個盒子裡面,而且這些Transceiver能夠同時並行工作,我們就稱這樣的模塊為ParallelnTransceiver,並行模塊。

那傳統的「單核」的SFP+就退出歷史舞台了嗎?如果你是掃雷達人,你真的需要獨立顯卡的電腦來玩這個遊戲嗎?如果你是貪吃蛇的鐵杆粉絲,你真的打算要買IPhone 6 Plus嗎?需求和性價比決定了市場,所以SFP+還是會繼續存在下去,只是褪去了早年明星和霸主的光環而已。SFP+自己也自強不息,奔著28Gb/s去了。

MPO光介面

對於傳統的XFP/SFP+,有兩個光介面,一發一收(左圖)。對於Parallel模塊,QSFP(4發4收),CXP(12發12收),光怎麼引出來呢?就得採用MPO光介面(右圖),MPO是Multiple-Fiber Push-On/Pull-off 的縮寫,是把多根光纖做在了一起。MPO分為MPO12和MPO24兩種,前者是12根纖芯,後者是24根纖芯。

QSFP SR4和QSFP LR4

前面我們說過,對於短距離通信,多用幾根光纖那都不是事兒。但是對於長距離通信,如果能省光纖那是極好的。

SR4表示Short Reach短距離4(4個Transceiver合一)

LR4表示Long Reach長距離。對於長距離通信的QSFP,在模塊裡面我們放置兩個三稜鏡,一個用來做光學的MUX(合波),一個用來做光學的DEMUX(分波)。

早先出來的QSFP是裝了4個10G的Transceiver,現在每個Transceiver的速率已經可以提高到28Gb/s了,我們把這種QSFP稱之為QSFP28G模塊

CFP/CFP2/CFP4

當年為了滿足40G的需求,定義出了QSFP這種封裝形式,與此同時,市場上也有100G的需求,於是乎CFP誕生了,C就是Centum,一百的縮寫。那100G怎麼實現呢?

因為CFP尺寸太大,所以後來的發展方向就是把它做小,這就是後來的CFP2和CFP4。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最新文章首發於本人微信公眾號:光通信女人,請關注。


推薦閱讀:

T349光的原理-DWDM中如何鎖定波長
T309傳輸格式-通俗解讀DP-QPSK
Y2T24 如何做動圖
Y2T25 YOLE對硅光子市場分析
T329測試-光模塊測試之---眼圖模板

TAG:光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