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築二刷游後感
大一下學期的清明節假期,正是對建築一無所知的時候,在老師「讀建築多出去看看」的鼓動下,第一次激動地規划了一個漏洞百出的出遊計劃,以至於連火車票都買錯了,然後就這樣和舍友去北京來了一次畢恭畢敬的建築朝聖之旅。
一晃敲下這些字已經是兩年後的清明假期,兩年的時間裡借著各種時機,零零散散地走過了九個省份,做了好幾次的完整行程規劃,也終於輕車熟路了些,回頭看真有幾分感慨。
一個月前趁著開學事少,快快畫掉了快題作業,便和同學再赴北京,這篇文章便是在這次出行的收穫上,對之前發布的北京建築遊覽攻略做一個補充。老樣子,先上計劃,加粗的是這次想重點介紹的新目的地,下劃線的部分則是之前一篇遊記中已經介紹到過的目的地,這次就不介紹了。
行程安排上一定要提前做好路線規劃,北京那麼大,如果來回的折返,時間就會被白白浪費在路上了,這裡的行程僅供參考,因為還要綜合考慮火車的時間和賓館的位置,不再贅述了。
僑福芳草地和中行總部是這次行程最為驚喜的地方了,紅磚美術館也是值得造訪一趟的,就從這三個講起了。
1.僑福芳草地——IDA
僑福集團是香港的開發商,芳草地則是北京城一個優美而古老的地名,組合在一起就是京城顏值最高的城市綜合體。和我們印象中綜合體的功能分散布置不同的是,僑福芳草地的建築師將商業、寫字樓、精品酒店和美術館統一在了一個完整的玻璃-ETFE外殼中,形成一個極具標誌性的斜金字塔,將內部的優雅和北京令人不快的空氣分隔開來。
建築由兩高兩矮四個獨立的體量構成,坐落在一個下沉10米的花園中,四個體量的下部空間作為商業,較矮層則作為寫字樓漸漸縮小,最後只剩下高體量的高層精品酒店。
從建築設計的角度出發,它是志同道合的業主和建築師打磨了整整十年的精品,這在浮躁的當下幾乎是個例了。
從裝飾來看,業主本人作為藝術收藏的狂熱愛好者,將自己的大量藏品直接搬入到芳草地的內部和外部空間中,成為了北京獨有的藝術購物中心。「北有芳草地,南有K11」,但無疑芳草地的硬體設施遠強於由舊樓改造而成的上海K11,畢竟K11曾經招徠來莫奈的真跡吸引60萬人流,兩強對比也就不必分出高下了。
建築的內部空間上最精彩的就是四棟樓之間的中庭了,連結四棟建築的200米長懸索橋成為整個空間中最亮眼的線性元素,室內各處的節點設計和建造也都非常精緻,而看似外形張揚的芳草地其實卻是LEED鉑金級建築,技術方面的內容就不多談了,有機會的話還是走進去,像對一件藝術品一樣細細品味這座建築的里里外外吧。
2.中國銀行總部大樓——貝氏建築事務所
當我走進中行大門的時候,心中咣當的一震。它不是國家大劇院里當你走過長長的水下通道突然來到闊達無比的圓頂下的那種宏觀的震撼,我沒辦法定義這種感覺,你可以看到東館、美秀博物館、盧浮宮金字塔還有香港中銀大廈的影子,光影在大廳里追逐打鬧。
我不明白那些規則嚴謹的幾何圖案搭接起來的空間為什麼會有一種讓向漩渦一種的吸引力,讓我有點迷離。或許是光影反射在米黃色大理石上的氣氛,或許是被月亮門印成襯下的竹葉梭梭聲,也或許是精緻的無以復加的結構美學。
建築是空間的藝術,正是這種體驗,才驅使建築愛好者不遠千里去感受空間。走過了太多迷離浮躁的空間,中行的中庭定義了此行的意義。
3.紅磚美術館——董豫贛
對材料感知的缺失,或許是國內建築教育的一大遺憾。在館裡兜兜轉轉到最後,才知道原來美術館是從原有的工廠廠房改建而來的。各種砌築手法你都能看到,只可惜我不太懂,只能走馬觀花。
主創建築師董豫贛說:紅磚美術館的重心轉向造園,建築設計只進行了3個月,而不甚成熟的造園活動,則持續了數年,經過複雜的造園即景訓練,總覺建築造型之事有些簡陋,遂將早年建築造型的自明性興趣,轉向中國造園的互成性迷戀。紅磚的美術館主體加上青磚疊成的庭院構成了整個園區,初春的工作日,遊人稀少,村婦把占著小橋的鴨子趕下水中,一派生活氣。
4.後記
去的時候正好碰上兩會,清華園關閉了,有點遺憾。不過去了央美,還在央美的建築系裡轉了一圈,總感覺和工科院校的建築系沒什麼差別?眼光犀利的磯崎新發掘了伍重的悉尼歌劇院和ZAHA的山頂俱樂部,他做的央美美術館成為規整校園裡的一個活躍因素,光線透過帆布柔軟地灑進室內,頗為寧靜。
銀河SOHO人氣還是那麼差,被分割的七零八碎的空間加上散售的策略讓它一直處於半死不活的境地中。倒是望京SOHO的人潮比兩年前多太多,中午下班的年輕人在廣場上玩滑板,踢毽子,聊天,或許這才是ZAHA心目中的樣子,物是人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