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這些小說得以慰藉陰霾。
我想像不出來真正的抑鬱症有多可怕,因為我曾經有過抑鬱的情緒,而就光是那一點抑鬱的情緒,就足夠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我的靈魂撕碎。
就光是那一點抑鬱情緒,就可以讓我在街邊看到一個母親擁抱自己的孩子的那一刻淚流滿面,而即使到了現在我依然搞不清楚我那時候為什麼會毫無徵兆地流淚。
我去過心理諮詢,諮詢師告訴我,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你現在確實有抑鬱的情緒。如果你實在受不了,你可以去心理科把你的癥狀描述得嚴重一點兒,這樣就可以拿到抗抑鬱的葯,但是,我還是希望我們可以跟著心理諮詢的腳印一步步走,我有信心把你治好。
而現在回過頭來看,除了受到她的治療把我治好外,那段時間我看了很多的小說。我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出口去宣洩自己的情緒。健身不夠,那就去大吼;大吼不夠,那就去聚會;聚會不夠,那就去看書。
我需要一個渠道把那些灰暗的團塊擊碎、融化,痛痛快快地通過眼淚,通過幻想,通過頓悟釋放出來。
而這些書,它們做到了。
1、燦爛千陽最早是從《追風箏的人》認識胡塞尼的,那時候的我還不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力,看到哈桑對阿米爾如此言聽計從,甚至自己被強暴以後依然選擇原諒阿米爾的懦弱,外加上情節的設計實在有點兒牽強,儘管讀了之後知道是一本不錯的小說,但對胡塞爾這名作家還是沒有深刻的印象。
直到《燦爛千陽》的出現,改變了我對胡塞尼的看法。
很多媒體對《燦爛千陽》的評價是「超越了《追風箏的人》」,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我很擔心胡塞尼接下來的創作能否超越《燦爛千陽》。」(事實上,我對他的《群山回唱》非常失望)
瑪麗雅姆的童年在十五歲生日時一去不復返:母親自殺,定期探訪的父親也成陌路。命運使他她成為了喀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動蕩年代的家庭暴力陰影下。十八年後,戰亂仍未平息,少女萊拉失去了父母與戀人,亦被迫嫁給拉希德。
而我們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兩個女人中間,一老一少、由最開始的嫉妒、冷漠、互相侮辱,到一同經歷了家庭暴力和戰爭的痛苦變得相濡以沫,惺惺相惜。整個情節就像是一篇徐徐展開的畫卷一樣,你跟隨著胡塞爾一步一步去看見阿富汗女人從出生到死去所經歷的一場又一場延綿不斷的災難與疼痛,你聽著瑪麗雅姆的母親娜娜說「每一片雪花都是人世間某個悲哀的女人嘆出的一口氣」唏噓不已,你看著瑪麗雅姆的容顏老去被萊拉所替代,你害怕歲月無情人性不堪,你憎恨瑪麗雅姆父親的懦弱,卻又為他最後的悔改揪心,你看著這兩個女人從最初的敵對到最後的憐惜你會苦笑,你甚至會把瑪麗雅姆當成是萊拉的母親,即使她容顏不再,你依然覺得她無比美麗。
直到你聽到瑪麗雅姆被槍決後的那一聲轟鳴,你內心最柔軟的角落在那一刻分崩離析。所有的情緒如同洪水般決堤。你哭泣,為什麼這本小說不是童話,為什麼經歷了這麼多她依然沒有資格得到一個完美的如同萊拉一樣的結局。
這就是胡塞爾的《燦爛千陽》,這就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他把兩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阿富汗女性放置於戰亂與男權盛行的背景下,把這兩位女人以循序漸進的敘事手法通過心理變化和行為描述將兩個人的命運羈絆氤氳,利用了大量篇幅描寫了兩個人所受到的暴力和虐待,而只有你才知道,「每一片雪花都是人世間某個悲哀的女人嘆出的一口氣」,她們所受到的痛苦,只不過是萬千阿富汗女性里微不足道的一隅。
胡塞爾還是善良的,他不希望瑪麗雅姆的死成為小說的句點,他給了讀者以希望和慰藉。戰爭結束了,和平重新降臨這個國度;乾旱結束了,大雪昭示著綠色和豐收。最終,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被推翻,民主政府上台,平等和自由開始降臨這片飽受了30年災難的土地。萊拉最後也逃脫了拉希德的魔爪,與塔里克結婚,享受與孩子一起的天倫之樂,重新獲得了自由和幸福,恢復了女性的自我和本性。
現實上,阿富汗的女性真的得到了解放么?我沒去過,我沒辦法體會到她們的實際生活狀況,但是或許我們可以從國際的主流媒體上窺斑見豹。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是巴基斯坦西北部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斯瓦特縣明戈拉城的一名學生,女權主義者 ,以爭取婦女接受教育的權利而聞名。
2012年10月9日,她乘校車回家時遭到槍擊,傷勢嚴重,經過治療,於2013年1月4日出院,並在英國伯明翰就近入學埃德巴斯通女子高中。
2011年12月,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國家青年和平獎」,並成為這一獎項的首位得主,曾獲得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是該獎項史上最年輕的候選人。在馬拉拉的事迹傳開後,她受到國際社會極大的關注。分別得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美國總統奧巴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會見。她與安吉麗娜·朱莉一起合作,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並被選為2012年僅次於奧巴馬的影響力人物。
廣義上的女權運動其實不光只是包含了為婦女和兒童爭取權利,同樣也包含了LGBT、墮胎合法化等運動,這些都屬於女權主義的範疇。感謝這些活躍在一線的積極分子,你們的努力把世界推向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你一定願意被真誠地感動。
nn2、解憂雜貨店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日本文學和歐美文學在寫作手法上有什麼差別。
後面我看了很多歐美的小說,也看了不那麼多的日本小說試圖找出這兩類小說的區別,當然這其中也參考了《菊與刀》、《歐美文學》等書對兩類文化的剖析,才能慢慢地總結出一些拙見。
簡單來說,歐美文學講究寫實。歐美文學的場面情景會寫得非常宏大,非常壯觀、非常具體,對於實體細節的把握非常精準,這與歐洲從文藝復興時期起其一脈相傳的繪畫和雕塑風格有關,就像是幾何級別的透視畫作一樣,歐美文學崇拜細節。
而日本文學更多的會重視寫意。日本對場景的描寫就像是他們的茶道一樣,講究簡單的營造、輕盈的渲染,所有的細節輕描淡寫但實際力拔千鈞,相比起外部環境的描寫,他們更注重描寫外部環境對人的內心活動的影響。(《失樂園》、《白夜行》等都屬於這種細思極恐的經典)
所以看歐美文學會感覺畫面感很強,看日本文學會需要設身處地地站在角色的角度去體會情節。
所以把歐美文學看哭了,可以歸因為其文字的感染力,而把日本文學看哭了,證明你真的進入了這個角色,你通過營造出來的氛圍體會到了角色的種種感情。
《解憂》就是這麼一本書。它不像《燦爛千陽》那樣把痛苦寫得淋漓盡致刻骨銘心來讓你的眼淚不停地積累、積累,最後越過闋值。它帶給人的感動更多就像是忠犬八公那樣,前面的鋪墊給你營造出一種或是愉悅、或是放鬆、或是驚喜的情節,一直讀到最後你才能真正體會到角色的感情,你的眼淚也就像是被放入沸水的溫度計一般,瞬間就達到了你的淚點。
我就是這麼讀懂了《解憂》的老爺爺。我讀懂了他那一顆想幫助每一個人的責任感和赤子之心。
《解憂》是一本魔幻現實主義文學。講的是幾十年前,有一名和藹慈祥的老爺爺開了一個雜貨店賣日用品,但同時,老爺爺還是附近用戶的知心爺爺——只要把自己的煩惱悄悄地投入捲簾門的投信口,老爺爺就會解答顧客的煩惱,並在第二天把這封答疑信放到店後的牛奶箱,等著顧客自己上門秘密認領。這家店在老爺爺過世後就荒廢了。
而有一天,三個青年小混混誤打誤撞走進了這家廢棄雜貨店,意外地啟動了時間迴流,復活了這家店,他們收到了一封又一封的信,而一個又一個故事和角色也隨著信封的打開粉墨登場……
《殺鵪鶉的少女》里有一句話是這麼寫的: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端,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這本書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文字並不華麗,非常平淡,但是它依然擁有把人感動得淚流滿面的能力。關鍵點就在於它的情節,它抓住了人性的痛點: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所有的角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他們都給爺爺寫過信,他們各自的人生都或多或少的以某種方式與彼此形成羈絆,所以看到最後,你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他們是這麼一種關係!
而這篇文章也帶給我一個新的思考。就是,別人的意見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你的決定?我們去問別人意見的時候,究竟是我們真的想知道別人的意見,還是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意見,從而能更加支持自己心中的聲音?
希望你可以帶著這個問題翻開這本書。
3、一個人的朝聖
這本書我相信會有人發出爭議,因為即使是我,我都認為這本書被捧過頭了。
但我還是願意把這本書放在這篇文章里,因為我向你們推薦的是難受的時候可以讀些什麼書,這本書就像一個小精靈一樣,具有溫柔的治癒能力。
首先,這本小說的前半部分具有純正香濃的雞湯治癒屬性。
老人哈羅德收到了一封信,是來自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寫信告別。震驚,不舍後老人決定踏上627英里的路程,千里迢迢地去看望老友,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只要他不停地走著,老朋友就會活下去。
而這一路上她也遇到了非常有趣的人和事情:同性戀的英國紳士、跟蹤並大肆報導他的媒體、加入他最後又放棄這段路程的阿貓阿狗們……趣味橫生,雞湯十足,節奏緩慢,彷彿我們真的是報隨著一個老人的步速去閱讀前大半段的故事。
然而,小說的結局把雞湯給倒了,換成了出其不意的……羅宋湯。(???)
小說的結局並沒有讓哈羅德如願以償地看到她的老友恢復健康,他回顧他走了那麼多的路,堅持了那麼久的信念,也像我們一樣,會感到淡淡的失落和無奈,但這些情緒,隨著羅琳拉開窗帘等待丈夫歸來後,也都被小說轉變成了豁達與釋然。
我們很多時候都在說服自己,一定要有功利性地社交,一定要有功利性地學習,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得以質的提高。
但看完這篇文章,我那些狂躁,悲傷,憤怒都漸漸冷卻下來了。一段徒步的旅程既改變了什麼,也什麼都沒有改變,帶來了什麼,但最後卻也什麼也帶不走,也正是這種人生的不確定性,讓這部小說具有強大的可讀性,慢慢品嘗它的結局,其實可以悟出很多真知灼見。
同樣的,這個故事也用一種殘忍而不失真情的方式告訴我們,與堅持同樣重要的,是釋懷。
而我們需要釋懷,才能放在很多的心靈包袱。
4、外出偷馬
這是推薦的最後一本小說了。是來自北歐作家帕特森的《外出偷馬》。
但是這裡還是想多說一句,我個人其實更喜歡他另一本比較小眾,不是那麼出名的作品:《長夜將盡》
但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感興趣的可以兩本都看看。帕特森是北歐文學界的重要代表人,想了解北歐文學可以先從他的作品入手。《外出偷馬》這部小說在2007年打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印度裔文學大師魯西迪、和普立茲文學獎得主麥卡錫,獲得全世界獎金金額最高的都伯林IMPAC文學獎,也讓帕特森名聲大噪。
北歐是一個「人情味兒」非常淡的地區,其單人家庭的比例可以達到70%,所以在看北歐的小說的時候中國人可能會特別不適應(對親情那種深厚的描寫絕對沒有龍城三部曲那麼轟轟烈烈)。讀帕特森的書眼前總能浮現出北歐特有的風雪紛飛的景色,人的感情也在這冰冷中得到漸漸溫熱,自然和人性合二為一,尤其是結局,營造出了一種凜冽而純凈的氛圍。
最後我說說我對小說的理解吧。小說在我看來是准入門檻最低的書類,中學生看武俠,高中生看玄幻,腐女看耽美,直男看肉文……所以這就是小說的第一個特點,它不需要浪費太多的腦細胞就能閱讀,也是消磨時間的最好方式之一。我速度快的話,一天可以看完兩本小說。
小說的第二個特點是,特定時期的小說,是了解特定歷史背景的最佳通道。我之前曾經在我的答案里說過,了解一個國家,最快的方式就是讀這個國家的經典小說或者歷史。優秀的經典小說一定是融合了特定時代的文化背景的,所以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說讀小說不能離開當時的背景,不然你讀不懂《華氏451》,讀不懂《霧都孤兒》,讀不懂《羊脂球》。
小說的第三個特點是,小說是極其感性的,它是人類宣洩感情的渠道之一。人的感情極度抽象,極度複雜,也正因如此,由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意識創造出來的小說流派眾多: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哥特式……再配上不同的修辭和不同的寫作手法,小說可以帶你體驗無限種世界。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會推薦大家在難過抑鬱的時候讀小說,我會把這種當成是我當時的閱讀療法。首先,在我非常難受,非常壓抑的時候,我的注意力一定是不集中的,這就導致了我沒辦法集中精力去讀法學、心理學、歷史、社會學這種需要邏輯思考的書,小說不需要太多的腦細胞就能讀,看多了你會形成一種「心流」,閱讀的時候會非常爽。再加上小說是一種非常感性的書類,一旦獲得共鳴,你的情緒就容易發泄出去。
所以接下來論證我的第二點,我想談談為什麼我會按照上文的順序去推薦這四本書。與其說我是推薦了四本書,不如說我是推薦了我當時閱讀療法的四個階段:宣洩——控制——感悟——釋懷。
第一階段:宣洩。我當時抑鬱的時候,見到諮詢師都難受得說不出話,我當時的想法是我特別希望能找到一個可以讓我放肆哭的地方,結果一見到諮詢師就哭不出來了。
後來我想了想,這麼堵著沒辦法,我需要一個方式把這些垃圾情緒給釋放出來。所以選擇了《燦爛千陽》這種能迅速滿足淚點的小說。(當然當時也試著看忠犬八公,還有《我唾棄你的墳墓》這種類型的)
第二階段:控制。情緒是可以反彈的,就像一個正弦函數一樣,一下子發泄後確實會迅速下降,但如果不進行有效的緩衝,情緒還是會繼續積累並持續積累等到爆發的那天,而不是回歸基準線。所以第二步我會選擇去控制我的情緒,選擇一些能夠讓我緩衝的書閱讀,像《解憂雜貨店》這種書淚點需要去體會,宣洩的情緒也相當有限,而不會像《燦爛千陽》那樣痛痛快快。
第三階段,感悟。通過兩個階段我的垃圾情緒已經基本排解乾淨了,但是有些事我還是沒辦法想通,我還是會鑽牛角。面前這兩條路我該怎麼選?面前這兩個人該怎麼選?為什麼我那麼患得患失?為什麼我那麼優柔寡斷?……所以,第三種書,就像《一個人的朝聖》一樣,它裡面的一些細節、一些描述、甚至是整個故事,是有助於幫你做出選擇的,它是可以幫助你去理清一些事情的。
第四階段,釋懷。恭喜走到最後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我需要最後鞏固好我的情緒,讓它儘可能地回歸基準線,於是我選擇了看一些性冷淡的北歐小說,看一些比較孤獨的小說讓自己的情緒獲得獨立與固化。
問我還有沒有第五階段?第五階段的話,你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吧,比如我最近就在看《Under the Dome》,小說比電視劇好看。
照例放一隻萌萌的柴,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一絲感悟,那將會是我的榮幸。
以上。推薦閱讀:
※2017年,何伊寧最喜歡的八本攝影書
※我想談的是,關於如何不被世界改變
※多看動畫多讀書,PSYCHO-PASS中那些與案件有關的名著
※一周書單|時間永遠分岔,通向無數的將來
※一周書單|我們非去不可,在到達之前,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