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參加的90%的互聯網聚會都沒啥卵用

關於分享會

2012到2013的一年多時間裡,剛接觸互聯網的我樂此不疲地奔波於各種各樣的沙龍、分享會。

當時我將自己的職業方向定位在產品經理,所以會關注所在城市有哪些產品聚會、創業交流。

如果有大牛過來,我還會自費買門票、坐高鐵、訂酒店,好幾次從南京跑到上海去參加又為了省錢當天返回。

最開始的幾次我覺得非常充實:接觸到了學校里完全看不到的東西,認識了各行各業的人。這些人、這些事都很酷:有輟學創業的熱血青年、有梳著大背頭打耳釘的時尚設計師、還有 xxx 公司的聯合創始人。

我不知道他們具體做了什麼,也不知道他們能賺多少錢,就是覺得很酷,覺得這才是新時代應該有的樣子。互聯網的人就應該從當前的圈子裡大膽走出去,嘗試一切未知。

但慢慢地,我走出象牙塔,又參加工作後才想明白——參加了這麼多活動,好像什麼都沒得到。

分享的人講了很多「看起來很有價值」的東西,但實際上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所以你常常什麼也學不到;

那些設計方法、創業經驗都是不知道被包裝、加工過多少回的N手資料,況且知易行難,聽了你可能記不住,記住了你可能也不會去做;

來聽的人大多是學生、不知名公司的員工或非常初創企業的創始人,真正的牛人不屑來參加這種活動。

尤其工作小半年後,我竟然也能成為活動嘉賓到處分享、看著一百多人在下面聽我演講、說我是大牛時,才逐漸想明白為什麼之前參加的活動最終都沒給自己帶來什麼價值。

「人們所滿足的,只是感受到自己正在努力學習這種感覺罷了。至於能不能真正學到東西,一點也不重要。」

見人

十年前我們的圈子就是同學、朋友和同事,而現在交流的一大半人都是「網友」。

認識新朋友、和他們聊天、講述彼此的故事,是一件很吸引人的事。

但和大多數網戀見面一樣,見人也常有很多意外:

有些人在網上是極富理想主義和創造力的設計師,現實中卻張口閉口是錢,看起來非常粗俗;

有些人在網上講起互聯網經歷頭頭是道,實際上可能是個剛工作不久的應屆生;

有些人在網上特別能寫、特別能噴,但坐到你面前卻幾乎不怎麼說話;

其中我尤其佩服一類人,你不需要問任何問題,他就可以原地說上一個小時,自動延續每一句話——這樣的人我一共見過四個。

你看,出去見人也是一場賭博,因為超過九成的概率,你會一無所獲。

我有特意跨越半個城市去見過人,也在加班之餘抽出一杯咖啡的時間見人,還和網聊許久的陌生人通一小時的電話。

諷刺的是,當和一個人面對面交談10分鐘,就基本能判斷這場 Social 的價值。從他的談吐、行為舉止、講話邏輯,就可以感受到是否與你氣味相投。而如果一開始就不對味,再怎麼聊也聊不到一塊兒去。

不過,也有很小的幾率,我可以從陌生人身上學到很多很重要的東西:就像剛才和一個朋友聊了二十分鐘,發現同齡的他讀了我的所有文章,並且對行業、職業有很多與我相近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還有時候,你越抱期待,見到的人越無聊;越想隨便應付,卻越能挖到寶藏。

所以即便是現在,即便是身邊人都覺得 Social 很累、很無聊,我還是會經常跑去見人、結實新朋友。

為的就是賭那10%的可能性。

帶著目的去社交

除非好朋友喝酒夜宵嘮嗑,不然最好帶著目的去和陌生人社交。

如果一場聚會的目的是「聚一聚」或「認識一下」,那你十有八九不會有什麼收穫;

同樣地,如果一場活動參與人數超過10個人,你還都不認識,那基本上你也得不到什麼;

去酒吧、去 KTV,你也得不到什麼(找對象的另算)。

要獲得有效的社交,必須帶著明確的「問題」。只有確定目標你才能去找答案,而不是既等著別人幫你發現問題,然後解答問題。

如果你對自己職業規劃發生了疑慮,可以去找同行業工作五六年的前輩去聊,看他以前怎麼選擇,未來怎麼打算;

如果你對投資理財感興趣又不知道如何著手,可以去找銀行、炒股的朋友學習,甚至可以把問題提前寫在紙上;

如果你想創業或加入創業公司,先做好功課效率會更高。

總而言之,等著問題答案找上門,那鐵定是不行的。

推薦閱讀:

後互聯網真相:無聊已死、社交危機、故事崛起
安全圈下半年偶遇帥哥美女的機會都在這裡了,約嗎 | 安創匯

TAG:互联网 |